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跳远都有[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跳高跳远”。
迁移规律在田径同类项目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的科学运用——以跳远和跳高为例
关键词:技能迁移理论;跳高;跳远
众所周知,任何运动技能都不是在一片空白中形成的.新 的运动技能是在以前获得的技能墓础上形成的,并在不同程 度上包含了其成份,它们总是以某种方式影响粉新技能的形 成和发展。同样.在同时形成的运动技能之间也存在着某种 相互影响,运动心理学把这种影响称为运动技能的迁移和干 扰。
如在跳远项目中,学生既要学习蹲踞式技术.又要学习挺 身式技术;在跳高项目中,学生既要学习跨越式技术.又要学 习俯卧式、背越式技术。运动技能的迁移是一把双刃剑,既对 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促进作用,同时又有阻碍作用。再 加上田径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时数少,场地、器械紧张,以及受 气候形响程度大,有必要对相似运动项目之间的迁移规律进 行研究,提高学生和运动员在田径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迅速适 应新的动作技能学习情景或者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体育教 学和运动训练过程实现效益最大化。1.迁移理论简介及其形成因素
心理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学习的迁移问题.并提出了
各种各样的理论,从多方面揭示了迁移的实质,使我们对迁 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总体而言.这些研究理论可分为早期 迁移理论和现代迁移理论两大类。1.1早期迁移理论。早期迁移理论主要有:形式训练说、共同因素说、概括化理论。
形式训练说来自于官能心理学,是一种古老的迁移理论.它主张人类的心理是由不同的官能形成的.认为通过对人的 心理官能进行训练,可使该官能的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促进 迁移。该理论后来受到人们批判,并失去其自身地位。共同因素说是由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吴伟士提出的.认为两种学习间具有共同成分和共同因素时:才会产生迁 移。该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忽视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 主观能动作用,另外有轻视理论、概括的倾向。
概括化理论由心理学家贾德(C.日.Judd)提出,认为产生 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 原理。本理论被认为是对迁移现象作出较为令人满意的一种 解释理论。而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关系理论,被人们 看做是对概括化理论的一种争F充。1.2现代认知结构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每纳和奥苏伯尔。他们大都 +分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认知结构的形成 是产生广泛迁移的根本,如布奋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有助于迁移;奥苏伯尔指出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或清晰性会对 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2跳高和跳远技术教学中形成迁移所具备的前提条件 2.11技术原理相近
2个项目的技术原理基本相同:均属周期性与非周期性
相结合性质的运动;身体重心运动轨迹都属于由水平位移转 变为抛射运动;技术上分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4个技术 阶段;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都取决于人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 和腾起角度;空中动作均属于相向运动(挺身式跳远)。2.1.2主要技术特征相近
2个项目在主要技术上存在着极为相近的共同因紊:助
跑技术攀本上均属于平跑技术,都要求在正确完成起跳的前 提下,发挥最大速度(可控制速度);助跑的节赛性、稳定性强.在起跳的技术动作结构上.基本保持跑的动作.都强调起跳 速度快、爆发力强、制动性小;现代跳跃技术观点“起跳是跑 的动作的延续”则集中反映了两者都有在跑跳结合这一关 键技术环节中的共同特征,总之,2个项目的共同技术特征是 以速度为核心。2.1.3主要专项素质相似
首先是身体素质相近(身高188.76一187.81m;身体质 t74.88一78.,ZKg)。速度素质和力t紊质是跳跃运动员 的主要专项素质。世界优秀跳高和跳远选手都具有很高的 速度能力,如绝对速度(loom成绩分别在10.85和10.55以 内)、加速度能力(助跑速度利用率为80%和95%以上)、助 跑速度(8.smls和11mls)、起跳速度(起跳时间为0.14-0.175)和起跳的摆动速度(均接近20mZs)。跳的主要肌群相 同:神经一肌肉系统以反射的方式爆发性地收缩.与摆腿摆 动一制动力t的整体性、协调性一致,其生理学、动力学机 制是完全相同的。2.,.4心理过程相似
2个项目的主要技术阶段的心理注意指向有许多相同
点:助跑逐渐加速、起跳前的快速节奏、由于起跳的”准备性 工作’而自然表现出的倒2步稍大于倒1步、助跑的“可控 制速度’以及“攻杆”与“攻板”快捷而有力的起跳欲望等 心理过程。它们之间存在良好的迁移关系。2.2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跳高和跳远两项目的最大区别在于起跳的某些细节上。由于起跳的任务不同:跳高起跳是身体向内倾(稍后仰)转为正 直时完成的,蹬摆用力充分向上,其中起跳的水平速度与垂直 速度对比关系为1:0.6一0.5、腾起角度为印一650。而对于跳 远而言.跳高是“制动性.起跳;跳远的整个启动是上体基本保 持正直、身体重心从起跳支持点后移至支撑点前完成的,蹬摆 用力是向前上方的其中起跳的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的对比关 系为:1:3.0一2。5(三级跳远为,:4。一30),腾起角度为18-24“(三级跳远为16~,8。),起跳更加积极.制动性小,属于 “积极性”起跳。
