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一、背景分析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许倬云作品)
背景分析 胡适先生说:“政治那样黑暗,社会那样纷乱,贫富那样不均,民生那样困苦。有了这种形势,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P42)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生产关系的变化
《春秋》鲁僖公四年(前656)“蔡溃。”《公羊传》云:“溃者何?下叛上也。”
《春秋》鲁文公六年(前624)“沈溃。”《左传》说:“凡民逃其上曰溃。”
《春秋》鲁僖公十九年(前641)“梁亡。”《公羊传》说:“鱼烂而亡”。
3、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礼法之争,由此产生了哲学上的天人之辩。
二、先秦诸子的思想先驱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是在“一部分较开明之思
想”和“人之发现”中阐述的。所谓“开明”是在“开明之士,渐不信鬼神及所谓天道”。“人之发现”在“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Humanistic)的解释”。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人而设。而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则是在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的第五节“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中作了阐述。
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则是专用一章的内容阐发春秋思想的先驱,不过,他用的是“春秋时期的思想”,而文中所体现出来以及作者着意去阐述的也是春秋初期思想上的“新旧交替”的特点。(见pp118-119)
早在西周末期,就出现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思想和情绪。所有这些都成了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得以前进的最为基本的条件。
1、批判的天命神权观
(1)普遍的对“天”的怀疑。《诗经》中有“昊天不惠”、“昊天不平”等对“天”的公平性的怀疑和关心人间疾苦的怀疑。
(2)在神民关系上,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虢国大夫史嚚对祭神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3)在天人关系上,出现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萌芽。
鲁僖公时,出现五陨、六鷁;宋、卫、陈、郑大火等现象。有人对此很是恐惧,以为是天对人的惩罚。
周内史叔兴说:“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 郑国执政子产也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2、“百家争鸣”之先的朴素辩证法的发展
(1)史墨的社会矛盾观
公元前510年鲁国国君昭公被大夫季氏驱逐出国而死于国
外,晋国的赵简子问史墨,即
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
①“各有妃耦”的矛盾普遍存在的观念
物生有两、有
三、有
五、有倍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
②“无常”的矛盾转化的思想
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其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天之道也。
(2)孙武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①“知己知彼”的普遍联系的观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毛泽东同志对这个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含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②“奇正相生”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所谓“奇”是指旁出奇袭的灵活战术;所谓“正”是正面对阵的常规战术。孙子曰: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兵法·势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兵法·势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三、先秦诸子的主要学派
1、学派的产生
(1)“士”的产生及其操守
①士的来源: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人;失势、失权之官;新兴知识分子
②士的职守:上传下教,精神生活的主要活动者
比如:齐国的王在齐国都城近郊“稷下”聚集“文学游说之士”,称为“学士”,有“千数百人”。其中,地位高的有七十
多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白奚:《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
其他大贵族如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等都养士数千人。(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1987)
(2)争鸣发生派别
①已有的文化和政治背景;
②社会形态转换阶级的分化和斗争的白热化;
③“士”所投靠的统治集团的不同;
④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权威的居统治地位的思想派别。
2、诸子的主要派别——对“百家”的划分
(1)第一个对历史上的诸子百家进行派别划分的是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先秦“百家”,划分为六个主要派别。
①阴阳家:思想渊源甚早,多与天文、历学、占星术等相联系。
②儒家:由孔子创立,在西方文献中一般称之为‘孔子学
派’。在中国历史上汉代以后被封为正统思想的一个学派。其主要的思想特征是“尊古典,崇礼乐,尚仁义,重亲尊,行忠恕,求中庸。”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著名的有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孙氏之儒。,③道家源于《道德经》或《老子》。在这之前,在春秋初存在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逸民”。
道家学派,围绕着一个概念即“无”或“道”集结起来。他们认为道集中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这就是“德”。
随着政治斗争的发展,道家学派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成为黄老之学,与法家结合;如慎到等,另一部分人则仍然做他们的“隐士”。
④墨家:这一派源于侠士,由墨翟创立,自称“墨者”。在墨翟的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
墨翟死后,“墨离为三”:有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他们总称后期墨家。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⑤名家:名家这个称号大概是从名实关系而来的。战国中后期,关于名实问题的争论发展为认识论和逻辑学上的问题,关于这个方面后期墨家和荀子都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惠施、公孙龙则把名实问题引入了宇宙观的范围。
惠施提出了“合同异”的“历物十意”即关于“合同异”的十个命题。公孙龙则从名实关系出发,提出了“离坚白”和“白马非马”论。
⑥法家:源于一群主张以法制治国的一些政治家或学者。他们认为好的政府必须要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之上。早期的法家有三派,即商鞅变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到战国末期,韩非终结了前人的科研成就,构成了一个法术势法治学术。
(2)第二个对“百家”作分类的是汉代的刘歆。刘歆和刘向在整理国家图书馆时,将整理结果写成一个附有说明的分类书
目,他将这个书目命名为“七略”。“七略”现在已经无法见到,但“七略”的主要充分地在班固[1]的《汉书·艺文志》中。《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两汉以前的书籍的总目,也是现存的中国最古的一个书目,而且对古代典籍的源流和学术上的派别都有详细的论述。故而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古人有云:“不通《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
刘歆将诸子百家分为十家,除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并且他还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刘歆的这种分类并不比司马谈的分类前进多少。刘歆的新贡献是他试图系统地追溯各家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刘歆看来,历史上的十家分别来自十种不同的官。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长也。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曦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此其所长者。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长也。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
食。„„此其所长也。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bai)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chu)荛(rao)狂夫之议也。
刘歆的理论在近代受到了章学诚、章太炎等人的大力发挥。
(3)冯友兰先生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冯先生同意刘歆的“师官分离”之说,但他强调,在没有以私人身份传授自己的思想之前,不可能有什么思想“家”。他认为学派与私人或个人的身份出现有关。
这就是说,有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就带出了儒士;而墨家是由精通战争武艺的专家教授出来的;名家是由说话艺术的专家带出的;阴阳家是由精通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等方面的专家带出的;法家则是由统治者的顾问等具有实际政治经验的专家带出的;道家则是由那些虽然很有学问和才学,却退隐的专家带出的。
所以,冯先生套用刘歆的方法,说: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1]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初续成其父班彪的《史记后传》,被人告发改国史,下狱。弟班超上书力辩,得释。后召为兰台令史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历20余年,修成《汉书》。成为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的形成,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书未成而卒,由其妹班昭及马续继修完成。又著有《两都赋》,又著有《白虎通义》。
四、先秦诸子哲学发展的阶段
一般将先秦诸子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诸子兴起:代表人物有孔丘、墨翟、老子等
第二阶段:百家争鸣的高潮时期:代表人物有管子、孟子、庄子、惠施、公孙龙等;
第三阶段:先秦诸子哲学的总结阶段:代表人物有荀子、韩非等。
概述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背课文(五)一、背诵篇。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5、无欲速,无见小......
先秦诸子概说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
先秦诸子散文(上)漆园丁内容提要老子与《老子》的概况,孔子与《论语》的 概况,墨子与《墨子》的概况,孟子与《孟子》的概况。《老子》、《论语》、《墨子》、《孟子》核心思想的......
黄金时代的产物——百家争鸣郑圣伦;2011026054.摘要:“百家争鸣”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学术领域引发的思想争鸣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