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文人与竹[优秀]_漫谈文人与竹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9:57: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漫谈文人与竹[优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漫谈文人与竹”。

“漫谈文人与竹”

一、文人与竹的缘起

大家都晓得舜妃女英、娥皇为夫君泪洒竹秆而成“斑竹”的传说。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一段佳话却成就了不少以此为题的咏竹诗。如:“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不知篁竹苦,唯见泪斑痕。”等等。就连毛主席也曾留下“斑竹一枝千滴泪”的佳句。

其实竹的种植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华夏文化是“竹的文化”。竹子因其青翠挺拔、傲雪凌霜、四时常茂而备受文人赏识,并被赋予“君子”美誉。人们从竹的生物学特征总结出竹之七德:

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在殷商时代,竹子就被削为竹简,用来篆刻汉字。汉代蔡邕曾用竹制笛,乐音嘹亮悦耳,笛子至今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乐器之一,还有用竹制成的乐器“箫”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乐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食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同时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等等,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二、历史上的文人与竹

《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啄如磨,赫其烜兮”。在中国最早的诗集中第一次出现竹的倩影时,它就和“君子”联系在一起了。又如《古诗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生竹》,诗曰“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寥寥几语,却道出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应当如绿竹扎根泰山一样的稳固,伴随着竹子节节向上,感情愈来愈深厚。

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子猷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另有一次,王徽之路过吴中,获悉一士大夫家中种有大片珍稀竹子,便慕名造访。主人事先已得知他将登门赏竹,特地洒扫庭院,备好茶水酒菜,恭候迎客。不想王徽之到了之后,只想着观赏竹子,竟对迎候他的主人视而不见,我行我素,径直来到竹园之中,雅兴所至,旁若无人地念念有词,大声地歌咏了一番。尽兴之后又想不告而别,夺门而走。这一赏竹而不见人的怪诞行为让人忍俊不禁。

说到魏晋时期,就不得不提一提竹林七贤了。竹林,是一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景观,走进乡间,随意可见郁郁葱葱的竹林。然而当文人走进这竹林,便产生了一段千古佳话。于是魏晋出了七贤,“竹林”、“七贤”,一时间难舍难分。竹林七贤是一个群体,如果把他们比作竹子的话,那么这七个人就如同七棵青翠的竹子,姿态各异。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是因此他们屡屡相邀竹林,也唯有这同样孤傲的竹子配得上他们。终于竹林和七贤一起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南朝刘宋时代武昌人戴凯之《竹记》说:“植物之中,有名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指出作为植物的竹的特点,一是它不属于花草,又不属于树木,二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有的是实心的,有的是空心,但相同的是都有关节。江淹《灵丘竹赋》进一步指出:竹“非英非药,非香非馥,而珍跨仙草,宝逾灵木”,且“每冠名于华戎,将擅奇于水陆”。

唐朝的诗歌正处于鼎盛时期,因此文人咏竹的名句多如浩瀚星斗。“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之一王维,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生动地描绘出了竹林中洗衣少女的欢笑声和莲丛中晚归的渔舟,其中的竹子,更寄托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刘禹锡的《赠竹》“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骏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杜甫的《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李商隐的《湘竹词》“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另外,唐朝还出现了以孔巢父,李白为代表的“竹溪六逸”,他们寄身于广袤的竹林,沐浴在修竹篁韵之中,如痴如醉,沉溺其中,赋竹吟竹,一时间成了文人墨客的时尚。白居易的《养竹记》云:“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健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他高度赞美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品格和情操。竹子开始成为了贤者的化身,这极大地丰富了竹子的精神内涵,并深深的影响了后世。

苏东坡一生大起,但他旷达的胸襟却始终如一。东坡爱竹子,因此在他的诗词中处处有竹的身影,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抱负到“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雾。”安定,再到“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的淡定,最终化成了“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的超然和潇洒。看东坡写竹的变化就犹如纵览东坡人生观的嬗变。由此可见东坡对竹的喜爱。再者言,他在《於潜僧绿筠轩》中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就是东坡与竹的渊源,竹不仅融入了东坡的人生,更为融入了他的人格。这如竹的东坡在文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代法家王安石宰相也曾咏竹明志:“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志更刚,曾与蒿藜同风雨,终随松相到冰霜。”

三、古代绘画中的文人与竹概览

竹与梅、兰、菊并誉为“四君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学画“四君子”是许多中国画家步入艺术殿堂的起步。纵观中国绘画史,有不少人专攻“四君子”画或专攻画竹,其中文同、李衎、吴镇、管道升、郑板桥等等皆以画竹名世。

关于最早的墨竹画,传说有四:一是三国时关羽开始画墨竹;二是唐代王维开始画竹,开元间有石刻;三是唐玄宗开始画竹;四是起源于李夫人:五代十国时,后唐招讨史郭崇韬征蜀,蜀主王衍投降。郭崇韬将蜀中宝货搜括殆尽,并强占李夫人。李夫人擅长书画,不喜欢粗暴的崇韬,悒悒不乐,时常独坐南轩。皓月当空,窗上竹影婆娑,李夫人用墨笔在窗纸上描写竹影,第二天再看,发现所画竹影,生意具足,就产生了墨竹画,并为世人所效法。至于哪一种说法是真的,还有待考究。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唐代画竹已为独立题材,开始出现专门画竹的名家如箫悦。他工于画竹,一色而有雅趣。这里的“一色”可能是纯用青色或绿色,而非墨竹画的黑色,但已开始对竹进行艺术抽象化,是工笔设色竹画走向墨竹画的关键的一步。