3跳远和跳高之间的积极迁移作用 3.,跳高助跑速度和节奏明显加快
众所周知.跳远成绩主要取决于腾起初速度及腾起角,其中速度对成绩起着决定作用。速度训练历来受到极大重
视,研究表明,loom成绩与跳远成绩成正相关关系。前苏联专 家丘伯认为助跑速度9一11m/s与跳远成绩6.56一884m是 相对应的。我国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助跑速度每下降 0.,m/s跳远成绩将会下降3Ocm,以上说明速度训练对跳远至 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跳高运动员进行跳远训练,产生正面的迁 移首先是跳高的助跑速度和节奏明显加快。3.2起跳更加快速有力
有关研究表明跳高起跳时膝关节的伸展速度较大,首 先是踩关节的伸展较大时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起跳瞬间 各关节能够充分伸展,对运动员获得尽可能大的向上腾空 起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如果运动员各关节没有充 分蹬伸,尤其是踩关节的蹬伸幅度不大.会导致起跳前蹬摆 无力,水平速度无调损失较大,更多地影响水平速度转化成 垂直速度或垂直高度。而跳远的训练.有很大的程度上是发 展运动员的腿部力t和躁关节力t,有利于起跳时相似,对 跳高起积极的迁移作用。3.3跑跳结合更加紧密
快速的助跑能力和强大的跳跃能力只有通过合理的跑跳
结合技术才能发挥作用,主要决定于运动员能否保持在助跑中 己获得的速度。保持合理助跑技术:为有效的起跳做好准备,跳 远助跑方向与起跑方向变化不大.相对而言,跑跳结合更容易。而跳高的助跑方向与起跳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跑跳结合难 度大些,通过跳远练习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难题。4在跳远跳高之间运用技能迁移应注意的问题
运动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会阻碍新技能的形成和掌握、这种现象称之为负迁移.又叫干扰。由于跳高和跳 远起跳的某些技术细节上存在一定差异.容易产生技能的干
扰。如跳高运动员在练习跳远时,出现“制动性”踏跳,见高不 见远:在练习跳高时则出现“冲杆.的错误.为了尽t克服干 扰.加强迁移的效果,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4.1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跳高和跳远的许多墓本动作环节是相同的在训练
进度上不同的安排,对运动技能的练习效果将产生不同的 影响.训练时应考虑新旧技能的搭配教练员要住得用技能 迁移的原理,尽可能使新学的内容能够依靠旧的技能而掌 握得更快.同时又使旧的知识、技能能够依靠新的知识得 到巩固和提高一般在初学阶段和准备时期,可集中重点 安排(每周不少于2次)跳远和三级跳远的专门训练.以便 运动员更好根据以上的分析.跳远对跳高的积极性迁地掌 握远度跳跃技能,发展专项紊质;在竞赛时期应配合跳高 专项技术,以便充分发挥迁移效应、排除干扰,提高跳高技 术水平。
4.2加强运动技能的基本功练习
各种运动知识、技能之间都有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共同成分、一般原理和规律。运动员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墓本功越扎 实,就越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也就是说掌握了扎实 的基本功.对于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跳高运动员必须认真学习运动技术原理,深刻了解跳高和跳远 的技术结构。加强跳高和跳远基本功的训练,使运动员在扎实 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迁移。
4.3正确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训练中要正确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
地理解动作概念。明确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异同点,清楚认识 各技能之间共同因素与本质差别.提高运动员的分之间共同 因紊与本质差别,提高运动员的分析概括能力,并将学到的 知识、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分析概括能力和分辩能 力愈高,迁移的效果也愈明显:干扰也就愈小。迁移效果更加 明显。原因是二者在助跑起跳的主要环节中,不仅动作结构 及肌肉工作特点相似而且专项身体紊质:如助跑的速度、起 跳的速度和力t、腾起初速度等跳远都超过跳高,跑跳的结 合更紧密。5结论,)不同的运动技能具有不同因紊和共同因幸如两种成两
种以上刺激物和反应方面相同或相似,它们既对人的心理特点 有共同要求.因而产生迁移。在运动项目上亦是如此。眺远与眺 高之间在运动技能、运动紊质等方面有许多共同因素.可产生 相互迁移。由于跳远的运动技能比跳高更强,所以对跳离的积 极性迁移效果更加明显。
2)跳远与跳高之间主要在起跳时的身体倾拱角度、.助的 方向、用力时机及腾起角度上有一定的差异并由此产生相互 干扰;提高运动员的分辨能力、概括能力.经过充分的学习并合 理安排训练,随着运动技能巩固及运动紊质的加强,千扰就会 消失.随后转变为积极的迁移效果。
3)运动技能的迁移程度与练习者的身体条件和智力有关 4在练习过程中练习者是否能正确运用对比方法
5)与学习环境、场地设施等条件以及练习者的学习情绪 亦有一定的关系
迁移规律的成立为高质t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在方法
