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悍妇形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文学作品中的悍妇形象”。
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悍妇形象
目录
摘要„„„„„„„„„„„„„„„„„„„„„„2 Abstract„„„„„„„„„„„„„„„„„„„„„„„„3 前言„„„„„„„„„„„„„„„„„„„„„„4 正文„„„„„„„„„„„„„„„„„„„„„„4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悍妇形象„„„„„„„„„4
二、悍妇形象形成的根源„„„„„„„„„„„„5
三、悍妇形象的文化分析„„„„„„„„„„„„61、对男权绝对权威的挑战„„„„„„„„„„„„„„„„„„62、泼妇的存在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女性定位„„„„„„„„„„„„63、绝望中非理性的抗争手段„„„„„„„„„„„„„„„„„7 结语„„„„„„„„„„„„„„„„„„„„„„7 参考文献 „„„„„„„„„„„„„„„„„„„„8 致谢„„„„„„„„„„„„„„„„„„„„„„9
摘 要
在男权制社会,男性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女性长久地被压抑在“第二性”的附属地位。对一夫多妻制的反抗和自身生存危机的焦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女性便开始大胆地僭越男权中心文化。强势、凶悍甚至毒辣的女性形象应运而生打破父权制相对稳定的秩序。男性本位意识根深蒂固的男性作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塑造这种反面的“悍妇”形象,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两性观。女性和男性一样也能撑起半边天。
关键词:中国文学;悍妇形象;强势;男权文化;反抗
Abstract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 men have the absolute right to speak for
women, long suppreed in the “secondary” in a subsidiary position.Resistance to polygamy and the anxiety of their own survival crisis,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self-consciousne gradually awakening of women began to boldly overstepped the center of the patriarchal culture.A strong, aggreive and even sinister image of women came into being to break the patriarchal order.Male-based deep-rooted awarene of male writers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to consider the shape of this negative image of “shrew”, which itself is an unhealthy gender concept.Women and men the same can also hold up half the sky.Key words :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shrew image;strong;patriarchal culture;rebel
前 言
男权社会里女性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没有自己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备受压迫。其实她们也是封建社会下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倔强好强的女性突破男尊女卑的固有秩序为自身利益反抗。其反抗在本质上是正当而合理的, 在形式上却是不正当的或是变态的, 在当时看来就是泼悍乖戾的。因为她不可能根本否定封建制度对广大妇女的奴役和压迫,她没有那样高的思想认识和要求。“悍妇”,这一令人谈之色变的不雅称谓很早就进入文学作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首先我们来盘点一下中国文学作品中经典的悍妇形象。
正文部分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悍妇形象
中国北宋时期的文豪苏东坡,曾“创造”了一个即有嘲谑意味又富有幽默感的成语“河东狮吼”,来譬喻悍妇。据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条记载:“陈糙,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陈妻柳氏,缘于杜甫《可叹》诗:“河东女儿身姓柳”。明清的戏曲和小说对塑造泼悍女性形象颇为热衷。《狮吼记》中的柳氏,《疗妒羹》中的苗氏,《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和童寄姐,《醋葫芦》中的都氏,《聊斋志异》中的江城(《江城》)、尹氏(《马介甫》),《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和夏金桂都以强悍泼辣著称。另外现代文学中,鲁迅《**》里的七斤嫂,老舍笔下的虎妞《骆驼祥子》、老舍的《柳屯的》,曹禺戏剧《北京人》中的曾思懿也如出一辙。
