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译者主体性翻译”。
摘 要:传统的翻译理论注重译本的忠实,强调与原作对等,而译者本人则被看做是翻译机器、仆人。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开始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以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从文本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几个方面着手,探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文学翻译; 《老人与海》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一、引言
文学翻译,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是翻译的重要形式。不同于非文学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多是作家,其本身的创作意识决定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主观意识的发挥。杨武能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曾作如下分析:“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都是他们的创作的客体。而在这整个创作性的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基于此,本文以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为例,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的影响,探究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
主体性是主体的一种内在能动性,它作用于主体的对象性客体,是主体意识的外化。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长河中,作者中心论和原作中心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否以原作为中心,忠实地再现原文是评判译作好坏的主要标准。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被提出,人们对翻译有了重新的认识,翻译研究者开始把译者放在主要的地位研究。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定义主体性呢?学者查明建和田雨将其定义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2]。译者的主体性受其主体意识的操纵,中国翻译学者许钧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3]。可见,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进行的整个过程中。
三、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一)关于《老人与海》及其译本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作品讲述了老渔人山蒂亚戈与大鱼的抗争经历。主人公山蒂亚戈连着84天都没有捕到鱼,在第85天,他将船驶往大海深处,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山蒂亚戈与大鱼搏斗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才将大鱼杀死。在返程的途中,大群鲨鱼前来袭击,最后老人拖着仅剩的鱼骨架回到了岸上。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用凝结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简单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在困难面前敢于抗争、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
张爱玲的译本是《老人与海》的第一个中译本。海明威因其简洁凝练的文笔,被冠以“文坛硬汉”之称。作为中国杰出的女性作家,张爱玲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在翻译这部作品时,译者张爱玲发挥怎样的主体性?本文将从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分析探讨其主体性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本选择上的体现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优秀的作品很多,译者站在其特定的立场,有目的地选择翻译文本,这本身就带有主观能动性。张爱玲选择翻译《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首先就体现了她的个人意愿。张爱玲在序言中写到:“捕鲸、猎狮,各种危险性的活动,我对于这一切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4]1。张爱玲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原作的喜爱。而且,海明威电报似得语言与张爱玲一贯推崇的“平淡自然”的风格也很相近。所以,张爱玲翻译《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并不是偶然。
(三)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目的上的体现
同一部作品可能有不同的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不同的译者因所处的环境和个人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他们往往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印记,以达到自己预期的翻译目的。
张爱玲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理念时曾说:“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5]。在张爱玲的笔下,苍凉是生命的外衣,生命本身是悲哀的,人类无法抗拒外界的力量。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是一部悲剧主义作品,更是英雄主义颂歌。在这部译作的序言中,张爱玲写到:“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题是毅力。他给毅力下的定义是:在紧张状态下的从容。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满了生命的心酸,我不知道青年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4]2。所以她的译作更突出表现山蒂亚戈在命运面前所感到的迷惘和无助,深化了原作悲伤、苍凉的主题,从而淡化了原作的英雄主义气概。
(四)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策略上的体现
从解读原作开始,到翻译过程中措辞的选择以及句子的组合,都能够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下面选取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的几处译文,与吴劳、海观和余光中的译本作对比,分析其主观能动性在翻译策略上的显现。
张译:他绝望地用木棒乱打,目标也看不见,不能够感受到,听得见,他觉得有一样东西攫取他的木棒,木棒没有了。
吴译: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受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
海译:凡是他能感受到的,听到的,他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那根棍,随着棍就丢了。
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美学视角(精选10篇)由网友“李静”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美学视角,希望大家喜欢!篇1: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美学视角 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美......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2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3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张培基散文翻译中的体现—以《落花生》的英译为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威廉·斯泰伦......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夜雨寄北》两种英语译文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夜雨寄北》两种英语译文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选取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两个不同的英文译本,从不同方面对这两种英译文本中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比读与分析。一、引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