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明清白话著作中看山东方言的变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元明清龙纹演变”。
从元明清白话著作中所用方言词看山东方言词语语义用法的变迁
―以莒县方言为例
【摘要】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不是相互对立的。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共同语,方言同共同语一道随着历史而前进,它的变迁像共同语一样在书面语中留下了印迹,这样可以比较容易的找出它的变化来。山东方言从属于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自元明清以来山东方言词语的用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也有一些用法遗留了下来。在元明清的一些白话著作中出现了好多方言词语,将这些方言词语同现在的相比较我们可以一窥其演变之端倪。本文以山东方言中的莒县方言为例,着重从词汇的角度来初步探讨其变化。【关键词】山东方言 莒县方言词语 现代 变化 元明清白话文 【鳖羔】鳖仔。骂人的话。
例:从来热闹场中,不知便宜了多少鳖羔贼种。
(《木皮词》第十七页)在现代莒方言中基本保留了这个意思,也是骂人的话,但多数时候的用时会带个后缀“子”。例如:当儿子做了坏事时,妈妈会骂道:“你这个小鳖羔子,一天不学好。” 【跛罗盖子】膝盖。
例:高氏正说着这个,忽道:“这话长着哩,隔着层夏布裤子,垫的跛罗盖子慌!我起来说吧?”
(《醒世姻缘传》第十回)现在多数时候说“波棱盖”,发音上有些许差别,但是意思并没有发生改变。例:把你的波棱盖拿开,放这里碍事。
在这个例子当中就是让人把腿拿开,此处用波棱盖来代替腿。【不草】不坏;不错。
例:到后来楚汉争锋换了世界,那刘邦是一个龙胎,自然不草。(《木皮词》第三十页)“不草”中“不”为阳平,“草”为阴平,词性为一个形容词。意思上跟现在没有差别。方言里经常说:“这个人不草”。也就是在夸奖这个人。“这个东西不草,是个好东西”。是说这个东西不赖,很好。《莒县方言志》中作“不糙”,“好”的意思。例:你做的鞋不糙,比买的还好。【不住点】不停雨点。
例:可可的甲子日下起雨来,整日的无夜无明,倾盆如注,一连七八日不住点。(《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
现在方言当中经常说“不拔点”,意思跟:“不住点”是一样的。一般只是用来形容雨。例:雨下了半个月不拔点(不住点),真是急躁人。【趁早】赶快。
例1:你趁早与我搬出去罢,再迟些时,连我这两间房子尚且不够你还人。(《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
例2:老爷子,你要留下就指使就留下,既不留下,就趁早给了人家,耽误了人家待怎么?(《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
现代莒县方言中常用的意思也是“赶快”“早早的”,另外还有表示建议、劝告的意思,可解释成“最好”,例1:你趁早别去,去了他也不在家。
例2:你趁早别打他的主意,他猴精猴精的,弄不好让他打了你的主意。在例1中就是表示一种建议,例2中表示的是一种劝告。都可与现代汉语中的“最好”等意。
【吃独食】比喻独占利益。例1:俺婆婆那昝提下的亲,凡有下礼嫁娶的,他都背着俺婆婆吃独食。(《醒世姻缘传》第十四九回)
例2:我从小不好吃独食,买个钱的瓜子炒豆儿,我也高低都分过遍。(《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七回)
现在的用法也基本保留了这个意思,在方言当中有“吃独食,拉独犁”的熟语,用来说明分享的重要性。例1:“吃独食,拉独犁,弄了好吃的东西都留着自己吃,也不分给你弟弟,有什么事你就自己办去,也没人帮你。” 【臭大姐】臭板虫。
例:齐马婆如臭大姐,山水牛似寒先生。(《蒲松龄集·日用俗字·昆虫章》)臭大姐有时候也会说成“臭七”。是一种身上有臭腺,能发出难闻气味的虫子,喜欢吃桑葚,在吃过的桑葚上面会留下臭气,人吃了桑葚就会满嘴臭气。在《莒县方言志》中叫“臭虫”。
例1;刚才手碰到了臭大姐,弄了一手臭气。【打滴溜】手攀高处,身体悬起。例1:那丫头慌慌张张跑来说道:“我开了门,一象个媳妇子扳着咱那门桄打滴溜哩!”(《醒世姻缘传》第九回)
例2:不好,一个人扳着门上桯打滴溜哩!(《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七回)
现在方言中的意思也是手攀着高处,身体悠荡的意思。例1:你这孩子,抓着树枝打滴溜,把树枝掰断了!
