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屋村资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910中文资料”。
卢屋村
人文积淀厚重的客家名村――卢屋村
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南康唐江镇,雄踞一座人文积淀厚重的客家名村――卢屋村。这里自古人文鼎盛,人才荟萃,至今遗迹颇多。光滑的鹅卵石街,高高耸立的封火砖墙,花树蓬勃的庭院,雕梁画栋的词堂,构着起一道古朴而亮丽的风景。
据史料记载,该村始祖世兴公于北宋哲宗(1085年)自遂川县龙泉乡迁居到唐江镇龙泉巷(原太平圩墟)定居(赣南卢氏族谱考证),以打渔、做手艺为生。追溯其1000年历史,与中国历史三次客家人大迁徙时间吻合,加上村里人文言语言,建筑风格和礼仪处事诸多生活习俗都具有典型的客家风情,给人一种古朴、浓郁的客家文化气息。
漫步在绿树成荫的卢屋村,在诸多古建筑群中,最具有代表的应该说是卢氏宗祠,据《赣州史话》—书记载,历史上的卢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宗祠建筑高大,坐北朝南,分正祠、中堂、前厅三个院落,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室内雕作精良,设施布置十分讲究,而且冬暖夏凉。在中堂和前厅之间建有桂花池,金桂、银桂各一株,树高数丈,每当花开季节,桂子飘香,沁人心脾。在前厅大门两侧还摆放一对巨型石鼓,宗祠大门两边各竖立一根刻有麒麟的石制华表,展示了村里的祖先们击鼓为戒,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宗祠是清光绪七年第三次重建的。前二次被毁,分别为顺治八年、咸丰六年,战乱所为,卢氏宗祠屡毁屡建,反映了卢屋村人坚忍不拨的精神。
赣南集镇头唐江,卢屋人文冠赣南,卢屋村不仅是一个千年古村,同时也是人口大村,全村卢氏人口(包括已迁出的)共有11380人,更是一个人文厚重的名村。卢屋村人自古以来崇尚读书,讲究文武之道,涌现出了不少文人武将。据《南康县志》《赣南卢氏族谱》等资料记载,卢屋村自宋、元、明、清代间共产生了进士13名,文武举人30多人,其他拨贡、庠生、廪生、登科及第者更有百余人。难怪当时有民谣:“卢屋的顶子、幸屋的品子”,这是说卢屋村读书的多,当官的也多,幸屋村的人长得漂亮。
民国时期更是把人文现象推向高潮。当时有上将二人(卢师谛上将,卢佐上将),中将一人(卢盛棻中将),少将3人(卢天鹏、卢乐尧、卢汉),特任、简任各一人,大学士20多人(到国外留学,取得学位者才能称大学士)。赣南卢氏第一次修谱(1938—1946年),1946年散谱时制了上将,中将、少将、特任、简任、大学士匾各一块,匾为红漆镏金字。卢师缔上将,老同盟会员,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推翻满清的革命,死后葬南京紫金山,卢佐上将在抗日战争为卫立煌部将(当时为中将),特任卢铸曾代理湖北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秘书厅秘书长。
解放后村里青少年,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奋发有为,在科技、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大有人在,因此具有高级工程师、硕士、博士、正副教授等职称、学位者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人。其中尤为突出者为留学英国卢钢夫妇(其妻为项明燕女士)双双获博士学位、卢钢博士发的新型火焰成像与监测技术获英国工程技术协会(IET)2006年度工程技术创新奖。卢岚女士获硕士学位,现供职国务院新闻办,还有医学博士、博师生导师许多人。在赣南历史上一个村能出之么多人才,实属罕见,如今卢元伟、卢元良进士匾仍保留完整,清朝嘉庆元年正月初一皇帝颁发的诏书石碑仍清晰可辨。卢屋村真不愧为人文积淀厚重的客家名村。
现在,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卢屋村这一客家名村的建设和发展。唐江镇16个新农村建设点,其中9个就在在卢屋村,我们要利用这一强劲东风把卢屋村建设好,使卢屋村不但要恢复昔日的风采,而且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社区。相信一个卢屋新村将重放光彩,再创辉煌。
