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中材料的运用及结构安排[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作文结构的安排”。
关于作文中材料的运用及结构安排
材料鲜活,是高考作文评阅“发展等级”的要求。所谓材料鲜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会选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涌现的新人新事;一是学会选用那些并非新近发生,却很少被人用过的材料,或者发现熟悉的人物身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即旧人新事。
在考场作文的诸多问题中,对很多考生而言,最根本的问题常常是“没的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材料无技巧可以成文,无材料空有技巧也难出佳作。
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来看,考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①无材料——以讲道理代替引材料,有“码字儿”之嫌;例如10年安徽卷标杆作文《幻想》(43分)“阐述中心的过程中只是泛泛而谈,内容不够充实,且文章的开头两段和最后一段基本照抄材料,评定为二类文”。②材料陈旧——以常识性的“纸材料”为主,缺乏鲜活、有力度的“金材料”;③材料单调——所采用的均为同一角度、同一层面、相同色彩的材料,缺乏变化。例如10安徽卷标杆作文《适合自己方为佳》(51分)列举李白、苏轼的事例,“不足之处,缺少现代事例,缺少引证。”《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48分)“文章以希拉里、达芬奇为例,很有说服力。但都是外国的例子,例证单调,代表性不足,评为二类文”。
如何有效地运用材料呢? 1.深入挖掘材料
选用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兵不在多而在精。我们不妨对有限的材料做由表及里地挖掘,把它的内在意义充分.........开发出来,以一当十。挖掘材料的过程是我们对事物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认识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深化文章....主题思想的过程。
对于材料的开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材料的蕴涵进行延展,使同一材料发挥尽可能多的作用;也可以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发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现材料价值。
【实例】2010年全国卷I 漫画作文
恪守义务、职责
当天际第一缕亮光刺破黎明前的黑暗时,公鸡准时地引吭高歌,即使人们枕旁己放置数个闹钟,公鸡依然恪守自己的义务职责;纷纷地清明时节雨提醒着人们时令,纵使农家都已挂上各种挂历,布谷鸟仍旧一声声地提醒着人们“布谷一布谷一”
纵使有肥硕的鱼肉供享用,猫依旧不能忘记除鼠的职责与义务。人也一样,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自己的义务与职责。
张正祥,我是滇池的儿子,滇池养育了我,我要不惜一切地保护她。纵然衣无忧,张正祥一样义无反顾地投身在保护滇池的事业中,几十年如一日。一位铁骨铮铮地硬汉,面对威胁棍棒,从未屈服,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坚持,只因他笃信,这是他的职责,是他义不容辞的义务。他恪守着,从不因生活的优雅而放弃,从不因外界的一切而动摇,他没有为自己能喝上干净的水而放弃滇池,也没有因保护滇池力量的增加而松懈。(概述事迹)他是世俗眼中的“傻子”,但他对义务、职责的坚守却感动了中国,赢得了尊重。(恰当地议论,紧扣中心)温总理,我是人民的儿子,我与人民肩并肩的力量与温暖是任何东西都替代办了的。他真是人民的公仆,在通讯设施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总理却屡屡出现在灾难的现场,他紧紧地握住受灾地区人民的双手,传递着旷世的温情。没有哪一国的总理能够做到如此地亲民、爱民,他恪守着对人民负责的职责,任何电视电话的讲话都无法与和人民肩并肩的感召力。
也许在他国看来,总理的来临是多此一举,但他们定会感慨自愧不如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我们的总理一向恪尽职守,切切实实地做到了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交警,交通协管,虽然红绿灯设施完备,监控设施先进,但是我们在那自然有一份威严与温馨,这威严与温馨源自对职责的坚守。他们没有因时代的进步而放弃自己的职责,他们全心全意地为我们的安全护航。
正是他们对职责的坚守,出门时父母对我们便多了一份放心,交通才会更有序,社会才会更和谐。
飒飒晨风吹走天边的黑暗时,太阳尽职尽责地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满花园中,花而次第盛开,没有一朵花会犹豫,没有一朵花会迟疑,世界正是在人们对义务、职责的恪守中才健康有序地运行。
因此,猫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捉鼠的职责与义务,每个人也都必须恪尽职守,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和谐。(首尾圆合,结构完整)2.选好角度
任何一个材料都不止一个属性,看你要用它做什么。同一个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为不同立意服务时,可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阐释,即“一材多用”。