例2:我不给他买糖吃,他就拉着我打滴溜,你看看这个小孩啊!在例2中的意思其实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拽,拉”。这是这个词的一种引申。【大后日】从今天算起的第三天。例1:当日禀道:“明日是个国家忌日;后日又是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节;皆不可行刑。大后日亦是国家景命。直至五日后,方可施行。”(《水浒》第四十回)例2:明日递了诉状,后日准出来,大后日出了票,咱次日就合他见,早完下事来伶俐。(《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一回)
例3:如今剩了明日后日两天,他大后日就要走了,这可怎么好?(《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
“大后日”也说作“外后日”,在现在的莒县方言中还经常使用。
例:我大后日到你姥姥家去,你放了假就好好呆着看门,哪里也不要去。【提溜】提留,滴溜,抵溜。提。
例1:任拘你怎么端相,那木匠提溜着墨斗,也只是看一眼。(《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十一回)
例2:不消一日,素姐骂到自己门前,张氏卷了卷袖,紧了紧裙,手提溜着个棒槌,往外就跑。(《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九回)“提溜”还作“提留” 例1:西门庆道:“我不怕他,我不管什么徐内相,李内相,好不好我把他小厮提留在监里坐着,不怕他不与我银子。”(《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七回)例2:那老头提留着那孩子的顶脖,揪去了。(《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七回)又作“滴溜”
例:第二天清晨,我滴溜着这猫往市上来,打那里经过,正一大些人围着讲理哩。(《醒世姻缘传》第六回)又作“抵溜”。例:真神仙不费事把人来打救,伸过来一只妙手儿把官人抱搊,就像是那二三岁的孩子,轻轻的一把儿抵溜。(《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六回)现代莒方言中也经常使用这个词,在说有关“提”这个意项时,绝大多数时候会说“提溜”。古今意思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例1:你提溜着苹果上哪儿去?
例2:你小子再吵我就把你提溜出去!这个例子中词义变得有些抽象了,意思相当于“拖出去,拉出去。”
【提溜秃卢】形容眼睛转来转去。例:喜的他两意儿奚丢胡突,慌的他两头儿低羞笃速,唬的他两眼儿提溜秃卢。(《僧尼共犯》第二折)
现代方言当中也作“提溜嘟噜”,意思也是眼睛转来转去。
例1:这个孩子眼睛提溜秃卢转得真快,一看脑袋瓜子就好使。
例2:你提溜凸卢的到出找什么,我这里又没有藏什么宝贝!这个例子中可以单独出现,而不以来于“眼睛”的提示作用。【短】拦路抢劫。
例1:他那主子若是个性好的人,写一个火票来问你要了去;若是傲上的人,驾前一本,就说尚书的公子短了差官的马去了,可不连老爷的官伤着了吗?(《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二十回)
例2:你莫非是一个响马?这两日前短了皇杠,一个也还没拿着哩。(《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三回)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末农村不是很安定,晚上不敢走夜路,经常听见谁让人“短了路”,也就是劫了道的意思。这个意项由那时候的单音节词变成了双音节词,这跟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但是意思并没有发生改变。现代汉语词典314页【短路】条2是拦路抢劫的意思,跟此处的意思是吻合的。
例:你快点回去吧,要不天黑了走夜路很危险,碰到短路的你就麻烦了!【额颅盖】额盖髅。前额
例1:又一刀砍去,砍着额颅盖,那军门还呀哼。(《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十七回)例2:唐氏扯着脖子带脸的通红,瞅了小鸦儿一眼,道:“你怎么有这们些臭声!人家的那个都长到额颅盖上来!你到明日,就搬到一个四顾无人的所在去住,省得人要你的老婆!” “额颅盖”还作“额髅盖”
例:我如今悔不来,受这罪也应该,想想打这额髅盖!(《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九回)“额”在方言里发音多发成“夜”,但是撇开字不管的话,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指额头,当代方言中还在使用。
例:这孩子生下来额颅盖子就比别人的大。【耳性】记性;记忆力。
例:小素姐的家法,只是狄希陈没有耳性,好了创口,忘了疼的;那小玉兰是领熟了他大教的,敢在他手里支吾么?(《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六回)
现在方言当中常用的意思也是一样的,表示人的记性,记忆力,多用在表示一个人不吸取教训,做错的事继续犯错。
例如:你这小孩真是没耳性,刚和你说不要这么弄,你就是没长耳朵眼。【赴水】洑水;游泳。
例1:李逵正在江里探头探脑,假挣扎赴睡(《水浒》第三十八回)
例2:小娇春也只得跳在湖里逃命,可只不会赴水,汩没得象个雏凫一般。(《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六回)现在方言中也有以上的意思,即游泳。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有“洗澡”的意思。例:今天中午怪热的,放学了我们到河里去赴水去吧!
