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南京大屠杀_南京大屠杀的观后感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7:23: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影评南京大屠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南京大屠杀的观后感”。

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如同点亮一支精神的火炬。在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慰安妇遗址纪念馆开馆、遗属家祭、和平法会等纪念活动陆续开展,让人们铭记78年前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凝聚捍卫和平的强大力量。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才会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体会过民族危亡的切肤之痛,就会深刻理解国家强大对于普通百姓的重要意义。1937年寒冬,曾经繁华优雅的六朝古都南京满目疮痍,30万生灵毁灭于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惨无人道的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让世人彻底认清了日本法西斯的残暴面目;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屈辱,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却激发起四万万同胞与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决心。

在一个纪念胜利的年代反思苦难,警示如此深刻。南京之殇,殇自国力衰微,殇自一盘散沙。南京之祭,既为生命之消逝举国致哀,也为人类和平警钟长鸣。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铸就夺取胜利的中流砥柱;亿万中华儿女血液中流淌的家国情怀,化作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构筑起坚固的铜墙铁壁。无论是穷兵黩武的侵略者归于末路,还是曾经任人欺凌的弱国走上复兴之路,都深刻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千古铁律。

即将走过2015的中国,对70年前那场热血浇灌的胜利有着更深的感怀。九三胜利日高亢嘹亮的阅兵号角,开启时间的闸门,激荡13亿人民深藏于心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的庄严宣示,回响着一个历经苦难的国家对所有遇难同胞的深情告慰;《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承载着全人类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共识……贯穿一年的纪念活动,再一次展现中华民族以不屈抗争赢得尊重、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决不容许历史悲剧重演的决心。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临终遗言,何尝不是中华民族智慧与胸襟的真实写照。“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中国对和平的追求,源于对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选择,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谋划,熔炼成“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义利观,贯穿于各方协作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在国际社会对战争的集体反思中,“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的中国理念凝聚广泛共识,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跨越山海阻隔,超越文明差异,架起沟通之桥,扬起合作之帆。

哲学家康德曾经预言,永久和平最终将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别无他选。从南京到奥斯维辛,从中国到世界,战争浩劫让人类付出了太多代价。烽烟尽处,一束象征和平的紫金花,凝聚着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和平年代,中国人民将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捍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果实,携手开创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时代。

持续六周的南京大屠杀使数十万鲜活的生命旦夕之间化为乌有,这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绝人寰的一页。因此,反省历史,谴责战争,呼唤和平,都应该成为南京大屠杀七十年纪念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反思的角度,似乎集中于民族主义的单一视角,而反思的声音中,民族主义的呼声也最为强烈。“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对待近代百年耻辱史最为标准的态度和口号。然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既无助于我们对历史的真正认识和反思,也无助于今日中日两国人民的和解。我们似乎应该重新反思曾经的历史和屠杀。首先,从国家层面或者说从政治层面来讲,为什么会发生南京大屠杀?当时的政府为什么没能有效抵抗日本入侵并保护自己的国民?应该说,这个层面的反思是我们做的最多的,但却不见得做得好。“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曾经的最为正统的答案,但问题是为什么会落后?这仅仅是军事落后的问题吗?政治上的专制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崛起?国内的分裂和派系斗争又在多大程度上妨碍了中国的抗战和民族力量的团结?这是政治层面所应做的最根本的反思。否则,再次发生战争,我们仍会一败涂地。其二,民族性的层面。我是不愿意强调这个层面的,这往往有居高临下的道德指教之嫌,而且当处于与他们相似的境遇中时,我们本身也未必能做的更好,更何况原子化的个人不可能对抗装备有现代化武器的军队,但是历史逼迫我们必须面对,那就是面对日军的屠杀,为什么没有反抗?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人性层面的反思。为什么人性会扭曲并残忍到这种地步?面对手无寸铁的妇女老人和儿童何以痛下杀手?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扭曲激发了这种疯狂并使人类兽性的一面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战争?制度?还是洗脑?怎么才能防止这种兽性的再次爆发?如果我们处于这种状况中,面对良心和命令只能二者择一的情形,我们会如何选择?或者我们是否还能意识到自己的良心?日本军人的凶残屠杀不仅仅是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我们的耻辱,更是作为人类一员的我们的耻辱。需要反思的,还有我们的“反思”自身。长期以来,中国以外的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知之甚少,远没有形成对纳粹似的全球检讨和反省。二战以后,以色列政府和犹太民间团体与学者密切配合,从人道主义视角出发对纳粹罪行进行不断地揭露和控诉,并对逃脱的纳粹罪犯进行全力追捕以期绳之以法。但是两岸政权却相继放弃了对日本的索赔,对抗战史的研究甚至一度成为学术禁区,即使有所研究也多是强调民族感情和意识形态,而不关注于遭受不幸的鲜活的个体,这也导致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只是中日两国政治对抗的需要。最终竟然是依靠一个柔弱而坚韧的女性以生命的代价写成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才引起世界对这段黑暗历史的普遍关注和承认。这本身难道不值得反思? 七十年后当我们再次祭奠数十万无辜的冤魂时,我们不应记忆仇恨,而应该记取教训。日军屠城期间,无私救助中国平民的德国义士约翰·拉贝曾说过:“我们可以宽恕,但我们不可以忘却。”是的,我们宽恕是为了放弃仇恨,我们记忆是为了防止悲剧的重演

