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握的几个问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於华
(鄂州职业大学教务处,湖北 鄂州 436000)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选准着力点,从这些着力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事业矛盾和谐文化民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必须从执政为民的根本执政理念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从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选准着力点。这就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从这些着力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实现新的跃升,才能更充分地体现我们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
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归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坚持发展;另一方面是又好又快地发展。从第一个方面来说,“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说,发展是一个硬道理,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不大,仅仅在分蛋糕上做文章,社会和谐的目标
最终是难以达到的;另一方面,我们所讲的发展应当是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简言之,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又好又快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我们真正坚持和需要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于对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的积弊,基于偏重GDP增长、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念,基于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化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利益冲突表面化,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甚至高风险社会这样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它要求人类再一次实现发展观念的变革。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特别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事实上,由于社会事业发展的不足已经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在很大程度上,人才短缺、创新不足、内需不足、诚信不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社会失序等等,都正在威胁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很明显,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是与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事业的发展,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是不可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就是兼顾,兼顾才能和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的和谐。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持续动力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古代辩证法大师的赫拉克利特指出:“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看来,和谐实际上是矛盾的一种运动状态。和谐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讲,是具有差异的事物能够相互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有差异的事物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本身就是矛盾,因而和谐就是具有差异的矛盾双方处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状态。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也有矛盾是形而上学的;不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具体特点出发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也是形而上学的。因此,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认识到和谐实际上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状态,我们才能弄清和谐与矛盾的关系,才能够弄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对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坚持和发展,而不是对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否定和取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当前,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出现。矛盾不断地出现、解决、又出现、又解决,“和谐”状态也在这样的运动中时而存在,时而消失。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不断解决社会矛盾。这要求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注意到,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由社会变动所伴生并已招致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强烈不满的甚至引起公愤的问题。特别是权力致富、贪污腐败、非法牟利、黑社会和恶势力等。这些问题是不需要多少物质条件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下决心给予解决。其二是由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人民生活中业已引起广泛关切的紧迫问题。包括就业问题、失地问题、失业、下岗和社会保障问题,“看病贵、看病难”和“上学贵、上学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已经具备一定的或较好的条件,关键是要给以更大的重视和关注,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其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带基本性,并将长时期发生深刻影响的重大矛盾。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等等。这些问题尽管在短期内难以全面解决,但也要千方百计加以缓解。对于这些问题和矛盾,既不能过分夸大和渲染,甚至采取否定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态度,也不能熟视无睹,而是要正视矛盾,用坚持和深化改革的办法,在发展的过程中化解矛盾。特别是,对于那些人民群众迫
切要求解决而又有条件解决的矛盾应该先解决;对于那些人民群众要求解决而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也要给大家一个希望。
三、切实有效的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民生问题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只有把民生问题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得以构建。就我国目前而言,民生问题突出表现在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我国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民生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交汇到一起。我们必须看到,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就业问题都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和积极应对的艰巨任务。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人们自主择业、自己创业、自谋职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政府要加大对就业再就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的支出,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位置。
社会保障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一张维护社会安全的“防护网”,对解决民生问题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必须看到,我国社会保障的水平仍然较低,覆盖范围也有待扩大,还有大量的人群应尽快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应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逐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引导和帮助低保对象、学生、儿童等居民参加城市居民医疗统筹,继续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险问题;采取多种方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期生计;探索和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和规范农村特困群体生活救助工作,探
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收入分配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目前,收入分配秩序问题较多,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现象突出。要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取向: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通过实施各种收入分配调节政策,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人民日报,2006-10-19(1).
②洪大用.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6(12)③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把握规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按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背景材料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问题,提出“要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分子学院讲稿用)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初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不久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