方言当中还有“河里淹死会赴水的”这个熟语,意在说明人人往往在自己熟悉的东西上出差错。
【改常】改变常态。含有贬义。
例:不说他在书房答应时节放肆是他的侥幸,他说是主人如今改常。(《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四回)
现在方言中意思未变,但是贬义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现在也多作“改了常”来用。例:他二大爷如今该了常,不到咱家来了。【告诵】告讼。告诉;述说。
例:九日的媳妇作了多少也那么精,自家不敢去告诵,请邻兄,借他的口儿诉冤情。(《聊斋俚曲集·姑妇曲》第二段)“告诵”还作“告讼” 例:如果有什么该愁人的事,正该对我告讼。怎反不出来相见。(《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一回)现在方言当中该词的意思没有发生多少变化,都表示诉说,这种诉说多数是遇到委屈或是不顺心的事情时找人倾诉,以寻求安慰,发泄心中的不满。【割舍得】舍得。
例:就象我那娘子,又带上了一朵鲜花,怎割舍得卖了他?(《聊斋俚曲集·蓬莱宴》第四回)
“割舍得”还作“割舍的” 例1:(李甁儿)叫了一声:“我的儿叻,你叫我怎生割舍得你去,坑得我好苦也!”(《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九回)
例2:儿叻,我怎生割舍的你? 现在多作否定用法“不割舍得”,例:这本书我不割舍得给你。不管怎样,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
【勾使鬼】指勾引人做某事的人。含有贬义。例1:月娘道:“两个勾使鬼又不知来做什么;你一发吃了出去,教他在外头等着去。慌的恁没命的一般,往外走怎的?大雪里又不知勾了那去。”(《真本金瓶梅》第二十一回)例2:今日应二和姓谢的,大清早勾使鬼勾了他去。(《真本金瓶梅》第二十一回)现在方言当中这个意思已经不常用,常用的意思是在一个人跟前说另外一个人的坏话,又把这个人骂另外一个人的话告诉这个人,类似于“双料间谍”。例1:你这个小勾使鬼,什么话都对着别人说。母亲在儿子面前说了奶奶的坏话后就会对儿子说:“别到你奶奶那里勾使鬼!”这个句子当中活用了这个词。【鼓捣】摆弄。例:月娘道:“成精捣鼓人,也不知死到哪里去了,又描起影来了,画的那些儿象”(《真本金瓶梅》第六十三回)现在方言当中多说成“捣鼓”,除了“摆弄”的意思外还有“修理,戳弄”等意思。例:我的自行车坏,得找个人给我捣鼓捣鼓。
现代汉语词典453页【鼓捣】条①〈方言〉反复摆弄。我今天没有去上课,我的收音机坏了,我鼓捣了一下。【瓜打】敲打;拍打。
例1:铙钹儿拍打的光光乍,木鱼儿瓜打的膨膨乍。(《僧尼共犯》第一折)例2:了弔儿乱瓜打,拾石头把门砸,全不听的人说话。(《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二回)在这里这个词是动词,但是在现代方言当中“拍打,敲打”的意思一般都让“捶”替代了,而这个词添加了后缀“子”变成了一个名词,即“瓜打子”。“瓜打子”是一种农具,用来捶打东西的,多是木头做的。例:你晒的谷子好了,得用瓜打子捶捶了。【果不然】果然。
例:一个说成十个,瞎话说是真言。果不然动了那二位乡约的膻心。(《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四回)
意思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但用法上有些变动,现在多作“果不然的”来用,而且多作独立语。例:我说他明天回来,果不然的。【好生着】好好儿的。例:二姐说:“你可好生着。”(《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十二回)现在这个意思也已经不多用来,“小心,注意着点”是这个词现在的主要意思。例1:你开车好生着点,路上车多。
例2:去盛饭的时候好生着点,别把碗打破了。【合该】应该。例1:都说是:“无道昏君,他合该死”,把一个“新殿龙爷”称又尊。(《木皮词》第二十八页)
例2:嘱付了俊俏乔才,您忒无情,俺也合该,赤紧的典了衣服,花了网帽,破了靴鞋。(《海浮山堂词稿·十劣·闭户》)
例3:快快上来,合该你不死,遇到好人。(《桃花扇》第二十七出)
例4:也是那行子天理不容,合该命尽,跳过墙去,又是醉,又是慌,就绊了个跟头。(《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六回)现代汉语当中有一个“活该”,跟这个意思有点类似,但还是有区别的,“活该”带有憎恶的成分,而“合该”却不多见。
例1:活该!不让你去你,这下子吃亏了吧!