卢屋村是个人口大村,现有人口1.1万余人,由于工作、读书、经商等因素出外的人员,分布在海内外。这里山清水秀,一条名为沙溪的小河贯穿整个村庄,汇入川流不息的犹江河。几十口池塘碧波盈盈,调节蓄水,利于农业、渔业的发展。3座水泥大桥飞架,成为连接外面世界的通途。
卢屋村人自古崇尚教育,讲究文武之道,人才辈出。据有关资料记载,自宋元以来,该村共出进士13人、文武举人30人,朝议、直奉、通议大夫、禀生、监生、贡生等300余人。上世纪前期曾出上将、中将、少将9人。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后具有高级工程师、硕士、博士、正副教授等职称、学位者七八十人。在赣南历史上,一个村能出这么多人才,实属罕见。如今,该村卢元伟、卢元良等人的进士牌匾仍保留完整,清朝嘉庆元年正月初一皇帝颁发的诏书石碑仍清晰可辨。
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南康唐江镇,雄踞着一座穿越千年历史的古村——卢屋村。这里,自古人文鼎盛,人才荟萃,至今遗迹颇多。光滑的鹅卵石街、高高耸立的封火砖墙、花树蓬勃的庭院、雕梁画栋的祠堂,构筑起一道古朴而亮丽的风景。徜徉在这里的每一条古道,你的心灵会感觉到每块青石、每道砖墙载着历史的积淀;瞻仰每一块石碑、每一块牌匾,你都会感到历史的深邃、厚重。
挺立于村中的卢氏宗祠,更向人们宣示了卢屋人的自豪与信念。
画栋雕梁,飞阁流丹,摆设讲究,厅堂、天井等错落有致,显得那么肃穆、庄重。
在宗祠的大门前,摆放着一面巨型石鼓,两边各竖立一根石制华表,展现了卢家祖先击鼓为戒,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这一切见证了卢屋村的人文历史,记录着客家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卢屋村是个人口大村,现有人口1.1万余人,由于工作、读书、经商等因素出外的人员,分布在海内外。这里山清水秀,一条名为沙溪的小河贯穿整个村庄,汇入川流不息的犹江河。几十口池塘碧波盈盈,调节蓄水,利于农业、渔业的发展。3座水泥大桥飞架,成为连接外面世界的通途。
卢屋村人自古崇尚教育,讲究文武之道,人才辈出。据有关数据记载,自宋元以来,该村共出进士13人、文武举人30人,朝议、直奉、通议大夫、禀生、监生、贡生等300余人。上世纪前期曾出上将、中将、少将9人。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后具有高级工程师、硕士、博士、正副教授等职称、学位者七八十人。在赣南历史上,一个村能出这么多人才,实属罕见。如今,该村卢元伟、卢元良等人的进士牌匾仍保留完整,清朝嘉庆元年正月初一皇帝颁发的诏书石碑仍清晰可辨.精雕细刻的木窗
古井深深最思源
走过遥远岁月
娱乐活动凝聚客家亲和力
石刻皇帝诏书
传统客家婚礼
一般经过“说媒、看亲、过礼、择吉、迎娶、拜堂、闹房、回门”九个程序完成(一)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
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过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说媒
(二)看亲
客家风俗相亲在男方进门、礼让后 女方父母会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
小伙子看到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 女方父母进房征得女儿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
不同意或不表态的就任男方作主或告辞有的父母还把男方带来的见面礼托媒人带回(三)过礼
过礼是迎亲的第一步也就是履行订婚手续
先由媒人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交换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合 如果不合婚姻就要重新考虑
通过换帖合八字后媒人选个日子带男方过礼订婚 过礼是大事男方要向女方送一笔重礼
礼金多少给姑娘一些什么订婚礼物一般都由媒人事先协商好
(四)择吉 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良辰吉日准备迎娶 古代择日一般请星象学者或算命先生择日后来有通书和日历参照进行择日 发请柬由嫁娶者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五)迎娶