醒世姻缘传》以明正统至成化年间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主人公的前身晁源宠妾虐妻,逼妻子计氏自缢身亡。在一次围猎时射死一只狐仙种下孽因,后狐仙转世为薛素姐,计氏转世为童寄姐,前世的妾变为童寄姐的婢女小珍珠。薛素姐对狄希陈初夜即拒之门外,新婚大骂、鞭笞、针刺到后来的钳子拧、口咬牙撕、设床头监狱、炮烙、棒打、火烧、箭射,七十二般酷刑般般试演,狄希陈经常一养病就个把月,避之唯恐不及。江城是《聊斋志异》
中众多泼悍女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男主人公高蕃为家中独子深受父母喜爱,江城与之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后来江城一家搬走,再相遇时江城俨然已长成一个艳美绝俗的女子。两人分手时还私赠信物,暗许以情,在经过重重阻隔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这段很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并不美满,江城婚后泼辣无比,经常殴打丈夫,辱骂公婆,“反眼若不相识”、“生稍稍反其恶声,女益怒,他挞逐出户,阖门扉”[2]。
二、悍妇形象形成的根源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悍妇”这一文学类型,可谓自塑与他塑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女性的自塑而言,“悍”成了表现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对屈辱的历史地位进行抗争的手段[3]。
自塑方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便是悍妻对夫权制度的反抗。鲁迅曾一刀见血地指出,封建家庭关系中男女双方的低位不过是主子和奴隶的区别而已。在传统的社会中阳刚阴柔的二元对立渗透着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妇女是男人的附属品,必须严格遵守贞操,而男人允许有外室甚至狎妓却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女子却要忍气吞声、从一而终甚至要违心地做出贤良的姿态压抑自己的愤怒。但是拥有独立意志、桀骜不驯的女性会打破沉默,对男权至上的观念和体制进行强烈反抗。以《红楼梦》为例,王熙凤第一次因为在自己生日时撞见丈夫贾琏和鲍二媳妇私通突发了一场“大撒泼大吃醋”的激烈冲突,这可以说是对封建社会性自由特权的一次正面的、直接的自发性的挑战,却被同样作为女性的贾府最高统治者轻轻弹压下去。第二次撒泼也是因为贾琏的好色引起,他偷取尤二姐另立门户。这严重威胁熙凤的低位,这次她改变了策略试图利用王法家规对贾琏进行威胁避免上次那样的正面冲突,唆使张华到督察院状告贾琏,并利用秋桐借刀杀人。其实她对贾琏并不是没有温情的,第十三回贾琏奉贾母命令护送黛玉到苏州奔丧,凤姐对他很是挂念,每晚与平儿一起屈指计算贾琏行程。人们在对尤二姐报以同情的时候也深深地替凤姐悲哀,如果要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就不得不变得泼辣、凶悍。封建制度赋予男性一妻多妾的特权正是培养泼辣女性的基础。他塑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社会经济因素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我国明代中期以后以纺织业为主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她们的经济收入在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分量。而科举考试作为知识分子里鱼跃龙门的唯 5
一途径,大部分人都是屡败屡战不事稼穑以至家里一贫如洗,妻啼子哭,男性的权威倍受削弱。女性经济人格独立起来后敢于向男性挑战。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后,旧的伦理道德和传统观念开始走向崩溃瓦解,女性开始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敢于与传统的束缚背道而驰的女性就出现了。
矛盾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主体,外因对内因起促进作用。因而,男性性格上的缺陷或道德上的不足也会逼得一个本分的女人丧失最后的底线。《江城》中高蕃三番五次狎妓等也使江城恨之入骨。
从作者创作角度看“悍妇”的文学个性是男权文化为了维护自己的男权统治为妇女实施教化而塑造一个反面的典型,以杜绝毁人伦坏家庭的女性出现。
中国的女性由于几千年来封建压迫过于沉重,虽然也意识到追求自己的人格价值、自由和幸福。人性解放的程度不同,看待悍妇形成的角度就不同。中国的作者多从狭隘的宿命论来解释悍妇泼辣的原因,是缺乏科学根据的。[6]
三、悍妇形象的文化分析
(一)对男权绝对权威的挑战
从传统文化和婚姻体制对男性欲望的放纵和对女性欲望的压制这一立场来看,悍妇的存在确有其不同于传统文化内涵的另类价值。作为个体的悍妇凭借她们的体力和胆量,公然地凌驾于男子之上,从精神和肉体都严格控制男子的行为,从而一扫传统文化全力打造的男性“阳刚”气势,使其异化成为与传统角色决然相反的“弱者”、“傀儡”。这一切,对整个男性中心的社会道德与社会秩序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挑战。[5]在这种挑战中,语言成为悍妇体现其力量的有力武器,她们尖利的语言和凶狠的谩骂,足以从精神上对对方构成巨大的威慑。除了言语力量,泼悍的妇女往往是极有才智和胆略的,她们大多擅长权术和计谋,在智力、胆略方面丝毫不逊于男性。她们凭借自己的才干超越男权社会为女性所制定的“三从四德”的规范,横扫男性的权威而树立自己的威望。