手段的应用上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如能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 练中正确地选择和运用迁移规律理论.就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运 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使训练和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参考文献: 【11张天德.跳高、跳远之间运动技能和运动素质迁移的研究 田.体育科学,2000(1).lz]文超,等.田径运动高级教程I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l3]曹景伟.论当今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毅 的项群特征口].体育科学,2()00,2()(2):43·
叫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ls]许崇高.浅谈田径教学中的技能迁移问题山.西安体育学 院学报,1984(4).101周晓东.促进技能迁移效果,提高田径教学质童川.湖北体 育科技,2003(3)326一327.lv]赵伟,杨建国,王海宏.论田径教学中的技能迁移规律及其 应用口1.天中学子,】,2000(2)181陈燕平.技能迁移与田径教学泉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1999(2).[0]叶绍明.从田径技术特别田径技木教学川.武汉体育学院 学报,2959(4)1.1101黄宝宏,丁俊武.迁移理论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川.安徽体育科技,20()s(2).111礴莉娟.论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llJ.体 育科技,2003(3)20.(作者简介:高关红1966一女、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J 教授。)与纠正是运动技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
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准确地理清运动技术教学中 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常见与易犯错误,对合理运用教 法,特别是对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具有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教法设计使用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对文 献中析出有关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的常见错误进 行辨析与概括 [2],并以此作为本设计教学手段选择
与优化的主要依据。其最常出现的典型错误主要
有:(1)助跑技术: 助跑没有沿弧线进行,没有 形成身体内倾,助跑最后几步跑直线进入起跳; 助 跑最后几步减速、停顿、身体后仰,没有积极加速 起跳。(2)起跳技术: 起跳时起跳腿着地、缓冲 膝关节过分弯曲,形成屈髋屈膝蹲着起跳而跳不起 来; 起跳时过早倒体,形成过早倒杆碰杆; 起跳时 起跳腿与摆动腿蹬摆脱节,没有充分发挥摆动腿的 蹬摆作用,使起跳不充分,用力不集中,没有充分 向上。
2.3 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设计选择练习的手段 练习手段是完成成教学内容乃至教学目标的最
基本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准确地选择与优化 同预防与纠正错误相匹配的练习手段,对准确运用 教法具有现实意义。鉴此,本教法设计依据辨析与 概括出来的常见错误,以文献中析出有关背越式跳 高技术教学的练习手段为蓝本 [3],结合典型错误技
术动作的诊断方法,选择优化的练习手段,主要 有:(1)助跑技术,沿小半径的圆圈跑,在助跑 道上做不起跳过杆的助跑; 画标志点进行4~6步弧 线助跑摸高、头顶高悬物起跳练习。(2)起跳技 术,不过杆的迈步起跳和短距离助跑起跳练习; 两 步助跑起跳,摆动腿用脚或膝触高悬物。3 效果与分析
3.1 跳高成绩和动作规范程度明显提高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验,最后进行了技术达标
与技术评定考核,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其结果 见表2所示。表 2 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实验后技评与达标成绩比较(N=80)
结果显示,采用本研究设计的背越式跳高技术 重点环节教法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教学。实验 组学生达标成绩(1.56±0.04m),对照组学生达标 成绩(1.49±0.03),实验组的平均成绩达1.56m,与 实验前1.49m相比较提高了0.07m,实验组成绩明显 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技评成绩(84.55±8.12)也明显经过此理论模型教学高于对照组学生技评成 绩(75.70±10.21)。两组的值经统计学处理,无论 是实验后的成绩还是提高值的平均值均存在显著性 差异(P
实践证明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采用本研究设计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快 速助跑、快速起跳及其衔接技术。从助跑与起跳结 合的技术原理中关于技术结构的层面上讲,助跑的 结束,则意味着起跳动作的开始,其动作的目的就 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水平速度,并尽可能地将其转化 为垂直速度,从而获得更高的腾空高度。由于本研 究在教法设计时准确地选择、优化并运用了同预防 与纠正快速助跑、快速起跳及其衔接技术错误相匹 配的练习手段,而这些练习手段大都具有预防与纠 正诸如助跑时迈不出步使身体 “坐着跑”、“捣小 步”、“身体没有内倾”、“起跳时过早倒体”、“起跳时摆动腿向上摆动速度慢” 等功效。这对于 通过保持身体的内倾,加快腿臂前摆的动作速度,借以解决快速助跑、快速起跳及其衔接技术的关键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 正因为本研究在教学中运 用了同预防与纠正错误相匹配的练习手段,才更有 效地解决了实验组学生较快地建立背越式跳高助跑 与起跳结合技术的本体感觉,帮助了实验组学生尽 快地掌握了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环节,从而为完整 技术的掌握创造了较好的条件。3.2 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采用本研究设计的背越式跳高技术重点环节教