迎娶的一天男女两家都屠猪宰三鸟准备喜宴
请好厨师、宾相、伴郎、伴娘、轿夫、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助办事的勤杂人员 这些人应聘以后都提前到主家开始工作做好迎娶摆宴的准备
客家传统一般是女家早上做出嫁酒男家设下午迎亲喜筵 准备工作做好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
媒人坐蓑衣轿先导接着大旗、新郎、伴郎、花轿、乐队、礼品队一行到女家娶亲 花轿到女家后开始进行早宴 新娘在花轿到来之前安排好姊妹筵
要由父母或姐姐梳好头用红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 然后饰上风冠,蒙上红丝纱布等待上轿过门 早筵完毕
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父母行礼 新娘由伴娘搀扶着上花轿时要哭一阵子这叫“哭嫁” 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新娘坐定后派平安红包给轿夫鸣炮、奏乐、起轿
大旗在前接着乐队、新郎(骑马或坐明轿)、花轿、蓑衣轿和其他送亲人员 队伍到达新郎家门口时鸣炮相迎。年轻美貌的伴娘掀起轿帘
新郎到轿门前牵出新娘将婚礼推向高潮
探访千年古镇卢屋村 古建筑 二
枣子树下侍郎师汪故居
漫步卢屋村,在绿树环绕的古村落,明清建筑随处可见。在距离卢屋村社区居委会约200米的枣子树下,矗立着一座极具明清建筑风格的豪宅,这就是清朝末年大户卢师汪的民宅。
卢师汪清朝翰林院待诏晋赠修侍郎,育有五子。三子卢咸造(号子端),继承其父文才,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系。卢咸造经营有方,家产及这栋豪宅落入其名下。
豪宅极其雄伟,高高的燕尾风火墙,直指云天,表现了大户人家的殷实富足。该房直进三棟,分上厅、中厅、下厅,在厅与厅之间有东西厢房,厢房门都有雕刻的精致的花板,中间天井屋椽都装有铝皮铸錫排水管,上有铜铃,微风吹过,铃声叮叮噹噹,颇具诗情画意。
在这座豪宅后面还有后花园,院内有平房、亭台,是子弟们读书游乐场所,房前有很大的草坪。1933年红军在这棟房子住过,并在墙上写有“武装保卫苏维埃” 的大幅标语,并在草地上出操训练。解放后,人民解放军也在这里驻扎过,并在大门两侧写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标语,并在草坪上出操。解放军组织文艺表演,扭秧歌,锣鼓喧天,好不热闹。1951年元旦,大门两侧写了一副对联,我们今天还记忆犹新,对联是:“外强中干美帝是只纸老虎;同仇敌忾中苏力量大如山”。这营造了当时我们全国人民一种一致对外(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精神。
江西省南康市唐江镇卢屋村是个千年客家古村。据史料记载,卢屋村起源于唐朝初期,1200多年前就有卢人居住。追溯其历史,与中国历史上三次客家人大迁徙时间吻合。村里建筑特点、人文言语和礼仪处事等诸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客家风格。
踏进这里的每一条古道,你都能感觉到每一道古墙都承载着厚重深邃的历史积淀,每一块青石都见证了千年人文景观的变迁,每一个楼阁都记载了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古木葱郁映溪流,精雕凿画镶阁楼。粉墙黛瓦举头现,悠悠古巷任君游。漫步在绿树成阴的卢屋村,首先映入眼前的是明清两代建筑群。那精雕细刻的木窗石门、木制屏风、塑画,尽显古代建筑的古朴典雅和工匠技艺的高超。那高墙矗立的“风火墙”、那雕刻精良的厢房阁楼和那热情好客的客家阿婆,让人流连忘返,禁不住拨弄手中的像机,把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录到镜头里。