例2:怨不得天,怨不得地,人合该什么命是一就(一定)的。【齁】很;非常。多用于咸、辣等方面。例:金华火腿尤清素,高邮变蛋不齁咸。(《蒲松龄集·日用俗字·饮食章》)词的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同样是形容词,多用在辣咸上。例1:你少放点辣椒,要不然齁辣。
例2:今天炒菜盐放的多了,齁咸没法吃。【糊突】较稠的粥。
例1:清晨饭日头高,糊突哈了勾一瓢,虽只然多只撒了两泡溺。(《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一回)例2:张大说那糊突只怕忒也凉,给他煨煨。李氏说狗脂,冷不冷吃下去了。(《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一回)
现在方言当中也有这个意思,但是词意的范围缩小了,说“糊突”时多跟麦子打磨过做的稠粥搭配,基本上变成特指了。而在表示其他粮食做的稠粥时却很少用到。例1:今天早上我们做点麦子糊突喝吧!
例2:你早上喝湖突饭了吧,怎么连我你都认错了!【饥困】饥饿。
例1:他急自极好还饥困,何况等了半日,此时不知怎么饿。(《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一回)
例2:出了大汗,到了五更里,觉着饥困,便叫店主来,对他说想吃饭。(《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三回)意思未变,但是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已经降低了,例如在莒县南部的一些地区在说“饿”的时候就说“害饿”而不说“饥困”。
例1:娘你什么时候做饭,我早就怪饥困了。例2:下了课我们去吃饭去吧,我害饿了!【竟天价】整天。价,词尾。
例:高廉每夜在城中空阔处堆积柴草,竟天价放火为号,城上只望救兵到来。(《水浒》第五十四回)
现在莒县方言中已经很少这么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整天价”,同样“价”也是词尾,意思上跟“竟天价”是一样的。
例:你一天不看书,整天价到处这里那里的,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做,让你爸爸知道了肯定打你。
“整天价”跟“整天”还有一定的区别,它是用来描述一种具有持续性的行为,而不是说仅仅一两天这个样子。【蒯】同“擓”,用指甲轻轻的挠。
例1:咱不打就别要打了;咱既是打了,就蒯他两蒯,他也只说咱打来。(《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二回)
例2:陈公这内官性儿,叫童奶奶拿着一片有理无情的话,蒯着他的痒痒,就合那猫儿叫人蒯脖子的一般,呼卢呼卢的自在,夸不仅童奶奶是个好人。(《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一回)莒县方言中不说“挠”痒痒,而说“蒯”痒痒,但是“轻轻的”意思已经不那么明显,只是“挠”而已。例:“你这儿怎么通红?”“给蚊子咬了,我就使劲蒯,就蒯成这个样了!”“别老是蒯,蒯出血来就不好了,你抹上点风油精就好了!” 【剌八】走起路来,两腿劈开,一歪一斜。
例:那蒋竹山打的两腿剌八着,走到怕家哭哭啼啼,哀告李甁儿,问他要银子,还与鲁华。(《真本金瓶梅》第二十六回)
有时候这个词叠用成“剌剌八八”或“剌八剌八”,意思上依然发生了变化,现在莒县方言当中的意思变成了“乱走,胡逛”的意思。当一个然找另外一人找不到,后来见到了就会说:“你到哪胡剌八了,让我找不到你!”这多数在很熟悉的人中间用,尤其是夫妻之间。比如,妻子做好饭了,但是丈夫又出去了,等了好一会他还没有回来,等他回来妻子就会骂他说:“你就整天价剌八剌八胡剌八,和你说要吃饭了,转眼你就不见人了。” 【郎当】由于不愉快而脸板着。例:百姓跟着号啕痛,摇嗷怒喝脸郎当;遗留飞颠扬长去,骂声空在耳边厢。(《聊斋俚曲集·磨难记》第一回)
“郎当”还作“琅珰”
例:再搭上一个回回婆琅珰着个东瓜青白脸,翻撅着个赤剥紫红唇,高着个羊鼻梁,凸着个狗颧骨,三声紧,两声慢,数说个无了无休,着急的人激出一段火性,把那柜上使手尽力一拍。(《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七回)
“郎当”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有一个意思同“锒铛”,是铁锁链;金属撞击的声音的意思。
而在现代方言当中的意思就更为丰富了。“郎当”除了因不愉快而脸板着的意思还有①挂着,吊着②丢三落四,狼藉,乱七八糟。例1:今年果树上郎当的果子多。
