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绰号的故事_中国励志名人故事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6:08: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国名人绰号的故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励志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绰号的故事

世纪历史趣说军阀的绰号民国初年,军阀纷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人们憎恶他们,便根据他们的丑闻或生理缺陷起了很多绰号。人们给段祺瑞起的绰号叫“歪鼻将军”。段祺瑞鼻子有毛病,平时鼻子就有点向左歪斜,如遇刺激,会突然严重向左歪斜,这时需要经过按摩才能慢慢正过来。据传,段祺瑞有四次被气歪了鼻子,一次是袁世凯坚决不同意他推荐的心腹任国务院秘书长,另一次是听说他的得意门生在天津被杀,再一次是得知他的三姨太与儿子有染,还有一次是他带着一份《对德参战提交国会案》要黎元洪盖章,黎不同意盖,并怠慢了他。这几次歪鼻都是经过按摩才正过来的。冯国璋的绰号是“糊涂将军”。冯国璋长相憨厚,处事优柔寡断,有时办事糊里糊涂。有一件事最能说明他的糊涂程度:袁世凯为了控制他,将自己的家庭教师介绍给了他,冯国璋与这位家庭教师结婚后,他的一言一行都被这位夫人密报给了袁世凯,而他直到死竟不知内情。孙传芳的绰号是“笑虎将军”。孙传芳表面上笑容可掬,但实质上却心狠手辣。1925年,孙传芳与奉军作战,俘虏了对方的前敌总指挥施从滨。施当时已七十高龄,见到孙传芳,还向他行了一个军礼。孙传芳笑容满面地握着施从滨的手说:“施老,你好啊,你不是来当安徽督办的吗?那就马上上任去吧。”就这样,施从滨被押出去枪杀了。施从滨的女儿施剑翘得知后,发誓要为父报仇。后来,终于在天津的居士林将孙传芳刺死。山东军阀张宗昌的绰号是“狗肉将军”。张宗昌嗜赌,当地人称玩骨牌九叫“吃狗肉”,张宗昌赌时常耍无赖,参赌的多是他的部下,不敢得罪他,只好背地里骂他是“狗肉将军”。他还有一个绰号叫“三不将军”:一不知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自己有多少钱,三不知自己有多少老婆。他的兵太乱太杂,有招募的,有收编的,还有投降的外国兵;他的钱有抢来的,有骗来的,而且公私不分;他的老婆有正式的,非正式的,有长期的,短期的。以上三项,他自己常常说不清。据说,1931年,张宗昌在北京府第宴请新闻界人士,到席的女主人竟有25人之多。张宗昌死后3年,济南大观园还有一位名伶自称是张宗昌的第27位姨太太。鲁迅在他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就提到了这位三不知将军,文中写道:“钻进山东,连自己也数不清金钱和兵丁和姨太太的数目的张宗昌将军。”足见张宗昌的这些绰号流传之广。还有一位直系将领叫王怀庆,他是袁世凯的心腹,曾任京畿卫戍司令,在当时也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有一个很不雅的绰号“马桶将军”,也叫“厕所将军”。王怀庆肠胃不好,时时离不开马桶,就是办公的时候也要坐马桶,为此,他让人专门给他做了一个高级的马桶椅。平时他就坐在马桶椅上办公,公办大便两不误。如遇行军打仗,他则让挑夫挑着,紧随其后,以备随时使用。为此,人们给他起了个“马桶将军”的绰号。还有人叫他“王拉”。毛泽东的绰号毛泽东小时候有一个特殊的小名,也可以说是绰号,叫“石三伢子”,意思是石头三娃子,这是他的外祖母给他起的。为什么要给他起这么一个绰号呢?那是因为毛泽东的母亲前面生的两个孩子都夭折了。毛泽东出生后,外祖母怕再有闪失,便按当地给孩子取贱名易养活的风俗,带他去拜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位于后山龙潭沱边,是一块高二丈八尺的巨石,外祖母希望毛泽东能像石头一样健壮刚强,就给他起了这么一个石头娃子的小名,并拜这块石头为“干娘”。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曾设宴招待亲友,在席上,毛泽东风趣地说:“今天该请的都请了,就差一位长辈没来。”客人问是谁,他笑呵呵地说:“就是我那‘石干娘’呀!”毛泽东很喜欢他这个“石三伢子”的绰号,常常和人谈起它,还曾用它做过化名。1923年9月28日,他在写给林伯渠的信中说:“此信托人寄上,因检查极厉害,来信请写毛石三,莫写毛泽东。”1951年,他还就这个绰号和彭德怀有过一次有趣的对话,当时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来向毛泽东述职。那时,彭德怀是毛泽东的得意爱将,他们之间的谈话常常是无拘无束,这次述职谈话时,毛泽东突然提到了这个石头绰号,他对彭德怀说:“你的字叫石穿,我的小名叫石三伢子,我们同是两块石头。”彭德怀听后忙说:“我岂敢与主席比,主席是一块宝石,我彭德怀不过是一块冥冥不灵的顽石。”毛泽东接过话头,风趣地说:“我也是石头嘛,我们两块石头,一块扔给杜鲁门,一块扔给麦克阿瑟。”杜鲁门是当时美国总统,麦克阿瑟是当时朝鲜战场侵略军的统帅,毛泽东借此巧妙地表达了反对侵略战胜顽敌的决心。其实彭德怀“石穿”的字也有一番来历,那是他15岁那年,家乡大旱,人们没有粮食吃,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彭德怀便和乡亲一起砸锁开仓,发谷济民,后被官府通缉,被迫逃跑。途中遇雨躲入一山洞中,在洞中,他见洞顶滴水将下面的石头深深穿了一个窝,他见景生情,受到启发,为此,为自己取字“石穿”自勉。在几十年的斗争生涯中,他始终以这种“石穿”精神鼓励自己。他曾说:“我们要建设一个新中国,创造一个新世界,这种滴水穿石的进攻精神正是每一个革命者所需要的啊。”毛泽东很小就很有个性。