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与李煜词之比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试比较李煜与李清照词”。
谁将冰心盛玉壶
——纳兰词与李煜词之比较
[摘要] 纳兰词与李煜词的特点,通过对其内容与风格,情感表达,语言描摹等方面进行分析,我认为他们虽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在更多的方面,二者并不相同。应该说,他们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关键词] 纳兰词 ; 李煜词 ; 比较
词发源于隋唐,至五代,掀起了第一个高峰,领军人物是南唐后主煜。他以自己的人生境遇为背景,以血泪为书,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诗必盛唐,词必两宋。”此论可谓千载流响。然而,在经历了两宋的辉煌之后,词坛衰微,直到清初才又呈中兴之势,一大批优秀词人涌现,纳兰性德便是其中的突出者。通过古代文学的系统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纳兰性德与李煜分处词发展的一前一后两个时期,虽然相距数百年,但二人在气质及词风上却颇为相似,后人也往往喜欢将二人相提并论。周之琦曾谓“纳兰容若,李重光后身也”;唐圭璋云:“成容若雍荣华贵,而吐属哀怨欲绝,论者以为重光后身,似不为过。”[1]梁启超也说:“纳兰小词,直追后主。”二者皆以为纳兰词酷似后主之词。确实,纳兰性德一直十分推崇李煜,他在《渌水亭杂识》中说“:花间之词,如古玉,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2 ]但两家词是否真的同出一辙,无甚差异呢? 通过对他们作品的了解和分析,我将从内容与风格、情感表达、语言运用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
刘熙载称唐五代词“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李煜在亡国之前的词作也具有这个特点,当时南唐偏安于江南一隅,后主李煜不思进取,一味的穷奢极欲,因而他的前期词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菩萨蛮》等,尚未脱花间词派绮丽浓艳之窠臼。南唐灭亡之后,李煜被宋太祖所俘,尝尽了国破家亡的滋味,终日以泪洗面,其词作也洗尽铅华,一变为感伤沉痛之音,如《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就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表达了对“故国”与“往事”的无限留恋,以及对万事成空、往日不再的感慨。较前期有了很大的进步,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如那首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花秋月、雕栏玉砌的自然恒久与故国、朱颜的短暂无常相对比,瞬时使这不可避免之痛苦浩浩荡荡,难以抑制。此篇被称为古往今来怀念故国的压卷之作,诚不过誉。总的说来,李煜之词较花间词作在气象上有了较大的开拓,但在风格上却不改其情致缠绵,故李词近于婉约。
相比之下,我认为纳兰词的内容则更丰富,既有妩媚风流的爱情词,缠绵绯恻的悼亡词,又有气魄雄浑的边塞词和寄托深远的咏物词。其艺术的风格也更多样,婉约与豪放兼而有之。恰如这首《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上片由一个设问引起,西风、黄叶与落日共同构建起一个孤寂凄清的黄昏,当夕阳将作者的影子拉得极长极长的时候,他想起了与亡妻共同度过的那些平常时光,当初不曾留意,如今却都不可追回⋯.一种无可奈何的酸楚油然而生,从词中一直渗透到读者的心中,真是“人言愁我始欲愁”。这种类型的词作在词集中比比皆是,温婉中流露出一段哀伤,掩卷后总有丝怅然若失之感,从而形成了它特有的艺术风格。纳兰的豪放词,在我看来,也是丰神迥绝,如《长相思》、《如梦令》、《相见欢》。这样的作品,即使是与苏轼、辛弃疾的豪放之作放在一起,也丝毫不逊色。王国维就极为欣赏纳兰的边塞词,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月’、‘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纳兰的这种刚柔兼备的词风正是他个人独特气质的反映。本是骁勇善战的满人后裔,但却十分向慕南朝文化;他文武双全,阅世很深,既曾有过偎红倚翠的风流,也曾铁马金戈,驰骋于边塞绝域;他既有一颗多愁善感的诗人之心,又同时具有坚毅果决的个性。
纳兰词与李煜词都以善言情著称,其所言之情又均凄惋缠绵,动人心魄,这也是部分观者认为二人词风相近的一个原因。但若仔细玩味,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在情感表现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从他们的感伤的原因谈起。李煜自从继位以来,便一直沉湎于杯光舞影,不知愁为何物,然而当宋太祖挥师南下,攻破了南唐都城,也打破了李煜苟且偷安的幻想。从一国之主到亡国奴,身份、地位、尤其是心绪上的巨大反差,使得他那颗纤弱敏感的心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痛苦,因此才能产生出那么多悲不自胜的亡国之作。可以说,李煜词风凄惋的主要原因在于受了外界的巨大打击。而纳兰的一生虽然也有过对仕宦的失望,对人事无常的心灰意冷,但这只是他一生憔悴的一个侧面,并非主要原因。翻看他的词集,从始自终一直贯穿着挥不去的悲情,因此我认为在纳兰的内心深处是欣赏悲剧美的,所以在创作中,他更愿意以这样的题材入词。由此可以推知纳兰词词风凄惋更多是来自于内心的审美倾向。
其次从对感情的拿捏上来说。无论是李煜的前期词还是后期词,都流淌着一种无节制的、不计后果的宣泄。前期词如《玉楼春》便是一首少有的纯表现享乐的作品,“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看得出,这是一个完美的夜。后期词如《浪淘沙》、《乌夜啼》、《虞美人》等对亡国之痛、人生之苦毫不掩饰,而且不想排解。后主往往终篇描写愁绪,但却无一字提到何以销愁,一任这股巨大的哀痛如春水一般汹涌澎湃。相较而来,纳兰的一生虽然忧多欢少,但他对感情的态度一直是理性的、有节制的。他是宰相明珠的长子,又是御前一等待卫,身负家、国双重重任;他的一举一动都关系重大,这使得他做任何事都不能如李后主一样随心所欲,所以当他言及忧愁时总是十分委婉,往往只言愁而不言因何而愁。他更多的是将哀愁一肩担起。如《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事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纳兰终身都在寻求解决的办法,但对于忧伤的起因却讳莫如深,他把一切都压在了心底。