例2:你这个小孩真郎当,自己的床弄的跟猪窝似的。例3:“你这个郎当鬼子,自己的东西也不好好拾掇拾掇,都快娶媳妇的人了,还这么不要好!”“娘,你就别嫌乎(骂,责备)我了,我这不是没有功夫么!” 【漓漓拉拉】液体不断往下流滴的样子。
例1:这晁无晏只见他东瓜似的搽了一脸土粉,抹了一嘴红土胭脂,漓漓拉拉的使了一头棉种油,散披倒挂的梳了个雁尾。(《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三回)
例2:他就焦黄了个脸,通没了人色,从裤裆里漓漓拉拉的流尿,打的那牙巴骨瓜搭瓜搭的怪响。(《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四回)
这个词除了具有“液体不断往下流滴的样子”外还有“粥等流体四溅的样子”,例:喝个稀饭,就你漓漓拉拉的,弄得到处都是。【犁】同“劙”。割;划。
例:但溺尿,尿管中犹如刀子犁的一般,溺一遭,疼一遭。(《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九回)“劙”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也能找到,是“刺破,割破”的意思,《聊斋志异》当中也有这个词是“浅割”的意思。在现代莒县方言当中这个词已经不太常用,一般当被草叶、细丝等东西把手划破的时候用,而被刀子割破却很少用。例:小心点,不要让茅草叶子把手劙破了。【毛草】慌张;不沉着。含有贬义。例:邓九公便道:“老弟,你可别硬作呀;不是我毛草,他那脾气,性子,可真累赘!”(《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现在方言中也说成是“毛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有这个词条,意思是:(性情)急躁。不沉着;不细心。跟现在方言当中用的差不多,方言当中还有一个“马虎”的意思。例:你这小孩真毛躁,让你拿了三样东西,你忘了两样。【没大】没怎么;没有怎么。例1:西门庆道:“还有那葡萄酒,你筛来我吃,今日他家吃的,是造的菊花酒,我嫌他,殽香殽气的,我没大好生吃。”(《真本金瓶梅》第三十八回)例2:我只出来够两三个月了,也没大往别处去,就只往姜奶奶宅里走的熟。(《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
意思上同现代方言当中使用的是一样的,比如别人问你吃饱饭了没有,如果没怎么吃饱,就可以说:“我没大吃饱。” 【没的家】有两个意义:
(一)没有得。例:晁夫人道:“你老七没的家说!你吃你那饭罢,你嚼说我待怎么?我往后只面红耳热的,都是你两口子念诵的。(《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二回)”
(二)怎么。
例:你老人家可是没的家扯淡!你的外甥亲,如俺两口子亲么?(《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回)
按:上两例中的“家”,均为词尾。其实“家”也可以写成“价”,跟“整天价”一样都是词尾。除了以上的用法之外,“没的家”还做独立语使用,表示一种不屑的语气。例:没的家,我才懒得到他家去了。【迷迷殃殃】迷迷糊糊。例:到了清晨,姜娘子才说:“你没来魂了么?从夜来迷迷殃殃的!”仇福说:“吃了一宿酒,合失了困那是的”。(《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二回)现在方言当中也是“迷迷糊糊”“萎靡不振,昏昏沉沉”的意思,比如夏天中午午休起来,精神不振,头脑不清醒就可以说:“刚睡醒,迷迷殃殃的,真难受。” 【末后】最后。例1:末后晁大舍方到,从家中摆了队伍。(《醒世姻缘传》第一回)例2:末后又来了一个人,撕八尺五寸布,一定要在那整匹上撕。(《老残游记》第五回)这个意思现在仍然使用,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例:你不用着急,先让他们去,你末后了再去也不晚。
【攮】有两个意义:
(一)躺。含有贬义。例:播开门闩钻进来,抹抹索索找饭嗓;抹了一回没的想,抿了几碗眵块,扑着炕头只一攮。(《聊斋俚曲集·俊夜叉》)
(二)喝。含有贬义。
例:两个衙役,每日攮的是那臭烧酒,那里有这样酒,正无吃够,听了这话,又还不知是待给他多少银子,喜的那腚里都是笑眼门,那里肯走。(《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六回)在莒县方言当中有这个词,但是现在的意思却跟这里的不同,现在方言当中的意思是“捅,扎”的意思。例:他昨天晚上去打架,被人攮了一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有“攮”,意思是“用刀刺”,跟现代莒县方言当中使用的意思是一样的。
