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哲学走向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刺猬哲学):唯意志主义
生命哲学
存在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科学主义思潮(狐狸哲学):实证主义
马赫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
历史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中的某些代表人物
孔德
穆勒
罗素
维特根斯坦 人本主义思潮中的某些代表人物
叔本华
尼采
雅斯贝尔斯
萨特 科学分界的标准:
逻辑实证主义
经验的证实 批判理性主义
经验的证伪
库恩哲学
有无范式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哲学走向
(二)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创立过程 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和工人运动)
自然科学(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赖尔的地质理论、三大论)
社会科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说、梯叶尔、基佐、米涅的阶级斗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社会主义学说
理论来源(黑格尔、费尔巴哈)
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创立过程 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认为较多地研究抽象真理,不去深入生活本身的那些职业,对青年人来说是危险的。要把自己一生献给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伟大事业。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马克思谴责省议会把拣拾枯枝列为盗窃林木的企图,并发现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同现实的矛盾,认识到普鲁士国家不是理性的体现,它已沦为林木占有者的工具。他开始觉察到私人利益,即剥削者的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并作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概括:“林木和林木占有者本身如果要颁布法律的话,那末这些法律之间的差别将只是它们颁布的地方和书写的文字不同而已”。
《摩塞尔记者的辩论》
通过对摩塞尔地区农民破产原因的考察,进一步强调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不能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而应该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并研究这些关系的客观本性。
这一时期马克思开始了世界观的转变:
1、马克思通过这个事件看到了黑格尔国家观与现实的矛盾
2、马克思认识到了利益占了法的上风
3、马克思探索了社会关系的客观本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示了资本主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由此引申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神圣家族》马克思大体上看到了只有物质生产才能理解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从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出发,马、恩深刻地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巴黎时期:﹝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1844年—1845年
《论犹太人问题》唯物主义地阐 释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指出了只有通过“人类解放”,整个社会才能得到根本改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BBC评比结果)马克思 爱因斯坦 牛顿 达尔文 麦克斯韦 尼采 笛卡儿 霍金 阿奎那
康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与发表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二、费尔巴哈生平
费尔巴哈(1804~1872年)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始终未能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结构
1、(第1、2条)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2、(第3—9条)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第10、11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所引起的革命变革。
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释义 第一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关于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不洁”的、实践活动中“我完全以自私的态度对待事物”。
费尔巴哈:在自由知性之光中,对象象金刚石一样发出异样耀目的光辉,象水晶一样的清澈透明。第二条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康德1724—1804年《精神借意志坚定力克病痛论》 柏拉图的洞 穴 隐 喻
贝克莱的唯我论
主观唯心主义
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即被感知”
关于这个结论,他曾举桌子为例,说:“当我说我写字的桌子存在着,这就是说,我看到它而且感觉到它;如果我走出我的书房后说桌子存在着,那就是说,如果我在我的书房里,我就能够感知它……。”(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第39页)意思是说,离开了书房,没有直接感知桌子,桌子也就不存在了。
(休谟
海边的两个男人观看月亮升起)世界
现象界
可知(此岸)
本体界
不可知(彼岸)第三条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孟德斯鸠
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
等人的唯物主义学说
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者 第三条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第四条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为什么你认为上帝是爱人类的,就因为你有爱的品质;为什么你认为上帝是智慧仁慈的,就因为你看来智慧仁慈是人的最高品质;为什么你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主体,就因为你自己是存在的,是主体。……应该以理智代替圣经、世间代替天国,劳动代替祈祷,物质需要代替地狱,人代替基督。——《基督教的本质》 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费尔吧哈 第四条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後,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神圣家族:由圣父圣约瑟、圣母玛利亚、圣子耶稣及其他诸神构成的宗教世界 第五条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第六条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第六条
(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⒉)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人性探讨:
西方古代神话传说:人本有罪,人性向恶。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亚当夏娃
狮身人面像)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人性就象流水一样,“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性指人先天具有的本能,如食、色,没有善恶之分。善恶是后天引导的结果。他举例说,人性就像流水一样,你向东引,水就向东流;你向西引,水就向西流。人性不分善恶,正如水不分东西一样。春秋战国时期
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
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荀子
孟子的性善论很快受到了荀子的攻击,他专门写了《性恶》一文,说,人生下来就是“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的,如果不加以节制,任其发展,必然会发生争夺,产生各种矛盾,败坏社会的风气。这说明人性是恶的。社会上所以有好人,是由于师法教化的结果。如果人性是善的,人自然就会行善,就不用师法教化了。而事实上,人们却需要圣王來施礼义,制定法度,实行刑法來禁止恶的行为,使人性变善。因此说,人性是恶的,人性变善是人为加工的结果。
”墨子也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杨雄则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为善为恶的关键在于是修善还是修恶。
杨雄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而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的。它把宇宙万物的起始起名为“玄”认为“玄”产生了气,气分阴阳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人。阳为善阴为恶,因此,由阴阳结合而成的人便含有了善恶混合的人性。也就是说,性兼有善恶两种成分。这与世硕之说相似。
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人格的三重结构 本我 自我 超我 第七条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於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我是丑的,但是我能给我买到最美的女人。可见,我并不丑,因为丑的作用、丑的吓人的力量被货币化为乌有。
——马克思 第八条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第九条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这一术语的使用有两层含义。广义地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
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狭义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第十条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第十一条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
161、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购买阶段。 162、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163、垄断阶段较之自由竞争阶段竞争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出现......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1、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148-149)因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