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演绎精彩课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演绎精彩的作文课堂”。
细读文本,演绎精彩课堂
——探究“文本细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晋江市灵源街道英塘小学 蔡秋兰
【摘要】文本细读,是近两三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倡导与研讨,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结合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文本细读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文本细读 阅读 解读 有效 课堂
什么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就是要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文本细读”,不仅仅是“走过文本”,还要“走进文本”,要“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要“沉入词语”(南帆),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发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十读”。
一、读懂文本内容,读活人物形象
名师沈大安说过,“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其中文本解读是基础。”古人讲“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智慧的外衣。细读文本,就是透过语言身临其境,就是使文本情景再现。如《爱如茉莉》一文,一家人表达的爱在—句句话里,在—个个动作里,在一个个表情里。一句话,爱就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这串起来的细节背后又告诉我们什么?于是我深度读文,又读懂了一个个细节的内涵。至此,我心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课文读懂了,方法也随之就有了。在课堂上,我引领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既读懂了一家人的爱,读懂了作者,又留下了语言,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告诉学生知道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感知什么,体悟什么。细读文本就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于永正老师说过,“课文读懂了,方法也随之就有了。”如《船长》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哈尔威船长一生都
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当我读到一位伟大的灵魂就在我眼前的时候,当学生都深情地凝视那尊黑色雕像的时候,还需要我们告诉学生船长与船共生死忠于职守的英勇吗?还需要我们告诉学生,哈尔威船长具有视死如归的精神吗?再听听同学们学文后的感言,就知道他们早已融入课文的情境中,感受到了船长的崇高品质。
二、读亮思想情感,读明语言形象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一句话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敢”。敢还是不敢?小女孩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又敢了,又为什么?这么一个字,如果你真抓住了,可以引出一连串对这个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叶老讲的这个方法,我觉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
叶圣陶先生又说,阅读要“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亲”。就是要通过入情入境的阅读,凭借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再借助于读者的想象、联想等,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感仿佛浮现在“眼前”,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阅读“心理图像”,即阅读还原,它是有别于一边读一边思考的这一抽象思维的又一思维方式,即形象思维。它是读者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桥梁、通道,其前提仍然是文本细读。例如,名师窦桂梅在教学《丑小鸭》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鸭妈妈对丑小鸭那份爱怜的情感,抓住“于是鸭妈妈在丑小鸭的颈上啄了一下,把它的羽毛理了一理”一句,让学生想象鸭妈妈是怎样“啄”的,并借助于“狠狠地啄”与“轻轻地啄”的不同动作来形象直观地感受“啄”的滋味。这样的引导就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鸭妈妈对丑小鸭的那份爱怜、关切,即一个“啄”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
三、读通教师教路,读准学生学路
一是要立足于教师的角度,教在文本中。作为教者的细读,是多种角色融合的细读。以读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些仍都不够,作为教者的细读,是一种专业解读。教师的细读更讲究准确与深入,同时还是一种“为他”式解读,一切皆是为着更好地扶助学生,考虑的是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要边读边考虑:作者所寓是否适于向学生揭示,应该领着学生求解到何种程度?文本进入教材,除却原先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其何种担负?如何用最巧妙、最简捷的方式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感悟文本?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从文本中,不仅要读出文本的观点,也要读出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因此只有眼睛和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唯有开启了眼睛和头脑的“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学在文本中。没有教师自我的解读,文本解读的结果是低水平的,教学是失效的。但是,不关注学生视角的解读,教学又是空中楼阁,是脱离实际的。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文本的阅读学习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心理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教学的成功要建筑在对学生的理解上,教师就需要拥有一双学生的眼睛。这就为教师解读文本开辟了一个新奇的天地。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是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的教师是一个感情真实的心性意义的“学生”。
文本细读的意义不在于老师一定要读出多少“人之未见,人之未发”。我认为,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文本是自己积淀言语内涵、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人格的重要路径和平台,又是一次重新发现自己、估价自己、解构自己又升华自己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读书水平,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更有利于帮助孩子深入文本,品读感悟,将孩子的思考和理解引向深入。只有这样的解读才紧贴语文教学的脉搏,才是有真正意义的,才能赋予文本久盛不竭的生命活力。