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由于学生在 练习的开始阶段尚未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对理 解完成技术动作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就很 难对自己所做的动作做出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因 此,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往往处于一种模糊状态。这 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设计和选择最 佳的练习方法去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教学设计在启 实验组(X±S)对照组(X±S)t P 100m跑/s 12.54±0.24 12.51±0.26 0.28 >0.1 立定跳远/m 2.74±0.11 2.70±0.17 0.21 >0.1 后抛铅球/m 11.85±0.36 11.82±0.31 0.19 >0.1 纵跳/cm 71.36±0.21 71.68±0.18 0.35 >0.1 身高/cm 176.06±0.58 176.63±0.24 0.23 >0.1 体重/kg 67.18±0.46 66.93±0.38 0.29 >0.1 表 1 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实验前运动素质与身体 形态状况对比(N=80)
实验组(X±S)对照组(X±S)t P 达标成绩(m)1.56±0.04 1.49±0.03 2.29 <0.05 技评成绩(分)84.55±8.12 75.70±10.21 7.39 <0.05 106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设计及效果研究
王麒麟程 晖,黄 铎,张亚平,王亚琪
(天水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摘 要
:对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学生常犯错误动作进行了研究,设计了背越式跳高技术的练习方法与手 段。结果表明 :
该设计具有针对性较强整体性较好、功效性显著等基本特征。教学实践表明,该设计具有相
当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优于一般常规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可使教与学达到动态平衡,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背越 式跳高技术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教学设计 ;效果 中图分类号 : G80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1351(2008)05-0105-03 收稿日期
: 2008-07-02 作者简介 :
王麒麟(1972-),男,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背越式跳高是目前最先进的跳高技术,也是体 育院校田径课程和普通院校田径选项课程教学与训 练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多年教学实践证明,由于背 越式跳高动作技术复杂,加之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 学中往往将教学重点过多地集中在起跳和过竿技术 教学上,而忽视了助跑技术的教学。背越式跳高技 术原理昭示: 没有良好的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助跑速度和跳跃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此 同时,错误的助跑技术会导致一系列起跳过程中的 倒竿等错误动作的产生。因此,背越式跳高技 术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解决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的 环节上。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主要以天水师范 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体 育专业课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以学生常犯错误 动作为逻辑起点,以优化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手 段为切入口,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设计的基础 上,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使理论研究与实际教育策 略相结合,达到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 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尽快地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时间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5级、2006级男生(共80人)。以班级为单位分为实验组 和对照组。实验时间为一年(2006年6月~2007年6 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查阅和参考了国内外有关跳
远助跑及起跳方面的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 依据和智力支持。1.2.2 实验法
两个年级实验组均采用本研究设计的背越式跳