注意:一个多义的材料从哪个角度去用,不得不去问你的写作目的,并且要注意对这个材料加以必要的分析,以求能趋向于你的写作目的。
【实例】(原文)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贞观政要》)[角度1一一“忘记和铭记”](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试题)(迁移片断)《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太宗遂向上苍祈求,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太宗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心铭记着百姓的哀乐。在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盛,太宗终成一代明君。[角度2———“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2005年高考全国丙卷作文试题)(迁移片断)《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杖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李世民乃是一代封建君王,肯于吞食蝗虫确是出人意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这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粮食与百姓、人民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更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这样贤明的君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更在情理之中。只此一事便可看出,大唐之兴亦实属必然。
[角度3-——“说‘安’”)(2005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试题)(迁移片断)《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视察农田时,见蝗虫蚀苗,不顾自身安全吞食蝗虫让其蚀己心而不危害百姓。太宗的祷告和希冀令人感动。岁乃民之根本,民乃国之根本,唐太宗舍一己之“安”,求万家之“安”,可敬可佩。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根本,方有杜稷之安稳,方可享百年之盛世、万代之荣光。“贞观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材多用,首先要能够发现可用之处,即明确话题规定的那个角度在哪里;其次将该说的话说足,即紧紧围绕话题来做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材料的运用最终要表达一种认识、一个观点,用材料来说理,上面对“太宗入苑视禾”这条鱼的3种吃法无疑符合这些要求。3.处理主次与详略
写文章要有“一盘棋”的观念。一篇文章中的多个材料不可等量齐观、平均用力,必要分出主次详略。
在文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为主要材料,在文章中起辅助作用的为次要材料。一般而言,主要材料详处理,次要材料略处理。
决定材料的主次详略,可以根据以下原则:①文章的立意——对阐发主题思想作用重大的材料,做详处理;②读者的情况——对读者感兴趣的材料,可做详处理;③材料的新旧——他人未用过的或未听说的材料,可做详处理。
【实例】10年湖北卷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职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现实是船,幻想是帆》:生活中有什么不是起源于幻想呢?如果没有哥白尼的幻想,人类可能愚蠢地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如果没有莱特兄弟的幻想,飞机对人类可能还是一个遥远的梦;如果没有凡尔纳的幻想,许多科学技术将不可能诞生。幻想是人们超越现实的原动力。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被人称为“光纤之父”的高锟,就是一个超越现实的幻想者。早期的通讯设备都用铜线连接,高锟第一个提出用玻璃做导线,当时科学家们对此嗤之以鼻,高锟并没有放弃,用完美的论证证明了光纤的可行性,且需要一种绝对纯度的玻璃,科学家又以此攻击高锟,说他的想法只是幻想,但高锟就是沉浸在这种“幻想”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让幻想变成了现实。如今光纤得到广泛的运用,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高锟的“幻想”和他自身的努力。4.显示情调与色彩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写人记事如是,就是议论说理也会蕴涵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在选用材料时,对其灌注感情,使之鲜活起来,甚至与读者达成感情上的共鸣,是对材料的创造性运用。
显示材料的情调与感情色彩,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选用那些本身就蕴含着感情或者可挖掘出丰富感情的材料;第二,对于重要的材料,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去阐释。【实例】(2004年春季高题以“寻找”为话题)我被寻找到的这种情怀感染着,似乎一下子明白了“根深蒂固”的另一层含义。同时,又有些为自己的根底过浅感到惭愧。曾几何时,我苦苦寻找着支撑我生命的庞大“根须”在哪里,却不知那其实就是融入我生命中最为纯朴、最为真挚的情感。那张张熟悉的面孔,是来自生命最深处的音响,虽无声无息,却能久久回荡。