四、读出编者意图,读出课堂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文本细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这里的“文本”作为教材,不只是课文本身,还包括编选课文的编者。学生和教师作为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或编者对话。因此,文本细读不仅要细读课文本身,还要细读作者或者编者。通过作者或编者的对话,准确把握文本的教学意图。如:《少年闰土》一文,鲁迅先生怀着深深的怀念回忆了少年时代纯真的友谊,以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个朴实可爱的乡村少年的形象,表
达了作者对闰土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同学们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无疑会受到情感的感染,获得人文精神的陶冶。这样的文章,有利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是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重要原因。又比如《春》这篇课文,词汇丰富,读来琅琅上口,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这是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原因。只有读懂了编者的意图,教师才会明白自己到底要引导学生读懂什么,体会什么,感受什么。而这一切都源于文本细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课文是学习语文的载体,但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言语内容,而是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本体回归。叶圣陶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的思路往往体现为结构。因此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在内容方面应该注意省略处、深刻处、详略处等;在形式方面要注意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修辞特别处,细节描写处等,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怎样布局谋篇的,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披文入情,由情悟文,使学生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
五、读准文本价值,读出时代新意
文本细读,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深入教材,反复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读到表层的皮相一一淡去,读到文章的精义渐渐浮出,读到自己对文章精髓的理解,读出文章真滋味。
一方面,我们要考虑文本的教育价值,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现在有的课堂上多元解读就是强调大家不同的思想,有一些解读是比较另类的。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多元解读的时候,需要分层对待。有的东西你尽可“另类”,衣服啊、发型啊,这些都是个人爱好,我们不需要多干预。如果是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个层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就需要更多地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考虑,把学生那些有失偏颇的想法、说法,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帮助学生树立主流社会价值观。这份教育的责任,作为教师,是不能放弃的。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打白骨精》。老师问学生,这个故事中你最佩服谁?多数孩子说佩服孙悟空.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佩服白骨精。白骨精足多谋,屡败屡战,锲而不舍,有坚强的意志。像这样价值观念上的重大偏差,老师一定要纠正。他的解读有没有意义?第一要肯定他,这是属于自己的一种解读。这是一种角度的意义。第二点,这个孩子的意义,是否是文本的主导倾向?肯定不是。因为这个涉及到大是大非问题。白骨精是害人精,这一点是不能模糊的。孩子说出的这些“优点”,但有个前提,就是
它要害人。在这个大前提下,你就不能说它“足智多谋”,只能叫“阴谋诡计”“诡计多端”。这种是非不能含糊。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跟作者是有时间、空间上的距离的。这个距离,能不能克服?德国有个哲学家叫伽达默尔,他就认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是不能克服的,也是不需要克服的。换句话说呢,我们在阅读中不需要孜孜以求地去追寻作者写作的本意,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中读出对我自己有意义的东西。我们可以有两种阅读价值观,一种是尽可能地去还原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而另一种是尽可能地寻找文本对我生存的意义。例如山东省特级教师张伟在执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是亲人?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当亲人?这一个层面大家都会做。接着又提出,亲人是双方的,那么我们再看看,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亲人?这是去寻找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比一般老师已经深了一层。张老师还有第三层推进──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结成了骨肉亲情。在今天和平时期,还有没有这样的亲情?最后得出的结论“只要人人拥有爱心,处处都有亲人。”我在想,这个结论,跟作者写作的本意相差何其远也!张老师这样教有没有道理?有,他是对《再见了亲人》作一个当代解读。现在读这篇文章,如果孩子们还是只读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是亲人”,教育价值已经不是很大了。他的当代解读是读出了对今天的孩子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做智慧创新型教师,不断摸索文本细读的方法,不断修炼文本细读的“功力”,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随机应变,演绎精彩,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文本解读三人谈》/沈大安 王崧舟 滕春友; 2.《文本细读方法散论》/刘卫锋/2008; 3.《沈大安谈文本细读》/沈大安/2008; 4.《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窦桂梅/2009; 5.《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王崧舟; 6.《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2010年; 7.《语文课程标准》。
“跟进”演绎课堂精彩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涌现出来的各种稍纵即逝的宝贵......
生活化教学演绎精彩课堂沈应忠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
精彩演绎“1+3”——省级文明单位邵武市国税局全力打造“阳光税道”纪实□同和 伏平健朝这是一个为国聚财的单位:机构分设九年来,收入连续8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累计为国聚财1......
关注教学细节演绎精彩课堂关注教学细节 演绎精彩课堂【摘 要】细节决定成败。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做到精心创设教学细节、发现和捕捉教学细节、深挖教学细节、自我反思教学......
巧用电子白板演绎精彩地理课堂广西柳州市第一中学 胡 丹【摘 要】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新兴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它既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保持了传统普通黑板的优点,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