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自然之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倾听自然之声”。
聆听自然之声
——听《绿色之歌》音乐教学有感 天祝县打柴沟镇安家河小学 韩淑萍
一进教室,小树、小鸟、花、草、蝴蝶的头饰就把二年级的学生打扮的更加烂漫可爱。黑板上绿树、小溪、碧草以及用繁花修饰的花边使悄然走近的春天呼之欲出,更使观者眼前一亮。接下来一曲教师伴奏学生演唱的《快乐小舞曲》,又给这幅春景以跃动的音符。教室显得更加明净、畅亮。
学生在紧凑而欢欣的学习过程中,很快学会了这节课的新歌《小树长高》。在手风琴美妙的旋律下,学生的羞涩、紧张都不再像平常听语文、数学公开课那样夸张。而有伴奏的集体合唱听来更是嘹亮、愉悦。其声音清脆如珍珠落盘,明净如露水滚动,欢快如溪流蹿跃。最有趣的是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一点也不亚于歌德吟诵《浮士德》。
这让我感动,也让我感慨学生巨大的学习能力。再看,在座的各位老师都不见了平时听课的严肃,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欣喜、纯真、慈善的笑容,这笑容里饱含着陶醉里的期待,也有期待被满足的幸福。这样的情景真的很少见。
细想,每一篇文章不都是艺术的结晶吗?不都可以浸润每个心灵吗?学一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能浏览六地二省在短短五十六个字里的绝妙运用,这般广阔的视野有谁不被折服!拿它与《春望》、《早发白帝城》对比来感受诗人的喜极而狂,领略要在三峡天险里放舟纵跃的豪迈激情,那是何等的浪漫啊!倘若愿意,还可以扯来一两帧杜子美故乡——洛阳的城景乡韵,抑或是捧出素来被人称赞的洛阳牡丹,再配上那首《洛阳看花》这不也是令人兴奋的享受吗?这些俯拾皆是的艺术内容,语文课自然是可以表现的。
如果展开来谈语文课的艺术是很广泛的,教学艺术、审美艺术、内容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这里我要着重强调的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艺术与语文课堂的艺术氛围。(当然这些与其它内容也有很多交错的地方。)所以现在我就可以这样表达:如果抹去艺术因素,语文课的内容就只剩下功利了。这功利有对识字量的追求,有对积词累句的追求,有对运辞会话的追求,有对想象力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对作业与成绩的追求。我承认这些追求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方面有着绝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很多时候语文课的这些元素被蒸馏了,不再是立体的语文教学,而是对单一效果的过分追求。这种追求已经使得语文从最初的“最喜欢语文书,可爱、好看”变得让学生讨厌了。其原因,离不开语文教学使语文中原有的艺术魅力分崩瓦解的教学操作,语文课中的艺术氛围远不如文本本身的艺术氛围,不光如此还会常常成功地“创造”出语文课堂死寂、低效这个怪胎。这些效应固然与教学的其它因素不无关系,但更多的是因着教师的知识、艺术素养。
“我常看到有些青年教师主观上也很想有好的作为,然而他们平时除了看几本有关语文教学的书和杂志外,几乎不看别的书,尤其对那些 被他们认为和语文教学‘无关’的书,从不翻一翻。” 钱梦龙先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序》中的这段话里所说的“无关”的书是指:广泛的文学作品、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哲学、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思维科学、美学乃至几何学等多门学科。练就语言表达能力以便使课堂时时处于教师语言的艺术氛围里,就应该宗从这段教导。
教师的素养,尤其是用艺术化语言表达的能力,能使课堂的每分每秒像音乐课一样美。体会文章的优美意境,感受语言的摄人魅力是一桩美事,营造学生感受这种美,享受其中的乐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然之声是艺术的源泉,音乐赞美它,语言也赞美它,艺术的声音在任何的形式里都会散发魅力。能否让学生也体会到这种种魅力,关键在于传递、表达它的人——教师的能力。
因此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对今天的语文教师同样适用。
聆听自然之声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诉说,却只有少数人听得到自然的声音。自然的声音是多变的,小到昆虫、蚂蚁,大至天地万象。凡是处于自然之中的事物,皆可成为自然地代言人。自......
用心灵聆听自然之声六年级姚佳音我爱听清脆悦耳的音乐,可我最爱听的是——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是多变的,是无拘无束的。大自然那么多声音,可我最喜欢的是溪流之声。一年......
聆听自然的七种方式:聆听天籁之声 在松花江流域采风,一位老萨满告诉我,小鸟们在林间飞跃,会沿途遗下星星点点的白色粪便,无意中标点出它们的飞行路线,这叫雀路。当无数雀路像车辐......
自然之声古筝一曲,流水潺潺,古时,伯牙抚琴于溪水之边,相必他也了解水的柔美,弹琴寄己意,让水带走,终逢知音。此时,如果你问我说,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美,很多人的回答和我可能不太一样......
聆听青春之声2013年9月28日,我很幸运地去了国家大剧院聆听了一场美妙的音乐会,欣赏了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正如其名,这两首曲子是伟人贝多芬早期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