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歌课题论文_郭沫若的诗歌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7:58: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郭沫若诗歌课题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郭沫若的诗歌”。

班级:高一(2)班 高一(6)班

课题名称:备受争议的文人——郭沫若及其诗作分析 小组成员:周一涵 方江晨

课题研究时间:2015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7日

备受争议的文人

——郭沫若及其诗作浅析

内容摘要

1.郭沫若个人简介

(1)对其目前沿用最广的笔名的讨论

(2)不同社会背景下郭沫若的研究倾向 2.郭沫若诗选特点

(1)诗歌的文学性

(2)诗歌的戏剧性

(3)郭沫若诗集分类讨论 3.诗人道德的捆绑

(1)社会各界对郭沫若的评价

(2)什么是真正的诗人?——为郭沫若正名

正文: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1)对其目前沿用最广的笔名的讨论

“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乳名文豹,因排行第八,母亲呼之为‘八儿’。常用名郭鼎堂,曾用笔名麦克昂、易坎人、石沱、高汝鸿、谷人、羊易之等。”

这段评论隐没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的原名,百度百科也没有提到,更有甚者,以郭沫若曾用别名甚多,计有郭开贞..这样的言论混淆视听。而他的笔名引起我的注意的唯一原因就是这是一个格外女性化的名字,哪家父母会给自己的儿子取这样美丽的名字,即使是在现在。

郭沫若生于1892年,死于1978年,他86岁高龄的人生里经历了颓丧的清朝末期直到*的大半个时期。在中国的近代史里,改名潮一度在几个时段内格外普及,而这不免折射出一些时代变迁的光影。民国时期是爆发改名潮的一个时间段,总结一下,不外乎两个特点,一是超越乡野,走向社会;二是为了抛弃封建,选择进步。对清末民初的年轻人而言,乳名是长辈呼唤的昵称,谱名、表字代表家族传承和辈分,全被父辈所起定,有时连上学时另起的学名也是别人的意思。待到脱离家庭宗族,步入已经天翻地覆的社会,便有了重新选择的自由。古人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走出田野的晚清民初青年却难再遵古训,一旦封建旧家庭的传统不符合共和新社会的风气,改名只是一念之差罢了。

如果搜索“郭沫若”这三个字,看到的最多的命题即是“为什么说郭沫若是最不要脸的文人”,论据就是他在*时期写的捧毛主席,捧江青,捧文化大革命的“诗作”。然而我觉得相较于*时的普罗大众而言,郭沫若只是不巧知名度过高罢了。拍马屁是*的特征。那时中华大地一片疯狂,祖国山河一片红。于是,大到城市,小到个人姓名纷纷改名以示忠诚。人名革命化有过之而无不及。梅、兰、秋、东,富、贵、福、寿,以及仁、义、礼、智、信都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东、彪、青、红、革、阳、党、军、兵等字,卫东、向东、继东、卫彪、学青、爱武、爱民、劲松等等比比皆是,有人干脆改名为*或革命,当然,红雨、咏梅、鸣镝、长空、奇志等毛泽东诗词中的名词也一路升级,进入人名用词行列。当然也有因此而陷入被动的,邓小平被打倒后,人名中的“小”字成为避讳字;林彪摔死后,彪字名一律更改;江青垮台后,青字又被清洗。紧跟形势者倒也不在乎形势的变化,他们能与时俱进,把名字一改再改。

那郭沫若为什么取名叫作郭沫若呢?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他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但是就个人而言,郭开贞守住了他名字中的文人气,没有放弃改名成“郭革命”,“郭前进”。我不相信今天讽刺他的人群回到那个时代,可以如他一般不为当时幼稚的形势所趋,说到底,诗人,文人,都是人,普普通通的人不是吗?