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历代墨竹画者,大都视北宋时的文同为鼻祖。文同的墨竹画,大大超过了前人。苏轼形容文同画竹“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文同所画的竿、枝、叶、节,都很像真的竹子,富于生机而无呆滞之病。谈到文同,就不得不提一提他的知己苏东坡,他也是画竹的艺术大师,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他的传世佳作《枯木竹石图》作枯木一株,树干掘顽孤傲。枝梢凌空舒展,树根处作一特大怪石,占据了画面的垂心,旁生竹子几株,稀疏的枝叶,显示出委曲寻生的活力,给枯木和怪石注入了新的生命。东坡画竹往往从地上直升到画幅顶部,别人问他:可何不逐节分画?他回答说:“竹生时何尝是逐节生的?”苏轼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一次坐于堂上,一时画兴勃发,而书案上没有墨只有朱砂,于是随手拿朱砂当墨画起竹来。后来人家问他:世间只有绿竹,哪来朱竹?苏轼答曰:“世间无墨竹,既可以用墨画,何尝不可以用朱画!”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而苏轼自然也被尊为朱竹鼻祖。

到了元代,画坛上墨竹大家辈出,形成了中国墨竹画的顶盛期。在画竹方面最为用力的是李息斋,即李衎。他所撰写的《竹谱》一书,对墨竹画和竹类的阐述十分全面精当。现存《竹谱》分四个部分:一是《画竹谱》,阐述设色竹画的五个方面,即位置、描墨、承染、设色、笼套;二是《墨竹谱》,讲述墨竹画法的四个方面:画竿、画节、画枝、画叶;三是《竹态谱》,论述画竹必须先知道竹的种种名目和相应的动态,然后才能研究下笔之法,并传授了其丰富的竹态知识;四是《竹品谱》,分为六个子目:全德、异形、异色、神异、似是而非、有名而非,是他考察实物的忠实记录。这些理论,对后世墨竹画入门者有很大帮助。

明代文人开了后世写意墨竹画之先。到了清朝写意墨竹画达到了兴盛时期,“杨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尤其是郑板桥,毕生热衷于画竹,留下了《风竹图》、《竹石图》等许多佳作。他曾赞美“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四、古代文人与竹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由来已久。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雕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

竹子的质地坚韧,纹理致密,是雕制工艺品的理想材料。早在唐宋时期,竹雕技艺就流行于南方各地,工匠利用竹根、竹节、竹片,根据自然造型,摹物取态,创作出各式器玩,专供人们闲暇时把玩欣赏,如荸荠、莲蓬、佛手、花卉、动物。也有出自现实生活之外的题材,如神话人物、寓言故事等等,大者不过尺,小者盈盈一握,精雕细琢,极富艺术造诣。人们空闲无事的时候,持于手中把玩摩挲,一则平衡内心,去除杂念,在现实当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同时也可以令思想获得陶冶,身心得到修炼,是追求悠闲自适生活情趣的一种乐事。

竹雕主要盛行在明清时期,据史料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擅长深雕、透雕、高浮雕、刀法精巧,风格华丽,作品展示丰富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为时人所识。因此,嘉定竹雕艺术流派的繁盛一直延续至清中期,后继者有数十人之多,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最为著名,被誉为“嘉定三朱”。嘉定竹雕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也因此被称为“竹刻之乡”,对后世影响深远。而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书画见长,采用阴文浅刻,不事精雕,而求自然雅趣,经手稍作打磨即成大器。与嘉定派华丽的竹雕风格相比,金陵派显得古朴雅致。

此后,以清初“留青圣手”张希黄为首开创了浙派竹雕艺术。其所刻山水人物远近动静极有层次,刀法行云流水,颇具中国画写意精髓,堪称天下一奇。此外还出现了安徽的徽派竹雕,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希乔、张立夫等人。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明末清初竹雕竹林七贤笔筒最为出色。整个笔筒运用薄地阳文雕法,间以透雕技法描绘了一幅文人雅士们无欲无求、恬静宜人的乡村生活画画。布局巧妙,人物虽多,却毫无芜杂散乱之感;刀法精湛,有如成竹在胸,人物神态各具特性,栩栩如生;景物雕刻,工整精微,一丝不苟。尤以镂空竹枝,更显竹林之深远,景色之宜人。大片的留白,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思。

其实,竹子早已不是竹子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一种寄托,一种激励。做人当如竹,劲拔,有节气,更有虚怀若谷,包藏宇宙之心。

文人与秋

文人与秋翻开厚重的中国文学史,惹眼的的是文学历史所拥有的艳丽光环,抢眼的是杰出文人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刺眼的却是文人们为世事落下的清明泪珠。中国文人好多愁善感。他们大多......

高中优秀作文人与文化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高中优秀作文人与文化,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高中优秀作文人与文化

高中优秀作文人与文化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朝的一个凌晨,一个男诗人客至北固山下,望着北归的大雁,想着它们能把家书捎回洛阳。古代,雁是思乡,唐朝的边境,秋风一来风景就不同了,秋......

皇帝与文人散文随笔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皇帝与文人散文随笔,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美文与文人散文

美文与文人散文美文随着网络科技的普遍应用,各种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先后建立,而一些站也越来越多了,这给许多的文字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写作平台。也成了读者们一个即方便又高......

下载漫谈文人与竹[优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漫谈文人与竹[优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