一段历史,悲壮苍凉,刻骨铭心。一种精神,不屈不饶辉映未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

6月6日上午我来到美丽的六朝古都——南京采风,第一站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车辆在南京城道路两旁特有的法国梧桐树的光影里穿梭,不到10点钟,庄严、肃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我们的车子转了好几圈才勉强停好。当看到灰白色调方正建筑的纪念馆外墙时,心情顿时沉重起来,目光触及到纪念馆前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仰望苍天,欲哭无泪,表情无助的雕塑一霎那,一种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在内心彭拜,我能感觉到紧紧攥着拳头的关节声和手心渗出的汗水。雕塑底座上镌刻着:“被杀害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丈夫永不再生……再现了侵华日军的暴行。进入悼念广场,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大突兀的石壁,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着“遇难者”醒目的大字,刺痛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

史料陈列馆一半处于地下,外表看着不高,里面很大,是在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上修建的。走进这黑压压的天地里,似乎听见了遇难者与日军残酷暴行作抗争歇斯底里的呐喊;又似乎听见了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对恶魔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兽行声嘶力歇的诅咒……在“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用影视、图片、图书、报刊、雕塑、沙盘、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分别展现了当年南京沦陷时日军在南京的焚烧破坏、奸淫掠夺和大屠杀、毁尸灭迹等罪行。展厅中有三面高耸的墙,特别引人注目:一面是遇难者名单墙,一面是幸存者照片墙,一面是档案墙。均密密麻麻、高不见端,让人感觉沉重压抑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日军大屠杀的暴行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直到1938年2月。在持续6周的大屠杀中有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这个庞大数字代表了每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和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为了纪念这场震惊世界的惨案,1985年,南京人民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现场遗址之一的江东门建立了这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揭示了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杀、烧、淫、掠种种惨无人道的十恶不赦罪行。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77周年之际,国家又把这一天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首次举行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公祭,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12月13日,有多少人记得这是一个什么日子?又有多少人记得这个日子曾经赋予我们的民族怎样深重的耻辱? 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著有《拉贝日记》的德国翔实证据人约翰拉贝曾经说过:“可以宽恕,但不能够忘却”。所以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一同跨越时光长河,重温那段惨痛的历史。日本和德国都是二战中法西斯的罪魁祸首,但战后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罪态度。德国人洗心革面真心忏悔,以赔礼道歉、精神抚慰和物质赔偿等方式向被侵略蹂躏过的国家谢罪悔罪;而日本却以篡改教科书、损毁证据、否定慰安妇等一切愚昧的丑态行为欲盖弥彰。特别是在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展开的中日争执,发表一系列不实言论的大背景下,我们更不能忘记历史,忘记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和平从来都是需要强有力的国力和国防科技作保证的,多年来我们的宽恕并没有换来日本的忏悔,反之一部分日本右翼分子企图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篡改历史以漂白自己的罪行,大有军国主义抬头复辟之势。安倍政府的修改和平宪法、否定“村山谈话”、追加军费投入、搅局东海及南海局势等一系列危险信号,让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因为日本就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民族,遇到强手时,就显露出一幅十足的奴才相,美国当年的一个原子弹至今还威慑着他们不敢妄为,处处像一只摇着尾巴的哈巴狗讨好着美国佬;而遇到弱者,就显现出凶残的本性一面,中国及朝鲜、韩国的仁慈和宽容,不但没能唤起他们反省的良知,反而在日本人眼里成了软弱、好欺负的软柿子,所有他们就一再挑衅我们的底线。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这样的一段题词:“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反映了中国人民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中国人有句老话,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身体上曾经遭遇过怎样刻骨铭心的伤痛,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伤痛的感觉终将会慢慢平复,成为短暂一生里一段可以忽略不计的插曲。然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选择对过往的伤痛——历史上的灾难采用一种一笑而过的态度,则无论如何都是令人感到费解的。毕竟人们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听到过这句话: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发生在1937年冬天的南京大屠杀,距今已有近八十年之遥了。值得庆幸的是,面对上个世纪中华民族最为严重的一次“外伤”,中国人并未因为时局的变迁而刻意回避这块伤疤。专著、小说、照片……多年来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反复提醒着自己不要忘记这次切肤之痛。在众多反映这一事件的文艺作品中,电影无疑是曝光率最高,最引人关注,同时也是最易惹人争议的。回顾近三十年来的南京大屠杀电影,虽然银幕上反映的史实大同小异,然而在相似的故事之下,折射出的却是创作者对这一事件各自迥异的解读视角。

南京大屠杀

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感1937,令无数中国人都难以忘记的一年;1937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人心中不灭的梦魇,承载着南京人民的血与泪,倾尽了中华民族的伤痛!——题记2011年12月8日,跟着......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在南京,在大屠杀纪念馆,一个巨大的头颅,一张巨大的嘴,在呐喊。呐喊声,在无涯的时间和空间,凝固了。一个被日本人活埋的中国人,一个人,喊出了一个民族的痛。被埋在泥土下的......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今天是南京大屠杀75周年纪念日, 血债迟早要血还。小日本鬼子,一群没有人性,没有博爱精神,只有野蛮,自私和极端思想充斥脑袋的种族。他们当年的所作所为,除了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后感汤阴县伏道一中 张映雪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作家何建明推出了近60万字的报告文学新......

纪念南京大屠杀

“纪念南京大屠杀”主题班队会二(21)班【活动目的】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努力学习,长大后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强大。【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史料介绍、图片展示、集体朗诵......

下载影评南京大屠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影评南京大屠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