高技术重点环节教法进行教学。对照组则采用常规 的教法进行教学。实验组除了本实验的施加因素之 外,其他条件与对照组相同; 由任课教师在实验结 束前,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技术掌握情况进 行测量。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运动素质 进行测试,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跳高成 绩进行测试,每项数据均测量3次。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测量所得到的所有参 数进行均值计算,并且进行t检验。2 教学设计
2.1 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设计
根据均衡性原则,实验前对反应速度、力量、弹跳等运动素质的项目以及身体形态项目(100m 跑、后抛铅球、立定跳远、身高、体重)进行了测 试,统计结果表明: 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1),说明两组受试对象来自同一个总体,具有可 比性(见表1)。
2.2 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结构辨析与概括常犯
错误的分析发学生思维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它把整个技术动 作的主要环节都赋予客观的标准,使练习者能够更 容易地根据标识标准鉴别背越式跳高各阶段动作的 正误程度,当学生观察到自己的练习效果与相应目 标存在较大差距时,可使练习者去认真思考和查找 原因,力图使自己所做的技术动作向标识标准接 近。因此,学生在练习中不仅仅是技术动作练习的 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开动脑筋进行积极思维活 动,这样的教学能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 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3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设计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有着重要作
用,它是通过教与学联系而实现的,掌握教学中的 动态平衡是实现及时反馈调控的必要条件,具体地 说,就是保持教与学的同步进行,教师要遵循体育 教学、运动技能形成和认识等规律,使学生能够接 受所授教学的内容,从而实现各种信息反馈的调控 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技术动作的概念、原理及完成动作的规律同学生的技术水平、身体条 件、运动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 教与学双方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鉴于此,理论模型设计教学符合上述教学的规律 性,可在教学中形成信息反馈的双向通道,相互调 控整个教学与练习过程,使得反馈更为准确,调控 措施更为得体。这一过程增加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练 习的兴趣,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以起到促进作 用。[5] 4 结 论
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的设计具有针对性较强、整体性较好、功效性显著等基本特征。根据辨析与 概括常犯错误,可以准确地选择与优化同预防与纠 正错误相匹配的练习手段。
经实验验证,其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可行
性,并且优于一般常规教学,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和 改进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的效果。
此法简化了教学过程,增加了学生对技术动作 练习的兴趣,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起到了促进作 用,方便且容易操作,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
[1]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403-405.[2] 韩敬.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技术改进的有效途径及相关的 探讨[J].西安体育学报,1999,(4):29-31.[3] 陈纪阳.背越式跳高技术中的常见错误和纠正[J].福建师 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1,(2):36.[4] 解长青.运用逆进分段法进行背越式跳高教学 [J].田径 , 2007,(7):22-23.[5] 林明.对我国跳高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己见 [J].田径,2008,(4):24.2005-03-12 作者简介:孙恩民(1958-),男,河南许昌人,河南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理学学士。“踏跳板”在跳高、跳远教学中的应用 孙恩民,王新民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2002)
摘要:在跳高、跳远教学中,合理应用踏跳板起跳,不仅可以增加腾越高度,易于空中姿势的掌握,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效果比较好。关键词:踏跳板;腾越高度;兴趣
中图分类号:G82
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64(2005)03-0072-02
踏跳板是体操、跳跃项目的专用器材,作为辅助器材,它 也经常运用到其他项目的教学和训练中。在跳高、跳远项目 的教学和训练中,利用踏跳板进行起跳,不仅能提高腾越高 度,而且有利于空中姿势的掌握,教学效果比较好。1 踏跳板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