(2)不同社会背景下郭沫若的研究倾向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

1922年5月1日,《创造》季刊问世,中国的社会也在渐变之中,一批知识分子青年接受外来资本主义思潮的洗礼,正彷徨于国内新旧思想的转换之中。郭沫若与一批文人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一致主张于新文字的建设。

1924年,郭沫若在翻译过程中,接触到了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由此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此后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3月下旬,郭沫若致信邓演达,表明了反蒋的态度,并申明要公布蒋介石的罪状。3月31日,郭沫若奋笔疾书写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公开宣布了与蒋介石的决裂。

1928年,全国通缉,逃亡日本。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回国。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进行颂扬。

1942年1月,郭沫若创作了一系列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以上的年代列表为事实论据,我们说郭沫若是一个对当局,对政治,对时代弯下脊骨的无耻文人。我们贬低他的一切,甚而他的文学成就。零散的资料在阴暗的角落,在他死后的岁月里,用白纸黑字写着,收集起他*时的赞美诗,说他甲骨文的研究文章又抄了谁的。

然而我们不能一味地只是看见他不能为人接受的地方,从而对他全盘否定。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怎样的一个,文人?他凭借这什么,甚而掩盖过了他为人所不耻的私生活,最后被人肯定,被人接受?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解读。

郭沫若诗选特点:

纵使郭沫若被贴上种种不雅的标签,纵使他在文学史上因为极致到顶点的阿谀奉承换来一世骂名,但这些都无法掩盖他对中国新诗的巨大贡献以及学术上的赫赫成就。现在,不论这个人的人品好坏与道德操守,只来谈谈他的诗。(1)诗歌的文学性

对于追捧阳光、梦想、星星太阳一类朦胧诗的我来说,郭沫若的诗太过于直爽与裸露,通篇的惊叹句与语气词,直抒胸臆的情感的宣泄,排山倒海般气势磅礴的排比句都令我窒息。有人说,郭沫若是打破中国旧诗格局的第一人,创造了自由个性的新诗,打开了诗歌的另一扇大门。激情是郭沫若诗歌的内核,他告诉人们“诗歌的本质专在抒情”。郭沫若诗歌的价值大抵就体现在他把诗歌上升到了“表现自我”的地位,而非模仿自然。或许正是他这种独特的诗歌语言,才使诗歌真正成为诗人心声的抒发。

如果把文学性仅仅定义为“在不夸大事实的前提下,对事物本质巧妙的概括和提炼”,那么我认为,郭沫若相较之同时期的卞之琳等诗人是欠缺的。他的词汇与表达更加口语与直白。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下,郭沫若的诗代表了那个时期特有的浪漫主义风格。但用高尔基的话来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那么,郭沫若的诗可以算的上具备了较高的文学性,他的诗歌形式独特,以一个人内心语言为根基创作,无疑让语言表达出了激情、情感,而正是由于年轻,这些激情完全是一个人的心声。虽然在现在看来,这些表达在艺术上并不成熟,但把一个在民族浪潮里挣扎的青年人的内心呐喊表达得淋漓尽致。(2)诗歌的戏剧性

说到郭沫若就不得不提他的《屈原》和《女神》。以激情澎湃著称的郭沫若,他的诗歌极具戏剧性与朗读的美感。郭沫若提出“诗歌节奏内在律的观点,优秀的诗歌节奏应该是内在的,是情绪的涨落”。比如,《屈原》中脍炙人口的《雷电颂》,据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内一度黑暗胶着,寻求光明的进步中国青年对现状感到愤怒,作为文人的郭沫若立即写下了《屈原》,来讴歌屈原身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当这首诗把矛头指向现实时,屈原的一段独白即《雷电颂》就像是真实的一道闪电,“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雷电颂完全是郭沫若式的倾诉。而我们也能看见郭沫若在屈原身上由许多自己的理想抱负与价值观的体现,换言之,屈原就是郭沫若的化身。恰如其分的表达使这首诗体现郭沫若诗歌“物我两忘”的特点,因此更真实,更令人振奋。坊间传说,1942年春当诗歌在重庆演出时,正好是一个暴风雨来临的夜晚,室内的朗诵、咆哮与室外的雷声雨声混合在一起,另许多当时的观众一连几天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绪氛围里。这或许就是诗歌的美,诗歌的力量,诗歌的本质所在。也是为什么在一个世纪后,仍有许许多多人讲郭沫若的诗歌搬上舞台的原因。(3)郭沫若诗歌的分类讨论

