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课题研究_网络舆情核查报告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7:50: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网络舆情课题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网络舆情核查报告”。

几大事件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

一、2011年6月20日,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女孩引起了众人瞩目。她在微博上经常展示自己的生活照,从中能看到,她开玛莎拉蒂跑车、在别墅开生日会,皮包、手机、手表都是昂贵的奢侈品。而她微博认证的身份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正是这一点,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女孩就当上了总经理,并拥有名包豪车,财产来源是否和“红十字会”有关?一时之间,网友们展开了“人肉搜索”,各种与郭美美、红十字会有关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真假难辨,真相不明。

正是这样一个事件,一时间把中国红十字会推向了风口浪尖。

红十字会及郭美美事件微博关注度走势

尽管郭美美引发公众持续的强烈关注后红十字会也开通了微博进行公关,试图挽回自身的形象,但是缺乏有说服力的说辞,民众的诸多疑惑未得到解答,红十字会在网络上遭到成片骂声。郭美美事件之后,红十字会的公信力降至冰点,官方微博所发布的信息及表态均受到网友恶评。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7月7日,北京警方称: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无直接关联。红十字会自辩清白,而对关键问题的回避更是引发舆论的反扑,舆论愈演愈烈,红十字会公信力、民众对中国慈善的信心均跌入谷底。

公众主要针对郭美美个人的炫富行为,后期舆论矛头指向中国红十字会。该事件在网络发酵后,舆论普遍质疑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无论是普遍网友还是公众人物,都通过微博泄愤。针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社会组织的建设话题的讨论成为舆论新热点。

在郭美美事件带来的**中,中国红十字会尽管也在一直努力争取挽回形象(开通微博就是其努力的重要表现),但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回避、对关键信息的模糊态度,导致其向公众显示的决心和诚意似乎总差那么一点点,最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反而加剧了公信力的流失。开通微博平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微博内容传达出来的公开、透明、坦诚、自省与积极作为。

二、长久以来,社会上广泛流传街头行乞儿童绝大多数受利益集团的控制,为博取同情以及迫使儿童乞讨,利益集团往往对这些孩子施加暴力甚至人为摧残,由于难以相信亲生父母会对自己的骨肉下毒手,人们怀疑乞讨儿童中的一部分是被拐而来。但一直以来,鲜有发现具体案例来证实这样的传闻,相比之下,善良的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个猜测。

2011年2月10日,8名在三亚市第一市场行乞的河南籍儿童被警方发现后带至三亚市救助管理处,经调查,这8名乞讨儿童均来自河南省周口市,其中7名来自该市太康县张集镇,当时的调查结论是不存在被拐与被胁迫行乞问题,孩子们均因贫困由父母或亲戚带至三亚卖艺行乞。

随后,太康市张集镇派出工作组赴三亚接回这批乞讨儿童。2月14日,带着海南省相关部门以及市民的关爱,孩子们踏上了返乡的路途。就在同一时间,《新民周刊》记者也开始奔赴太康,因为《新民周刊》接到了重要举报:这些孩子均是被亲生父母以《聘请演员合同书》的形式“租”给杂耍老板,以杂耍为名行乞讨之实,作为回报,这些孩子的父母每月可以得到数百元至1000多元不等的回报,但孩子们在外行乞的遭遇却充满暴力与胁迫,所谓“假亲情、假苦戏确是真黑幕”。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于1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正式建立,微博一开通立刻引起全国网友的关注和支持。微博开通13天就有5万余人关注。大量网友参与到“随手拍”活动中,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通过微博支持此项活动,此后,包括吉林省公安厅打拐办在内的各地公安打拐部门纷纷通过微博挖掘打拐线索,取得了大量打拐成果。

“微博打拐”舆论拐点前后影响力对比

2011年2月至8月18日,有关打拐的新闻报道、贴文、评论达13000多条。

在此次打拐活动中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的微博成为官民互动的一个重要平台。

通过监测主要的门户、社区发现,从

本次活动官民互动较为频繁。公安部门通过微博接受网友提供线索,并转化为线下调查行动,取得了实际的工作成果。在齐心协力“打拐”的过程中,在一次次的发帖、转发、评论中,公安系统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提升了自身的形象。政务微博对于促进民政良性、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意义在这一案例中得到充分凸显。

三、8月4日大河报A07版刊发了题为“捡垃圾当晨练副局长成了‘街净哥’”的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中国青年报》、《新京报》以及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等上百家家网站和报刊对“街净哥”进行报道和转载,网上关于“街净哥”的评论已超过135万条。自“街净哥”事迹报道之后,在网上引起了口水之争,少数网友质疑是官员作秀,但大多数网友表示力挺“街净哥”,数家媒体和网站也对“街净哥”轩敬杰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扬。

网友的质疑在于:“一个副局长真的肯扔掉官架子,干这种活儿?”,“现在真的还有这样朴素低调的官员吗?”。

有网友力挺“街净哥”,笔者是力挺者之一。“一滴水能见出七彩的阳光”,一件平凡的小事能反映出一个官员的精神世界。轩副局长是可爱的。夫妻晨练,拾垃圾,上班工作。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网上频频曝光的官员“艳照门”,包n奶,“弱智雷语”,贪污腐败等。“色”、“钱”、“权”都忙不完,你还能指望他们两口子恩恩爱爱坚持晨练吗?更遑论拾垃圾!“街净哥”不仅仅是带来大街的干净,更重要的是生活作风工作作风的本质和朴素,是“官德”的干净。胡总“七一”讲话向全党告诫:精神懈怠是一大危险。“街净哥”夫妻俩长期坚持晨练拾垃圾,回家吃早餐再按时上班,精神懈怠何谓之有?领导干部果能多些晨练拾垃圾式的生活工作作风,则落马者必大大减少也,社会风气必大大清正也。当前,创新社会管理正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虚拟社会管理创新。在政务机构与官员、微博站方与广大网友的共同努力下,诸多政务微博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如同阿基米德口中的那个支点,有虚拟撬动现实,成为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武器。

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互联网毫无疑问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礼物,我国的网络舆论相比其他国家也显得格外发达。只要能够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这一新兴舆论平台对于社会和谐、社会转型必将大有裨益。以政务微博为代表的卓有成效的尝试,显示了党和政府的胆识和诚意,也必将成为未来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支奇兵。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普及各个领域。网络不仅是一种向外界发布最新信息的渠道,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而人们在这一平台上发表......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范文:李克强:良好关系是中美创造更大全球化利益空间所在引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第六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的美方代表并座谈。李克......

网络舆情

在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和某些看似“躺着也中枪”的偶然遭遇中,触及了现阶段资源配置、利益分配、廉政、城乡融合、民众政治参与等社会深层问题。能不能较好地协调和处理各种利......

网络舆情

[摘 要] 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将成为各级劳教机关和场所执政能力的一个体现。掌握话语权、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将成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研究

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研究时间:2014-09-05 23:42:00 作者:张梅贞 周小情来源:青年记者● 张梅贞 周小情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是运用各种方法监测、搜集、汇总网络舆情信息的工......

下载网络舆情课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舆情课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