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词学生物 用生物析诗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诗词生物学知识解析”。
用诗词学生物 用生物析诗词
黄陂区第二中学 陈连俊 430346
中华文明的瑰宝——诗词是最凝炼的语言,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浓缩着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情感生活、历史变迁等等。而笔者发现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诗词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运用诗词来掌握有关生物学知识,这样使学生在运用生物学的有关知识解读赏析诗词的同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能强化有关知识的记忆,促进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下面就枚举几例与同行交流。
一、生物科学与诗词的“意境”
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可结合学生春雨之后听到蛙鸣的体验,介绍青蛙冬眠过后的鸣叫与交配、繁殖的关系。无独有偶,辛弃疾的《西江月》也有描写蛙鸣的情境。“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其中不仅有蛙鸣,还有植物——树枝、水稻,鸟类——鹊、昆虫——蝉。简直就是一幅夏夜生态图画,更可以引伸到生物群落、食物链,食物网,动物的习性,生物的相互关系等等。将“蛙”在唐宋诗词中的鸣唱,引入生物教学过程,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图象声音,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与韵律,感受到生命之美,意境之美。
二、生物科学与诗词的“统一” 许多诗人,在描写生物现象时经过细致的观察,能准确揭示现象与本质,科学与文学都是以“真”为前提的。也正是因为“真”,我们才能将诗词引入生物教学。如在讲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我首先朗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熟悉的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野火过后,草本植物到来年春天可焕发生机,恢复原状。而海南黎苗族同胞从前习惯于刀耕火种,烧山种“山兰”,控制不好引起山林大火,植被受破坏后恢复非常困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一是草原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种类少,抵抗力稳定性低,但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受破坏后很快可以恢复。所以才能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是草为禾本科植物,大多有地下茎,草原环境年降雨少,比较干旱,秋冬季节为了保存生命,地上部分干枯。来年春季,水分充足时,又可萌发枝叶,欣欣向荣。
以白居易《题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为题干,要求学生判断此诗描述的情境中,影响山寺桃花迟开的生态因子。花开花落归根结底与生物的遗传物质有关,同时受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影响。作用是产生生殖细胞,完成受精作用,产生种子,延续生命。山寺阴凉,温度较低,故桃花开得比较慢。
在教学过程中讲到热带植物景观——绞杀现象时,结合白居易的《紫藤》:“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谁谓好颜色,尔为害有余。下如蛇盘曲。上若绳萦纡。可怜中心树,束缚成枯枝„„”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
诗人以精炼的语言,描绘出切合实际的生物现象,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源。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生物科学与诗词的“相悖”
诗人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或因对事物观察流于表面,使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不够准确。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式学习时,难免有粗心大意,马虎应付,对实验现象观察不仔细,实验结合分析不透彻的现象。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分析,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是一种昆虫,它的发育过程是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我国是养蚕最早的国家,利用化蛹时幼虫吐丝包裹自己这一生物过程养蚕取丝。诗人在这里对生命关注并加以探讨,试图进行解释,但因观察时间不够,又没有向蚕农请教,才有蚕死丝尽之言。
从这些“有错”的诗词中,我们既可通过点评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的教育,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风吹雨打之后,海棠花落,枝叶依旧,前后对照我们可以看出,对事物认真细致进行观察,准确真实的描述,对生物学,对文学创作同样重要。可以说明作为一个诗人,一个文学家,或我们平时谈话,写文章,具有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四、生物科学与诗词的“情感”
与生命现象有关的诗词,往往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伦理精神等的反映。所谓诗言志,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用,在进行生命科学教育的同时进行感情教育。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物言志,在此中表露无遗,同样看到“梅”,得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这也体现了生物学视野与文学视野的差异。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慈乌夜啼》“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这在动物的育雏行为教学过程加以引用,对学生进行孝道的教育,与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居易《杏园中枣树》:“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东风不择木,吹照常未己。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此诗与新课程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何等相似。又是教育学生自尊、自信、立志成才的好材料。正所谓“天生我才必用用。”
五、生物科学与诗词的“课程”
蕴含生物知识的诗词无穷枚举,本文所涉只不过是深秋一叶,全豹一斑。生物新课程有“生物与文学”栏目。如何与其它科组老师,如语文老师相互协作,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定中校本课程,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目标。
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是在不同学科教师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开发,然后根据学生兴趣,如校文学社成员中喜欢生物科学的同学,或生物兴趣小组中文学功底较好的同学,学生自主选题,教师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共同完成。开始阶段,可以由教师根据学校实际,选定一些课题,如:诗词中的生物错误分析;“秋愁”产生的生物学原因;菊花诗词选;白居易诗中的生物原理等等。学生在这些题目中自我选题协作完成。促进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而开发出生物与诗词相结合的一门校本课程。
生物科学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这是不容置疑的。我想,真实同样是文学的生命,文学的真实就包括了客观的真与感情的真,这也正是生物科学与文学的相互交融之处。生命现象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不但可激发人们探索的激情,也会激发人们描绘讴歌的激情。生物教学与文学相结合,可以使生物教学内容活泼,拉近生物与生活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回忆、共鸣,有利于激发兴趣,更好的理解生命科学。使学生用生物学的眼光去开阔文学视野,体会到扎实的生命知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将生物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在生物学教育过程渗透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
2018年高考生物Ⅱ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2+C.蛋白质结合Mg形成的......
沁园春诗词用韵用韵一致是创作所有传统诗词的基本要求,在填词时,用旧韵就必须从内容到韵脚从头至末整首词都用旧韵,而不能韵脚用旧韵,而内容却新旧混用,反之亦然。如果新旧混用,就......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沁园春诗词用韵,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用诗词写评语(通用13篇)由网友“沙琪玛”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用诗词写评语,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篇1: 用诗词做评语,体现人文关怀 用诗词做评语,体现人文关怀“反映人间......
用诗词陶冶自己------古诗十首将进酒 作者: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