我认为,郭沫若的诗歌是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的。五四运动前后,作为新诗的奠基人,郭沫若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与中西文化碰撞的美感。诗歌是这个年轻人用来唤醒社会的工具,这时的他是一个诗人。相反,1949年后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为了联合文艺部,提拔郭沫若,为了保全自己,郭沫若的诗歌完全失去了自我,而仅仅是一个挂名的政治工具,也是那个时期的诗歌如《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让他获得了“最无耻诗人”的称号,为学者世人所不齿。毋庸置疑,郭沫若的诗歌走着每况愈下的道路。对老舍一样宁死也要捍卫自己作为文人尊严的人,我对他们表示敬意,但像郭沫若一样,不得不在一个黑暗的时代作出为了自己活命的选择而卑躬屈膝,放弃才华的人,我不能说鄙视他们,更多的反而是同情。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一举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诗歌历史上的地位。表现的是那个特殊时期文人的一些挣扎与想法。值得一提的是,这组诗的主人公,是我,通篇都是以我的内心世界展开,这也体现了郭沫若将诗歌拔高到一个自我价值体现的境界。作为一个青年诗人,这首诗中传达的对自由的追崇,对个体价值的探索是《女神》能流传下来的原因。

郭沫若在解放后的诗歌我不想在文学或意义上作探究。鲁迅死了,郭沫若还活着,他承担起了“文学领袖”的称号,正因为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他必须写,写下就算自己也知道是谄媚的文章与诗。这是他生活的方式,是他的价值观,无论后人如何辱骂他是最无耻的文人,我们也无权剥夺一个人的选择权。“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不无耻就无法生存”。没能做到读书人“退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的错误;身为文人,却不能真正地作文,也是他最大的悲哀。

中国近代史上最“无耻”的文人:

(1)社会各界对郭沫若的评价

欲评价一个你从未见过面的人,依我而言,必先参考那些熟悉他的人,或者至少比我熟悉他的人的评价。

a.文化大家眼中的郭沫若:

在我的脑子里郭老永远是精神饱满、生气勃勃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战士、诗人和雄辩家、智慧、才能、气魄、热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我同郭老接触多年,印象最深地是他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

——巴金

郭老给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绝对没有给我下“我是院长、我是科学家”的印象。„„中国过去讲三绝,即诗、书、画。我对苏轼作过统计,他诗、书、画、词、文,应该是五绝。„„可我对郭老就统计不出他有多少绝,总之他超过了苏轼。苏轼没有郭老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造诣。

——季羡林

郭沫若先生才华横溢、学兼中外,他是文学家、社会科学家、革命家、伟大诗人,功业巨大、影响深远。他是我青年时代崇拜的对象,„„他的新诗作品引导我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他的革命文学理论,指引了我的政治方向。„„他既是我的长辈,又是我亲切的朋友。

——臧克家

(文学家大都对郭沫若的精神面貌、于待人处事的态度与才华作了肯定。)

b.革命家们眼中的郭沫若:

如果他说了十句,只有三句对了,那七句错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辩证,那说对了三句,就为同时代和以后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

——闻一多 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周恩来

(革命家眼中郭沫若是给后人文学方面的指路牌,我认为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如果单论才华郭沫若是可以独当一面,成为领袖的人。)

c.学者眼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亦不多见。对郭沫若的“反思”,实际上涉及到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如何认识的问题,即二十世纪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什么,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何在这个根本问题。对郭沫若的评价要像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样,坚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要着重揭示本质和主流。如果颠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夸大到无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污蔑和谩骂,那就背离了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原则和方法;这同无限拔高一个历史人物的做法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瞿林东