记得儿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面城墙。每当秋日来临,爬山虎的叶子凋落后,那面墙便只剩下些干枯的枝条,这枯黄的枝条总会让我想到生命的终结。来年春光明媚之时,再一次独自信步于城墙之下,不经意间发现那枯枝间竟长出了嫩芽,青绿的颜色甚为抢眼。不禁感叹:爬山虎在每年冬天枯竭得仿佛不能再复活,但在第一缕春风来临之时又慢慢张开绿叶,年复一年,竞这样爬满了整个城墙。
宛如有些感情,每年都以为它会死去,但只要根还在,梦就在,每一年它们只是更深入地潜入了骨髓,却不知不觉弥漫了整个灵魂。
而今的我终于明白,对“根”的寻找,其实就是对生命的解读,对灵魂的抚慰。
以“寻根”为题,切合题意又别有心意。在作者笔下,感念师恩、思念故土、人生归宿等情感意识,构成人们对生命本质的体认,这便是作者所说的“根深蒂固”的另一层含义。感悟“爬山虎”这段文字,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也是最见功夫的一段抒写——记叙与抒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寻根寻入梦中,感恩感至骨髓与灵魂深处——“爬山虎”这一材料的运用,理性与诗情同在,其深刻性与感染力的完美结合,令人赞叹。
【实例】2010年重庆 “难题”
第一,必须在审题上吃准题意。对“难题”的内涵可作如下界定:不容易解答的题目,难以解决的问题,难以处理的事情。基于这种理解,在立意时可作如下思维拓展:本意——难的问题,难以解决的事情;引申意——难的学科题或社会、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难题;寓意——困境、困难、抉择、考验、挫折等。第二,必须在立意上化抽象为具体。“难题”是个比较抽象的命题,在写作时最忌空泛而谈。在写作时,一定要从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或者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入手,将抽象的“难题”细化、具体化。考生既可写“小我”在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某个难题,也可写团队、集体、特殊群体、特殊地域、国家、民族、人类、文化等“大我”在发展中遇到的某个难题;既可写古人的某个难题,也可写今人的某个难题;既可写自己的某个难题,也可写他人的某个难题;既可写现实人物的某个难题,也可写文学形象的某个难题。当然,考生必须保证立意具有独特性,最好能跳出“小我”这个怪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第三,必须在内容上透过现象看本质。考生不应满足于事件的列举、例子的罗列,既应明确指出贯穿于这些事件、例子中的核心难题“是什么”,又应鲜明亮出对待难题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能抓住问题本质深入谈下去,保证立意具有深刻性、高远性,这也是真正作文高手的一大特质。第四,必须在行文上注意出彩。尤其应在构思的奇特、语言的文采等上面下足工夫。
难题
当时代竞相表达对“美少年”的顶礼膜拜时。当城市竞相奉行对“娘娘腔”的崇拜时,当软弱成为一种时尚,当苟且成为一种潮流时,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已经变得极其脆弱。如何找回青年的激情、青年的豪气、青年的壮志,已经成了难题。
几十年前,北岛代表当时的青年喊出了“我不相信”。这是信念坍塌后集体怀疑中的呐喊。十几年前,一本名为《中国可以说不》的图书热销于世,它代表了当时青年的怒吼。而现在,在社会矛盾幻想似的消失以后,萎靡不振的青年们只会经常在网上冒一句“我被你雷倒”。
是的。找回青年的激情已经成为难题。
我们只知沉迷在“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柔情中,我们只会在“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园中嬉戏、游玩。作为花朵,我们害怕凋零,所以不能开放;作为矿石,我们害怕锻炼,所以不能成为钢;作为种子,我们害怕埋没,所以不能发芽。少年强则中国强!可这般无激情、无豪气的青年,怎能面对一个崛起中的中国?!是的,找回青年的豪气已经成为难题。
“凡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豪气在哪儿?“江山也要伟人扶”的自信在哪儿?“仰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志气在哪儿?“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的霸气在哪里?“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在哪里?不再需要“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的安静了,我们要做有豪气、有壮志的青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飞速发展的中国。
是的,找回青年的壮志已经成为难题。