在卢屋村诸多古建筑群中,最有代表的应该说是卢氏宗祠了,据《赣州史话》一书记载,历史上的卢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宗祠建筑高大,坐北朝南,分正祠、中堂、前厅三个院落,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室内雕琢精良,设施布置十分讲究,而且冬暖夏晾。遗憾的是如今三座院落只剩下正祠,中堂和前厅都因早年失修相继倒塌。在宗祠的大门前还摆放有一面巨型石鼓,两边各树立有一根石制华表,展示了村里的祖先们击鼓为戒、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卢屋村卢氏宗祠前,原有石质华表两根,现仅存有一根,华表上雕刻的麒麟等吉祥物*时期被毁坏。按说华表应该立在皇宫门前,如**的华表雕有龙,即为天子的象征。为什么该村可树立华表?遗憾的是尚无文字记载,这一历史之迷我们期待有识之士前来考究揭开。卢屋村建筑除方型围屋极具客家文化特色外,再就是屋顶上的“风火墙”了(也叫燕尾墙)。据传,当年卢氏族人迁居到此,按照客家习俗,以宗亲为村寨,所建房屋大部分都是挨家而立,紧密相连,长辈们便在各家各户的临墙做了一道高出屋面的“风火墙”,既可避免一家发生火灾后殃及全村,也能够防止大风吹落瓦片造成房屋漏水。它象一个个矗立在村里的“哨兵”,给屋里的主人保驾护航。“风火墙”的外型极似一只昂头翘尾、展翅待飞的银燕,正象征着自古以来村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赣南集镇头唐江,卢屋人文冠赣南。卢屋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人口众多。全村卢氏人口包括已迁出的共有11380人。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荟萃,历代文人武将颇多。据《南康县志》、《赣南卢氏族谱》等资料记载,从宋、元、明到清代年间,卢屋村共产生进士13名,文武举人30多人,拨贡、庠生、廪生、登科及第者百余人。民国时期有上将2人、中将和少将6人。据考证,在赣南历史上一个村能出如此多的文人、武将,乃属首位,被当地称为“赣南客家人文第一村”。目前,该村卢元伟、卢元良、卢绂等人的进士牌匾仍保存完好,另外还保留清朝嘉庆元年正月初一颁发的皇帝诏书石碑一块。
在全村众多的古代名人中,记载最为详细的要属清朝乾隆年间进士卢元伟。据《南康县志》载录:卢元伟,字特夫,号西津,任史部、功司、后升员外郎,并任云南曲靖知府。因该地外连缅甸边境,经常遭到外部的侵犯和骚扰,当地社会秩序极坏,百姓不能安安居乐业。为此,他亲率将士,日夜登城防守,并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军实力和入侵者必亡,巧打心里战术,使缅甸国军惧服,知难而退。这样,既捍卫了国家主权,又避免了战争的灾难。1808年,他调任江苏镇江知府,后任广东粮道、山东和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并著有《遗批文选》、《易注》等书卷。在其任职期间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戴。悠悠古巷、深深院庭、光滑的鹅卵石街,与弯曲穿梭于村中的小河相映成趣,衬托出安宁与静谧,展示出早年大户人家的殷实与富饶,又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异常鼎盛和繁华
吴明明调研“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时指出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实现“屋美村美人美”“美丽乡村”怎么建?5月16日下午,市委书记吴明明轻车简从,深入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调研“美丽......
经济学前沿问题调研报告——林屋村的魅力与启示班级:经济1093班 姓名:万权辉学号:200911511324我们经济学系的同学于11月13日、20日两天分别到湛江可口可乐公司跟吴川市林屋村......
卢村木雕楼景区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有“徽州第一木雕楼”之誉的卢村木雕来参观旅游。木雕艺术位居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之首,因为无论从工艺成熟程度或从质......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二) 人生八德孝 孝顺。孝顺父母,孝敬老人。 悌 悌敬。兄弟友爱,朋友互助。 忠......
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们越发重视合同,关于合同的利益纠纷越来越多,在达成意见一致时,制定合同可以享有一定的自由。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合同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