当今的研究者和读者对郭沫若的评价形成两极,跟对郭氏人格的不同理解也大有关系。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把郭沫若看作是政治人物,反感他的立场多变。然而如果由《女神》等作品的创作反观郭沫若的人格,也许我们对这位诗人的浪漫气质会有更多的了解与宽容,我们就不一定再以政界的标准去衡量一位文人。郭沫若可以说是一位天才,但也有凡庸的一面,这两方面交织成他的一生。

——温儒敏

今天研究郭沫若,应当有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研究人物终归离不开评价,而评价就要求实事求是。郭沫若是戎马书生,是文化战士,很有号召力。现在有的批评文章对郭沫若的学术人品持否定态度,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对年轻人有不好的影响。我们要客观地研究郭沫若,澄清一些问题是很重要的。这些年来,有的人将糟踏郭沫若看成一种时髦,这种倾向是不正确的。

——龚书铎

(有褒有贬,充分肯定了郭沫若学术方面的才华,对他的政治选择、立场、人品等有不同的理解。但希望人们不要跟风一味地贬一个人,要客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2)诗人道德的捆绑

以道德责己,胜过法律。以道德挟人,无异私刑。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宣扬其运动主旨的好,是道德,在*时期歌唱四人帮,是不道德。某位主席有过四位夫人十个孩子,至少没有人敢大肆宣扬其的不道德,却乐忠于揪着郭沫若三个妻子的辫子,斥其无耻。郭沫若之子郭世英被造反派绑架处境危险,双手反剪从高楼跳下“自杀”,没有人去追究造就了这场悲剧的凶手的不道德,却去追究郭沫若不去追究的不道德。

我看到新浪博客上的标题-近代史上最无耻的文人——郭沫若。我觉得他说的很客观,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客观。他的意思是,就文人而言,或许郭沫若没有什么骨气,正确的三观。但如果与那时代的人民,政治家进行比较,大家都差不多。而且“文人”前还有一个限定词,“近代史上”,因为每个时代的道德准则本身就不一致,或者年代久远,夏商周时期刻甲骨文的笔者即使如纣王般暴虐,也未免会有如现在这般的文字流传下来,如果说“千古第一”,不免是过于夸大,而这偏偏又是常见的。可到底又是哪个上帝给了他这样分类的权利,哪来的三六九等,文人政治家?为什么文人就该遵守和普罗大众,商人政治家不一样的道德准则?

百度百科解释,文人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指会写文章的读书人。我们发现他并没有说,文人是整个文明社会的标杆,是道德的榜样。然而世人这么说了,是因为很多文人这么做了。所以世人的意思,是要所有文人受屈辱就必要反抗,可受胯下之辱的,是等着东山再起的帝王?是要所有文人都忍受不了世俗?是要所有文人都留一条三尺白绫,或是山海关的铁轨?

分析一下上面的评价,文化大家们对郭沫若的评价普遍偏高,他是个天才,应当多说好话才是。然凭心而论,不是很欣赏他老人家。世人之溢美之辞多虚妄,言过其实,迹近标榜。所谓“沫若精神”亦多空泛,实不必曲为之讳。为文者过多涉及政治也并非不可,经世至用也多有先例,然违背良知,一味骑墙、趋势,或沦为某种附庸,谓之失道!在革命家的眼中,纵然他有千般不是,他到底还是引领了一代人,一代文学大家。

而我们,作为几十年后,回过头再重新审视一个人的学生,应该遵循的,是学者的态度,对郭沫若的评价要像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样,坚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要着重揭示本质和主流。

郭沫若诗歌

郭沫若诗歌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么都有哪些类......

郭沫若诗歌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郭沫若诗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郭沫若经典诗歌

郭沫若经典诗歌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

郭沫若诗歌_雨后

雨后的宇宙,好象泪洗过的良心,寂然幽静。海上泛着银波,天空还晕着烟云,松原的青森!平平的岸上,渔舟一列地骈陈,无人踪印。有两三灯火,在远远的岛上闪明--初出的明星?1921年10月20日......

郭沫若的诗歌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郭沫若的诗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郭沫若诗歌课题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郭沫若诗歌课题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