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度的把握_把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0:10:4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教学中度的把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把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中度的把握

常言道: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课堂教学要优化,有个“度”的问题。“度”不仅是质和量的统一,又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统一。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探讨一下教学中的“度”的把握。

一、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蓝本,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也是教与学的依据。因此,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度”,就必需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在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深广度的把握上却存在着两种比较激化的倾向:

深度上,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学习水平把握不准确,在教学中往往把简单应用的知识点提高到综合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节教材所传授的知识是多方面的,这些知识未必恰好都在一个水平上,未必适合全体学生,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难易进行处理,做到浅中求深,深中求浅,使所教内容适合于大多数学生。所谓“适合”,并非让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而是必须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不可否认,教材上的知识都很重要,但其程度是不等同的,教师在备课时若对研究教材不够,则挖掘不出教材中隐含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就显肤浅。只有深入钻研大纲、教材,把握其精神实质,课堂教学中才能讲得深入浅出练得恰到好处。研究教材就是要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本上来,真正体现以本为本,追求课本知识的到位,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广度上,有的教师把知识范围任意扩大了。例如,在目前使用的中学教材与过去相比,许多内容已删除掉了。但有的老师把已删除的内容又补充进来,超出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使更多的学生“望而却步”,对学习的兴趣也为之锐减。在教学中,如果认为多多益善,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什么都教,其结果将似蜻蜒点水,收获无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抽象理论,补充典型实例,经过具体分析,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但补充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并要适时适度,知识的广度反映了教材的外延和内涵。

总之,教师应充分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和对课本中知识理解上的深广度,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广度。做到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深”、“广”要心中有数。

二、教学设计的“疏密”度

在信息输入和输出协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信息的输出者,要保证输出有效的信息和有效地输出信息,就必须在教学中的“疏密”度上下功夫,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谓课堂疏密度,可以理解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提供的有效信息的多少。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时要做到疏密相间,科学合理,即每一节课的知识传授量不能过大、过密。密度过大,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势必影响知识的吸收,会造成学生的“消化不良”;密度过小,不但白白浪费教学时间,而且由于知识容量少,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教学控制论认为:教学信息不仅存储在教材里,也存储在教师的头脑里,存储在教师的行为表现中。教学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渠道进行的。从理论上讲,任何一堂课都会向学生传递一定数量的信息,关键在于这其中究竟有多少真正有助于学生提高的有效信息。有些课堂教学看似讲了很多东西,可真正对学生能产生影响的有效信息并不多,就是因为教师对教学信息“疏密”度缺乏有效的控制。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教师课堂气氛很活跃,而教学效果却不怎么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学过程的“缓陡”度

通常是设计教学过程时,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一定的坡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坡度过陡容易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心理上会产生困惑感,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坡度过缓学生不需要多少思索,难以激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熟悉教材的前后联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要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之效。导入的设计就必须有坡度,也就是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层层推进,使导入真正成铺路搭桥。

四、教学过程的“详略”度

教材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是教材的中心内容。而教材中的教学难点,则是指学生比较难学的内容,它往往比较抽象、深奥、复杂、容易混淆,也可能是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和能力的薄弱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一内容的“详”或“略”的处理,就在于是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的最优化组合。教师在教学中,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点上讲,哪些面上讲,都是应该通盘考虑、认真推敲的。教学中内容适宜、方法恰当、节奏和谐,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详略”度。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所要传授的内容作深入的剖析,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教学计划。教学中根据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程度,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做到详略有度,处理好全面讲述和重点讲述的关系,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的“节奏”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的节奏要做到快慢、缓急适中得体,使学生容易接受。如果节奏过快,超过学生一般的接受、消化速度,那么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便会匆匆而过,容易产生“走过场”的现象,可能会影响学生接受的准确性,造成印象不深,识记困难;节奏过慢,结构松散,学生思维也会随着松驰,情绪会低落下去,则容易给学生听讲、思维留下“空隙”,使他们形成剌激疲劳,神经松驰,注意力分散,同样影响教学效果。有经验的教师善于通过教学语速的变化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重点内容放慢语速,而非重点内容则可以在语流中一语带过。应该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与教学速度太慢不无关系。恰当的做法是“有张有弛”具有一定的节奏性,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实践证明,教师讲课有声有色,加之体态语言的配合,以姿势助教学,更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教学起伏跌宕,教学语言抑扬顿挫,增强学生美的享受,才能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具体而言,对教材内容凝练集中的语速应重而有味,可增强感染力;对层次结构特别紧凑的内容,语速要稍快,使学生精神振发,集中注意力。在教学中,教与学的双方都要遵循这种规律,这种规律有时是显现的,有时又是潜移默化的起作用的。

六、课堂教学“激情”度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情感的参与,情感对教学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心理气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情绪,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激情度、满意度等。在教学心理气氛的构成中,情感是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对整个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优秀的教师总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与乐观向上的情绪从事课堂教学,而不把课外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毫无疑问,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正如一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诵与不带感情地朗诵,学生获得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对诗意的理解也会大不相同。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有忽视情绪情感对教学作用的倾向。甚至过分强调竞争,使一些学生出现过度焦虑、恐惧厌学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用富有感情的体态感染学生,用教材中的情感内容陶治学生,创设热情奔放的课堂氛围熏陶学生。

上述的几个度的合理配合,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必要条件。凡事都有度,教学的“度”的把握,更多的体现在完善和发展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和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我们需要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探讨,恰当地掌握运用。

生物教学中度的把握的反思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生物教学中度的把握的反思,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生物教学中度的把握的反思

事事有度,适度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在生物教学中,把握好“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1.知识的广度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认为多多益善,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什么都教,其结果将似蜻蜓......

生物教学中度的把握的反思

生物教学中度的把握的反思事事有度,适度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在生物教学中,把握好“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1.知识的广度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认为多多益善,面面俱到,什么都......

中度智障生的口语教学

中度智障生的口语教学语言是一种工具,通过语言可以得到意愿和思想的交流。有专家称之为“灵魂的解释者”。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教育部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

把握教学

把握教学“晴雨表”---昌图县此路中学陈雪峰开展校长进课堂月活动心得体会为推动我校“三公开”活动的发展,按市、县教育局的要求,我校于四月一日至四月二十八日开展了校长进......

下载教学中度的把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中度的把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