【黏粥】粥。例1:那溪中甜水做绿豆小米黏粥,黄暖暖的拿到面前,一阵喷鼻的香,雪白的连浆小豆腐,饱饱的吃了。(《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四回)例2:黏粥小豆腐,煎饼随时摊。(《庄农日用杂字》)
“黏粥”表示“粥”在莒县南部地区比较常用,而在莒县北部地区一律用“饭”代替,“做点小米饭”的意思就是做点小米粥。“黏粥”语音上也多被喊作“粘住”。【乜】那。例1:金墩说:“俺就乜么样哩?”(《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十二回)例2:于氏拭了把脸,劈珊瑚瓜的生一耳根子,说:“我看不上你乜脏样!”(《聊斋俚曲集·姑妇曲》第一段)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乜(nie去声)”,姓。而在方言当中却用来代替“那”。例:“我的书呢?”“在乜哩!” 【皮狐】狐狸。例1:我想这还不是什么成气的狐仙,这也还是个贼皮狐,是知道我有千钱待要输我的。(《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二回)
例2:正无可奈何,他母亲还道是当真的皮狐,使气力叫儿子起来相救,啕干了喉咙,那得答应。
“皮狐”在口语当中往往加上词尾“子”,都是对狐狸的一种称呼,山东每个地方历来都有好多关于狐狸的传说,“皮狐子”现在在一些相对闭塞的农村地区还是有的,人们不免就谈及到。
例:后山上又皮狐子,前日他大爷还见了,都说现在没这东西,这不是还有么? 【屁嗤狼烟】放急屁。例:最可笑煞人也:赌博输的屁嗤狼烟,着急寻法去抓钱,顾不得廉耻体面。(《聊斋俚曲集·俊夜叉》)
现在方言中说“屁斯狼烟”,“斯”有地方发“此”音,意思也没有那么具体了,表示人特别着急;很狼狈的意思。
例1:他偷了人家的东西,被人追着跑的屁斯狼烟的。例2:你早点准备准备,一会他来了就是急的(着急的主),被急的屁斯狼烟的可不好。【情着】有两个意义:
(一)等着。
例:打成便说没奈何,低着头且情着,母亲呀,咱不幸遭着这不贤的货。(《聊斋俚曲集·姑妇曲》第二段)
(二)尽情。
例1:既然出来们,我情着往前撞。(《聊斋俚曲集·姑妇曲》第一段)例2:老头子日日闲,情着吃情着穿,着您媳妇常忙乱。(《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一回)“情着”还作“掅着”。
例:我给你寻一条终身计,要着你得银千两,掅着去吃饭穿衣。(《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十二回)
现在方言当中使用的“情着”,意思上已经同以上的有很大区别。“情着”现在的意思主要是尽管。老是;经常。
例1:你情着来就行,不用带什么东西。这个例子当中是“尽管”的意思,是上述意思的一个延伸。
例2:他情着欺负我,我又没有惹他!【热疙瘩】痱子。
例:挤出脓来疖子好,热疙瘩须烫几番。(《蒲松龄集·日用俗字·疾病章》)现在方言当中经常说“热疙瘩子”。意思没有发生变化。例:天气太热,小孩子起来一身的热疙瘩子。【日头】太阳。
例1:我倒不曾见日头子半天里便把丧门关了!也须吃别人道我家怎么禁鬼!(《水浒》第二十四回)
例2:玳安道:“耶叻!五娘这回日头打西出来,从新又护起他来了!莫不爹不在路上骂他淫妇,小的敢骂他!”(《真本金瓶梅》第二十一回)
例3:叫一声张大哥,日头高还暖和,你这肚子又不饿。(《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二回)例4:晁梁放倒头鼾鼾的睡到日头大高的,姜家送来早饭,方才起来。(《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
现在方言当中“日头”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日”发“亿”音。例1:今天中午的日头太毒了,你别光着背在日头底下走。例2:今天日头好,你把被子抱出来晒晒,要不都长毛了。【善】轻;不厉害。
例1:长长骂着还踢蹬,给你句好气就上来天,我还嫌我骂的!。(《聊斋俚曲集·俊夜叉》)例2:素姐又问:“你听谁说的?”选自道:“谁没说呀?京里说的善么,奶奶,你待不走哩么?”(《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五回)现在方言当中这些意项已经很少用了,“善”经常跟“不”搭配,变成“不善”,是“不孬,不赖”的意思。
例1:这孩子真不善,年年考第一!例2:“你趁早别惹他,他可不是个善茬(省油的等)!”“我就偏不信,我就要看看到底谁善!”
