易经:宇宙间至善的代表

其他范文 时间:2022-10-01 23:16: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易经:宇宙间至善的代表

现在讲到本体这个东西,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也是借用的名词)——万物未生以前那个东西是“○”,无象可以形容的。这个无象之象,代表完整完满的一切。它是清静的、至善的。当它起用的时候,只要一动,相对的力量就出来了,就显出了一陰一陽,就有善恶、有是非、有变化。所以,“一陰一陽之谓道”,是指用与象而言。至于未动之前,那个本体是寂然不动的,既不善、也不恶,也无陰、也无陽。

从来正统的道家与佛家,所讲的“得道”,不是“一陰一陽之谓道”的道,而是无陰也无陽、不动也不静、无是也无非、无善也无恶的境界,也就是道体的境界。至于讲到用,那就是全部的《易经》。

《易经》究竟讲什么?现在问题来了!孔子研究的答案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鲜,是古文的用法,就是少、很少的意思。《易经》的'这个体是什么?我们过去讲过:“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个原则要把握。

第二个问题是,《易经》的用是哪个用?是本体之体的用呢(体也是假设的)?还是起用了以后的用呢?理想不同、角度不同,观念就会改变。所以仁慈的人了解了这个道,“仁者见之”,这个见之就是观念,他的观念就是仁。所以孔子讲仁,孟子讲义,各人不同,墨子叫做兼爱,耶稣叫博爱,佛叫慈悲、平等,儒家讲仁、义、道、德,都是名称的不同、观点的不同。

我们了解了《易经》的象数,它是从十个方面来看问题的,从一个卦象反复错综来观察分析,所见就自然不同。所以“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喜欢搞学问的人,他了解了这个道就叫智,智慧的智。

但是由于个人观点的不同,其所见也就不同了。总而言之,天下这个道在哪里?套用西方的宗教家说的:上帝在什么地方?上帝无所在、无所不在。拿佛家来讲,就是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就在这里,在你的心中,不在外面。

在道家来讲,道即是心,心即是道。不过这个心,不是我们人心的心,也不是思想之个心。这个心必须思想都宁静了,无喜也无悲、无善也无恶、无是也无非,寂然不动的那个心之体,那就是道。

道到了我们人的身上,“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是古代对一般人的总称,拿现代语来解释,可以说就是人类。拿人的立场来讲,百姓代表人类,拿佛家讲,那更扩大了!一切众生、一切生命的存在,它本身就是一种道的作用。“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天天用到这个道,可是你却不知道这个道。

人是怎么会思想的?怎么会走路的?怎么会吃饭的?怎么晓得有烦恼?有痛苦?当妈妈没有生我们以前,我究竟在哪里?假设我现在死了,要到哪里去?先有鸡呀先有蛋?先有男的先有女的?整个问题都在这里,这都是道的分化。可是道在哪里呢?道是不可知不可见的。在用上能见其体,在体上不能见其用,一归到“体”,“用”就宁静了。

所以,孔子说我们的生命在用中,我们天天在用道,而自己却见不到“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因为道太近了,道在哪里?就在你那里!不在上帝那里、不在佛那里、不在菩萨那里、不在老师那里,就在你那里,在你的心中。

心在哪里?不是这个心,也不是这个脑子,你在哪里就是在哪里,可是人不懂,“故君子之道鲜矣!”因此,孔子那个时候的报告就说:得道的人太少了。为什么呢?因为想要懂,但没有这个智慧。

易经:宇宙间至善的代表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易经:宇宙间至善的代表,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易经:宇宙的生命

易经:宇宙的生命本章讲宇宙自然的法则,具体是怎么讲的呢?宇宙自然有什么法则呢?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学《易经》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陰陽有时候代表固定的东西,有时候又代表不固定......

易经:宇宙的大学问

易经:宇宙的大学问下面讲《易经》整个学问的运用,以及它的目的。“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易经》的学问懂了以后,整个宇宙万......

易经:宇宙的大学问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易经:宇宙的大学问,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宇宙自然和易经(6)

一、见仁见智是自然而然、势所必然、理所当然。 相对主观有客观, 相对唯心有唯物, 相对微观有宏观, 相对已知有未知, 相对相对有绝对, 相对太极有无极;相对有不断创造,绝对有不断局......

下载易经:宇宙间至善的代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易经:宇宙间至善的代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