跳高教学的难点就是学生不易掌握起跳后的过杆技术, 特别是身体素质较差、身体条件不好的学生就更难掌握,影 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踏跳板起跳,能增加起跳后的腾 越高度,克服了学生不易越过横杆的畏惧心理,有利于掌握 技术动作。
1.1 踏跳板应用的时机
跳高这种运动项目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从最早的跨
越式、剪式、滚式到现在的俯卧式、背越式,它都是由助跑、起 跳、过杆和落地四个阶段组成的整体。各阶段任务不同,完 成的方法也不同,但是各阶段都受整体性质———跨越高度所 制约,因此,跨越高度是跳高项目的关键。教学中,应用踏跳 板的目的就是增加起跳后的腾越高度,便于学生较好地发挥 过杆的技术动作,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应用踏跳板最好 是在学生掌握了各个阶段的技术动作后,效果会更显著。如 图1,以立定背越式跳高为例,教学方法是:背对海绵包,站在 踏跳板上,然后提脚跟、屈膝起跳完成空中的开膝移髋等动 作。也可采用4至8步助跑在踏跳板上练习起跳动作,完成 过杆练习。
1.2 利用踏跳板进行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1)无论什么方式的过杆技术教学,首先是在学生掌握
了各个阶段的技术动作之后,特别是起跳技术和过杆技术之 后,再采用踏跳板进行练习,这样才不会影响技术动作的掌 握。由于起跳高度更充分,更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动作。(2)要根据学生身体条件的差异和身体素质特点,区别 对待,可分场地、分高度进行练习。
(3)采用踏跳板虽然能增加起跳高度,有利于学生克服
过杆的恐惧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但把握不好,易失去控制。因此,教师要时刻掌握练习情况,注意教学安全。图1 踏跳板上立定背跃式跳高 2 踏跳板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
跳远动作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跳远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助跑速度和起跳技术的质量,但空中 姿势和落地动作对成绩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中,由于学 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条件的差异,助跑速度不快和起跳能力 差,势必影响空中姿势的完成,特别是挺身式、走步式姿势的 掌握难度较大。采用踏跳板起跳,能提高学生起跳后的腾空 高度,有利于空中姿势的完成。2.1 在掌握了助跑起跳技术后,练习采用踏跳板起跳完成 空中姿势的练习,有利于跳远技术动作的掌握。练习方式主 要有:起跳后的腾空步练习(跨步飞跃动作)、在踏跳板上原 地模仿空中姿势的练习和助跑6~12步完成起跳后的空中 姿势练习。
2·1·1 起跳后的腾空步练习(跨步飞跃动作)助跑4~6步在踏跳板上起跳,完成腾空步的练习,如 图2。
2·1·2 在踏跳板上原地模仿空中姿势的练习
起跳腿踏上踏跳板后,按照学习空中姿势进行原地模仿 练习,而后完成落地动作。以挺身式为例,如图3。图2 利用踏跳板进行腾空步练习
2·1·3 助跑6-12步完成起跳后的空中姿势练习 助跑6-12步在踏跳板上起跳完成空中姿势,并逐步过
渡到全程助跑在踏跳板上起跳完成空中姿势及落地练习。以挺身式为例,如图4。
图3 踏跳板上练习挺身式技术动作
图4 利用踏跳板起跳练习跳远完整技术动作 2.2 采用踏跳板起跳应注意的事项
(1)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和身体条件,采
用不同的踏跳板进行练习。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可采用S板。S板因弹性好,起跳后腾空高,易失去平衡,身体素质好的学 生容易控制腾空后的平衡。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采用 普通踏跳板,虽然起跳后腾空高度有限,但易于控制身体平 衡,有利于练习。
(2)采用踏跳板起跳,易于空中姿势的掌握,一旦学生完 全掌握了所学的空中姿势,应及时停止使用踏跳板,让学生 多进行完整技术的练习。
综上所述,无论是跳高或跳远的教学中,合理应用踏跳
板起跳,可提高腾空高度,延长在空中的停留时间,易于空中 姿势的掌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效果比 较好。参考文献: [1]马欣熙.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张兴良,许晓庆.体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3]金祖云.田径技术教法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致跳高运动员在阳光的照耀下,跳高的比赛场地格外辉煌,运动健儿们,用那矫键的身躯,冲刺着一个又一个的高度。没有尝试,怎会知道自己是否为强者,超越自己,也许会创造一番新天地!运动健......
跳远1、离弦箭似的助跑, 蚂蚱似的起跳, 空中的走步表演, 引起阵阵惊叹, 落地的瞬间, 你触到了沙的柔软,不管怎样, 荣誉永远属于你。2、向前冲吧把所有的希望都洒在这几十米的跑道上......
跳高、跳远训练计划训练内容(一)素质训练:小跑步、高抬腿、后踢跑、后蹬跑、、跨步跑、行进间压腿、行进间踢腿、蹲走;(二)速度训练:50米、100米、150米、200米、300米、400米、行......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跳高跳远加油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同学:荣获成都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第四届田径运动会 女子跳高 项目第一名特发此证以资鼓励成都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年月 同学:荣获成都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第四届田径运动会 女子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