【韶刀】韶道 唠叨。例:桂姐道:“娘,你看爹韶刀,头里我说不出去,又来叫我。” “韶刀”还作“韶道”。例:寄姐道:“韶道呀!人为你报不平,惹得这们等的,还有什么喜处,用着这们笑?”(《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七回)
在现代方言中这个词基本保留了以上的意思,此外还有一些丰富发展,由“唠叨”引申出“糊涂,脑子不清楚”等义项。例1:“娘,你别邵刀了,我记住了,保险忘不了!”“每次都说忘不了,每次又都忘了,你娘不邵刀能行吗?”
例2:你看我真是韶刀,刚到这个屋子里就忘了我进来干什么了!人老了就邵刀开了!【实落】实在。
例1:知县怕他实落报,送上厚礼哀哀央。(《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一回)例2:众人说:“狄贤弟,你倒把那痛苦的心肠似宗兄一般实落说了,解了众人的疑心便罢;你不肯实说,岂但纪兄,连众人也都要疑的。”(《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一回)
在这里这个词是形容词,但是方言中该词也做动词使用,相比来说词义在扩展。作动词时,表示“,扎实,紧凑;安顿,安定”的意思。
例1:到了你姥姥家了,就实落的坐下吃饭,别等着别人让你,这样就不好了。例2:你先别急着扎上袋子的口,让它实落实落,我们还能装进去些!例3:我到那里等到实落下以后就把你接过去。例4:“听说你全家都到青岛了?”“去是都去了,就是孩子他妈还没有实落活干,我们也都没有完全实落下。” 【使】累;劳累。
例1:一顿拳脚打的动不得了,使的这汉子,口里儿自气喘不息。(《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例2:大成巴数一阵,墙上挂着一支鞭子,拿下来把珊瑚打了几下子,于氏那气才略消了。又怕使着他娘,才吩咐散了。(《聊斋俚曲集·姑妇曲》第一段)例3:有活我情愿自己做;使的慌,不使的慌,你别要管我。(《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四回)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一个多义词,但是并没有此处的义项,而在山东方言当中却有“累,劳累”的意思,同时“累”跟“使”交叉使用,用“使”的地方可以替换成“累”,但是用“累”的地方就不一定能替换成“使”。例如,在累死累活中。所以“使”的使用范围跟“累”相比有一些狭小。
例1:我怪使得慌了,得休息休息了,实在是干不动了。
例2:小孩一直在上学,乍下了学(退学)别让他干沉活,要不使着他。【琐摩】纠缠。
例:二相公才待做做,跑了来只顾琐摩。(《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七回)现在方言中还用“粘摩”,意思跟“琐摩”是一样的,把“摩”看作词根的话,这两个词就是同词根的词。由“纠缠”这个词引申出“烦”的意思。例1:你这个小孩真琐摩人!
