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和子hhh888@sina.com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它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未来社会中越来越重要。未来社会,由于高技术的应用更加迅速。职业流动频繁,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将被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所取代,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育将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教育转化,教育将延伸到人的一生。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读书作文与人格培养的协调,是现代语文教育必须持有的观念。要使这种观念得到有效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引导好学生走“以我为主”的学习之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非易事。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我们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允许他们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
当前,在语文教与学中有一种不良现象,就是忽视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其实,语文学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学段,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如果我们的教师能有效地,利用好教材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就一定能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要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兴趣。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从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角度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比学生高明的一点无非是懂得如何去事理信息、搜集信息、评价信息和发表信息,有更高的信息素养而已。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和善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活生生的教材
来引导和启迪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例如,教师在讲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的写作背景时,就应当突破教参的限制。经多方资料证明,朱先生是在与妻子发生争吵后写下此文的,而不是因为当时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使朱先生感到郁闷而到荷塘散心后写下的。如果教师不深入钻研教材,学生就只会得到教参上的说法了,而这种说法与实际并不相符。教师应当据此,告诉学生,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罗资料,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
再次,教师应当对学生提出的看法,给予重视。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与传统看法格格不入,教师对此不能一味地给予否定,而应当给学生阐述看法的机会,理由成立的就应当加以肯定,如果当场不能给个说法时,可以动员学生集体讨论或通过查相关资料,再确认学生的看法是否合理。例如,我曾听到过一名同学对柳永的《扬州慢》中两人分手的看法。教参上说这对男女分手纯粹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间的分别。而那位同学则认为这对男女是情人,否则不会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联系当时柳永生活的时代,这种看法就很有依据了,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后,学生应当积极自主学习。第一,利用教材间的内部联系,对知识进行再次有效地梳理,去追寻知识之间的相互性。如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学生应当能将《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连在一起,从中探讨出“仁者当政,暴君必亡”的结论。再如学生如果将荀子的《劝学》与韩愈的《师说》放在一起来研究,就可以深入地明白古人为学的态度、方式。促使学生本人对求学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建立起良好的学习观。第二,利用现有教材,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很注意布白艺术,也就是文章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余地,读者可以据此对作品进行再次创作,如教师讲授《项链》一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知识储备,加以创新,对文章的结尾进行再创造。第三,学生完全可以将一些经典文章换个形式,给文章以另外的包装,如学习戏剧《雷雨》,就可以利用人物生存的环境和人物的对话进行戏剧排练和舞台布置,据此来让学生充分掌握戏剧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当放在文学作品上。文学教育的优势在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阅读和写作需要联想和想象,需要形象性思维。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眼光不仅要放在教材的内容上,而且要好好地利用课后的思考题,这里也是学生寻求新问题的大好阵地。启发学生的感受--对作品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感受。因为只有感受是整体的,是活生生的,是来自于生命本身的,是与每个个体生命的成长息息相关的。离开了感受,其代的一切都很可能是皮毛的、僵死的、没有意义的。可以说,感受是语文课的源头活水,也是语文课的生机和灵性所在,更是语文课的独特的精神价值所在。对文学作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在“学”中去体验,去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寻找新办法。我们教材后的思考题很喜欢在那种所谓的关键词或者关键句上抠来抠去,或者老问学生为什么不这样写,而那样写?把活生生的作品分解成一堆纯技巧的大拼盘,弄得学生味同嚼蜡。这种不良的现象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严重萎缩。思考题一定要注意启发性和开放性,根据“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允许有多种答案,提倡各抒己见。如果我们的教材能够以开放的姿态,自由平等的态度来为学生着想。那么学生又怎会把语文课当成“无聊课”呢?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自主学习,我们又怎愁他们没有收获呢?当然,学生个体所得的收获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够集中全体学生的智慧,我想,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会更明显。
当我们把学生解放出来,把他们置于一个宽松自主的语文环境之中,最终使他们血液里流淌着真正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情愫时,我们才真正无愧于语文教学。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从教材看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中心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从歌词到语文学习歌词中的语文有很多,如果每一首歌都去认真分析一番,那么我肯定就会沉没在这片汪洋大海中„„所以我重点研究了一番关于五月天的歌词(非常符合我们这个年龄),然后......
研究性学习之我见(教师中心稿)......
内容提要:一、建构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遵循的原则:自主和兴趣性原则、交流互动原则、定序控制原则、协同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①准备;②调研......
凤春芳第一单元1,我读2,咏“雪”与历代文人第二单元3,我谈“人文景观”给人的熏陶4,由“秦俑”谈雕塑之美5,小议“秦俑”的价值第三单元6,新闻报导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第四单元7,读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