对情绪的处理方式不同,不仅影响了二人的词作,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命运。李煜因不讳言故国之思而触怒了宋太宗,被赐死;而纳兰却因终生抑郁,憔悴而死。再次,在言情的境界上说,李煜的境界更大,涵盖了整个人生及宇宙。他能跳出自己的一己哀愁,感悟到全人类的普遍哀愁,从而扩大了读者群。像《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这样的作品,亡国之人看了固然有所感慨,客居他乡之人乃至是追忆昔日年华的人也都心有戚戚焉。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感慨遂深,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3]。纳兰往往只观注自己的一己之感,他的悼亡词也写得情深意切,感人至深,但未经过生离死别的人对之的理解就不那么深刻。今人赵秀亭云:“论词境,(纳兰)阔于温而浅于李。后主眷系家国,故重;容若萦系私谊,故轻。”[4 ]所言极是。李煜之愁则是哀而不伤的,李煜一生大起大落,所受磨折要十倍于纳兰。但正如纳兰诗中所言“愁多反自笑,欢极不能歌”,李煜以一代帝王的身份沦落为阶下囚,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甚至连妻子小周后都不能保全,这样巨大的悲伤反而使他冷静下来,以一声浩叹来面对惨淡人生,这里面寄托的是更深的不幸,更多的无奈。
最后在语言的运用上,李煜及纳兰均可称圣手,李煜的前期词色泽较浓艳,喜用红、香、花、月等艳字,但在他出众才情的调度下,其词虽艳但不流于恶俗,比之于花,当如富贵牡丹。及至后期,亡国之作尽改前态,洗尽铅华,以素面朝天,并频频以流水、落花、梧桐、芳草等意象入词,又疏宕似暗香浮动之老梅。而纳兰词则一直淡雅有致,颇有云淡淡,水悠悠之意,所用意象也是秋雨、西风、萍水、荷灯这样的凄清幽冷之物,比之于花,更似空谷幽兰。
二人之词均有自然性灵的特点,他们不追求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李煜之词以概括性强而见长,往往几个字就道出作者心中的所有苦闷,一句词就使读者的心灵震撼不已。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词篇幅极短,上片以西楼、残月及深院的梧桐勾勒出环境的凄凉,同时也是作者心绪的反射。下片以“剪不断,理还乱”来为离愁下了一个十分准确的概念,便戛然而止。但言外之意却非常丰富,有忆有悔有恨,一切皆随读者的想象而生。纳兰之词以委婉曲折见长,虽不具备李词的超强概括力,但描摹生动,入木三分,另有一种动人心魄处。如悼亡词《浣溪沙》中:“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此词感情深挚,可谓一波三折。结语化用了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将离别之苦,生死之恨发挥得淋漓尽致。将二人的词作作一比较,会发现“李词如国画中的写意,只寥寥几笔便形神兼备,而纳兰词便如工笔画,刻画甚细,曲尽其妙。”[5 ]
从写作手法上看,李词多是客观描写,作为第一人称的“我”的形象极淡,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样的句子,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自我描写,也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刻画。而在纳兰词中,作者自身的形象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十分突出。如“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等句,读者一望即知是作者在转侧难眠,是作者欲辞冰雪以暖亡妻,而不可能是别人。另外,纳兰在词中加入了 许多对白,也使“我”变得更为鲜明,如“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卿处早醒侬自睡”“是伊缘薄,是侬情深,难道多磨更好?”等句,或是作者的自言自语,或是对亡灵的直接倾诉,都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李词与纳兰词有一定的相似处,但在更多的方面二者并不相同,虽然李词在前,纳兰词在后,但纳兰并未亦步亦趋地模仿李词,而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在词坛上形成了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
[参 考 文 献]
[1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2 ]成容若.渔歌子[A].唐圭璋.词学论丛[C].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6.[3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 ]王国维.人间词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5 ]赵秀亭.纳兰丛话[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4.
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之比较李煜的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摘要] 李煜的......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之比较,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纳兰性德与李煜的词的形式比较本文从词牌和语言两个方面对纳兰性德与李煜两人的词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比较,阐述了两位词人的词作内容、写作手法、风格等方面虽存在很多相......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决(换玉旁)。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
1.【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2.【减字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