例2:他小姨家的孩子真是粘摩人,跟胶似的,把人粘上就弄不下去。【杌子】没有靠背的方面或圆面的木座具。
例1:武大叫个木匠就楼下整理了一间房,铺下一张床,里面放一条桌子,安两个杌子,一个火炉。(《水浒》第二十四回)
例2:武松让哥嫂上首坐了,他便掇杌子打横。(《金瓶梅词话》第二回)
例3:江城跑上春云背着杌子,外边锣响,咱去看看。跑出说放下杌子,待我上去。(《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二十一回)
例4:那些时扶着个杌子还动的,如今连床也不下来了。《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例5:老残固让,那人才进房,在下首一个杌子上坐下;让他上炕,死也不肯。(《老残游记》第四回)
按:杌子的坐面,多为正方形。
“杌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为“凳子(多指矮小的)”。以前杌子在农村还是挺多的,到了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为椅子所取代,我见过的杌子都是方形的,比较矮。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杌子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坐具,就像今天的椅子一样。这样这个方言词语,也是古语词就随着事物的消失而慢慢被搁置了起来。
不过,现在一般的小凳子有时候页被叫做杌子,尤其是在老人中。例:明明,你拿个小杌子出来吃饭吧!其实就是拿个小凳子的意思。
【扎裹】扎挂,扎括,扎刮,札括
有两个意义:
(一)打扮。例:白绫裙绿绣褂,传的影上的画,出的门支的架,扎裹起来爱杀人,好像一尊活菩萨。(《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一回)“扎裹”还作“扎挂”。
例:小娃子十二三,戴方巾穿蓝衫,模样扎挂的极中看。(《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五回)又作“扎括”
例1:李氏看了看张讷,扎括的上下一崭新,脸儿白胖就像是个学生了。(《聊斋俚曲集·慈悲曲》第三段)例2:俺家里那个常时过好日子时节,有衣裳尽着叫他扎括,我一嗔也不嗔。(《醒世姻缘传》第二回)又作“扎刮”。
例:扎刮了齐整喜轿,结彩挂红,极其鲜艳。(《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四回)又作“札括”。
例:搬上酒饭来,大家吃了,叫人往庄上打点一班人骑的头口,札括两辆骡车,装载珍哥高四嫂并那些妇女,并吃用的米面铺陈等物。(《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
(二)修理。
例:想当初咱俩说笑,扎挂屋望你勤劳,你还说是我胡叨,此时才知我虑的到。(《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八回)
词的第一个意思在现代莒县方言中已经不用,常用的是第二个意思,并且在这个意思的基础之上又引申出新的意思。现在“扎裹”又有“治;捉弄”等意思,治病可以说成扎裹病。扎裹人就是捉弄人的意思。另外,在语音上“u”后面的元音“o”脱落了,所以让人乍一听觉得“扎裹”像“扎古”。
例1:我爹生病了,我带他到医院去扎古扎古(扎裹)。在这个例子当中是“治”的意思。
例2:我的摩托车坏了,得放到你的车上,你给我拉到修理铺扎古扎古。这个例子当中是修理的意思,是从古代传承了下来的。
例3:你别跟他说我拿了他的书,我扎古扎古他,让他干着急。该例子当中,“扎古”是由修理引申了来的。【参考文献】 【1】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1985年7月第一版 山东教育出版社28页,32页,33页,63页,67页,86页,94页。110页,111页,124页,133页,136页,149页,150页,155页,156页,162页,165页,170页,178页,187页,190页,194页,200页,213页,242页,257页,263页,267页,275页,304页,307页,308页,315页,322页,331页,335页,340页,352页,353页,380页,386页,389页,406页,413页,421页,423页,446页,487页,558页。
【2】石明远《莒县方言志》1995年1月第一版 语文出版社195页25形容词【不糙】条,97页6动物【臭虫】条,187页22动作【提溜着】条。
【3】黄柏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2002年7月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上册第4页。【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版 商务印书馆314页【短路】条②,453页【鼓捣】条①,1139页,【杌子】条752页,【郎当】条,930页【乜】条。
从广告作品中看当代转型期中国女性地位的变迁( 05广告专升本 马浩然 )一.当代转型期中国女性地位现状(一)女性社会地位的内涵与表现1.女性地位的界定: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家庭、社区......
简析南京方言从吴方言到江淮方言的历史变迁摘要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千年变迁,历史上有六朝古都之称。而南京方言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京方言目前......
从省展览馆的变迁——闲聊曾主政江西的程世清前段时间,改造完毕的八一广场图片刷爆了许多南昌人的朋友圈。承载了无数南昌人回忆的八一广场又重新获得了广大市民的关注。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