(二)泼妇的存在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女性定位。
传统文化中的女性温柔和顺、逆来顺受、自我牺牲而忽略自我的人格而隐藏自我等等都是有悖人性的。女性总是以弱者的形象楚楚可怜地获得强大男性的的“保护”,女性的服从使他们产生强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4]泼妇的出现使女性认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和男性平起平坐的半边天,她们同样也可以叱咤风云、所
向披靡。
(三)绝望中非理性的抗争手段
虽然悍妇的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他们对传统妇女行为规范的反叛,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但悍妇的行为本质就是利己主义。她们具有强烈的个人欲望,不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维护既定的男主女次的社会和家庭秩序。当自己的存在受到威胁时,她们会不择手段去捍卫它。除了怨恨丈夫,她们把愤怒转嫁到与丈夫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物,特别是其他女性身上,表现出强烈的嫉妒和排斥。这些妇女虽然是为了维护自身权利,有值得同情和肯定的一面,但她们没有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对男权加以声讨和扬弃,她们因敌视传统道德观念而肆意破坏原有的社会秩序,却又按照旧的模式建立起一种同样不平衡的畸形变态的新的男女秩序,从而最终满足个人目的。所以,悍妇的思想行为,表面上看似是一种先进的追求,实质上并不能构成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四、结语
“悍妇”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大多是众人否定的文学形象。但如果仔细分析悍妇产生的家庭原因、情感原因和时代原因,人们就会对悍妇的凶悍撒泼有不同的理解,或许她们并不是完全无理取闹、刁蛮耍横,而是对自身生存处境的极度担忧和绝望状态下的孤注一掷,是对人性欲望的过度张扬和对不平等地位的极端抗争。在我们透视“悍妇”文学类型在文学史上的虚假镜像,就是为了从性别视角重审女性在男权传统文化中的角色意义,使女性从扭曲、割裂的人格中走出来,重新整合为不再是道德符号,而是具有真正意义的自我。真正意义上的人性阐扬,依赖于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伴之而来的男女两性的进一步理解、尊重和合作。只有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才能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建立一种双性文化,从而达到“在两性和谐共处的基础上争取人的最大限度的自由”.我们有理由相信:到了那样的阶段,“悍妇”文学现象将成为历史的陈迹。
参考文献:
【1】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M].三联书店,1995
【2】赵俊,李淑琴.浅论《醒世姻缘传》中的悍妇形象[J].社科纵横, 1995.【3】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判[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中国现代文学史 【5】明清小说和戏曲选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童静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多次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祝各位老师,合家幸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高二年级组 郑思萌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格: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
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以吝啬而著称。将吝啬贪婪发挥到了极致。由于对利益的追逐,是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
缪自钧在《聊斋志异》这部内容丰富、人物刻画鲜活的短篇小说集中,塑造了许多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青年男女的形象,表达封建社会青年一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之情,表现了......
引言在欧美文学史上,出现动物形象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他们所传达的内容却并非一致,不同的时代,动物形象所传达的意义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为何会出现动物形象,为什么历经了几千......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06中文 王广好[摘要] 《三国演义》超越历史原型 ,塑造了一个智慧、忠贞、充满理想色彩的诸葛亮形象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艺术创造 。(1)充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