我们还在“此情不关风与月”的柔媚中滚打摸爬,我们的非主流自拍,我们的哈韩装,我们的爆炸头,我们的黑眼圈„„站在时代的舞台上,聚光灯已锁定了我们太多的负面新闻。难道这只是青春的“流感”?不,我们已“病”得太重!我们要呼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热血青年!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怎样才能找回青春失落的激情、豪气与壮志?青年们,看一看“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学一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一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悟一悟“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温总理能做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这体现出一个年过花甲老人的壮志。面对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话,青年们难道不该羞愧吗? 为了让这道难题得到重视。在陈独秀《敬告青年》发表将近lOO周年之际,我要写下如下几行文字: 激情的而非平淡的 雄壮的而非婉约的 热烈的而非柔情的。自信的而非懦弱的青年们,要直面这一难题,要攻克这一难题,呐喊出: 在死亡到来之前,让生命与日争辉。满分理由
这是一篇针砭时弊、富有血性、充满激情的考场议论文满分佳作。其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度”上:首先,在立意境界上有“高度”。作者跳出“考生自我个体所遇难题”这一立意窠臼,而从“民族青年”这一群体对象出发,揭示他们缺失激情、豪气、壮志的精神状态,呼唤他们直面、攻克
难题并做“让生命与日争辉”的热血青年。立论宏大,立言不凡,立意高远。其次,在析理论证上有“深度”。整体来看,全文采用由“是什么”到“怎么样”的论证思路,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微观而言,前半部分先总述难题后从三个方面分述难题,由总到分,阐述深入。再次,在知识底蕴上有“厚度”。作者凭借扎实而丰厚的文学积淀,广博而巧妙地引用或化用名句,既准确地表现了文章主旨,又完美地彰显出语言文采。最后,在手法运用上有“广度”。除了引用之外,作者还综合运用了排比、反问、设问、比喻、对比等多种手法,在表情达意和增添文采上能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04年重庆作文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感觉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到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咬紧一下牙关,再攀一点高度!“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和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60分)
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本文主题集中,不枝不蔓,充满想象。文章选取文学历上三位成功名人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守护了历史的期许”。文章一唱三叹,诗意浓郁,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其中,用词生动,语言畅达。最后画龙点睛,真是文采斐然。
菊花飘香的时节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酸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抑、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稽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带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是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岁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途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自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菊之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古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啸,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阅卷老师点评
本文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具有个性代表的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旷远的画面,想象丰富,文情并茂,引人入胜。结尾两段升华主题,前后照应,行文自然流畅。
作文中古诗词的运用一、目标展示学习目标:了解引用诗词的类型,学习和掌握引用的方法,能够运用引用作文学习重点:能运用引用增加作文的文采学习难点:仿写二、自主学习1、孔子说:“......
作文中怎样运用词语?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从积累词语开始做起,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词语后,才能在作文中按表达的需要去使用它们。1、运用词语首先要积累词语首先,在......
1.幸福是什么?幸福若有形态,那会是怎样的呢?或许幸福像玻璃一样,因为平时从未察觉,但它确实存在,证据就是,稍微改变看的角度,玻璃就会映照出光芒,比任何东西更雄辩地主张自己的存......
创造性思维在作文中的运十字茶场中学严景北创造性思维在作文中的运用,就是我们所说的作文思维创新。培养思维创新能力要养成拓展思维的习惯,因为从本质上看,思维创新就是思维多......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10篇创造性思维在作文中的运用,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