8岁时,父亲将他送到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正式接受教育。私师邹春培与毛泽东的祖父同辈,所以毛泽东称他“春培阿公”。邹春培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很严,常有体罚。他照例从《三字经》《百家姓》教起,但毛泽东对这些早已会背了。后来又教《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毛泽东对此兴趣不大,但还是认真学了。邹春培教学生填红蒙字,也就是现在的描红。但毛泽东不填,他要自己放手写,写得比别人填得还要好。由于他天资聪颖,又会学习,不需要老师对他费神。于是,大家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毛泽东从小就胸怀大志,他在读私塾时,就与众不同,别人死读《四书》《五经》,而他却喜欢读古典小说和有新意的书籍。当他得知《盛世危言》是一部宣传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书时,便千方百计地去借这本书。最后,终于借到了。毛泽东离开故乡的时候,曾改写过日本诗人的一首言志诗,其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表达他立志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常对同学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因此,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毛奇”。同学们给他起这个绰号有两层含义,因为德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将军,他的名字的中文译音就是毛奇。同学们称毛泽东为“毛奇”,一是赞赏他的奇志,另外也希望他能像德国毛奇将军施展自己的才干,实现自己的奇志。历史证明,毛泽东实现了他的奇志,不但为中国人民立了奇功,还在世界上创造了奇举。“一马”、“五马”和“三只兔子”新文化运动时期,流传着两则以生肖为绰号的故事。一则是马寅初、马君武“一马”和“五马”的故事。一则是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三只兔子”的故事,这两则故事都很有趣。马寅初和马君武是我国两位颇有影响的学者,两人曾同在中国公学工作,当时马君武任校长、马寅初任教师,两人感情很好,常在一起交谈。有一次,闲谈中两人互问年龄,马君武知道马寅初是光绪壬午年出生的,生肖属马,就戏对马寅初说:“我姓马,你也姓马,不过我是一马,你是二马。”马寅初听后笑道:“你说我‘二马’,实际上我远远不止二马,我还是五马呢!”马君武问:“怎么是‘五马’?”马寅初说:“我是壬午年农历五月初九日午时出生的,五月是午月,初九日是午日,再加上午时,年、月、日、时都是午,习俗以‘午’属马,这样,连同我姓马,就有五个马了。”马寅初刚说完,多才博识的马君武马上说道:“古人称太守为五马,那么你是‘马太守’了。”马君武用“马太守”戏说马寅初,不仅续接得贴切有趣,而且还有深刻的含意。东汉时会稽有一位叫马臻的“马太守”,为人正直、勤政爱民、不畏强暴,治理鉴湖水利有功,后因触犯皇上被杀害。马君武借此赞扬马寅初耿直敢言的无畏精神。后来,这事被传为佳话。两人也从此有了以生肖命名的“一马”和“五马”的绰号。更有趣的是,后来“五马”又有了发展,那是20世纪的50年代,马寅初因提出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受到批判。有人诬蔑他是英国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马”,马寅初据理反驳,义正词严地说:“我这匹‘马’,是马克思的‘马’!”这样,马寅初又多了一“马”,由“五马”变成“六马”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他采用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延聘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精英到北大任教,使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旺的最高学府。他请陈独秀来北大主持文科,请胡适来北大任教授。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文学改革;胡适主张运用白话文,强调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他们三人当时影响很大,都是知识渊博、思想活跃、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因为又都是属兔的,所以,人们称他们是北大的“三只兔子”。三人虽都属兔,但并不是一年生人,蔡元培生于1867年,陈独秀生于1879年,胡适生于1891年,依次相差一轮。胡适最年轻,来北大时还不到30岁,所以,当时人们戏称:“北大添个青年人,玉兔常伴月照明。”他们经常休息的地方也因此得到一个“兔园”的称号。有趣的是,当时北大校园里不光他们这三只“兔子”有名,还有三只有名的“兔子”,他们是朱希祖、刘半农、刘文典。朱希祖是1879年己卯年出生的,与陈独秀同年,刘半农和刘文典是1891年辛卯年出生的,与胡适同年,这五人当年都是北大著名的教授。当时北大校园有两个“老兔子”和三个“小兔子”说法,那是将胡适、刘半农、刘文典叫着“小兔子”,将陈独秀和朱希祖称作“老兔子”。实际上,称陈独秀和朱希祖为“老兔子”是不合适的。因为北大的“老兔子”是蔡元培,陈独秀和朱希祖只能称“中兔子”。当时北大老师的休息室是每人一间,因他们被人称作兔子,所以,他们的休息室也被人称作“卯字号”。这么多“兔子”名流齐聚北大,既是一种趣事,也说明北大人才济济。鲁迅与绰号鲁迅这位语言大师对绰号也很有研究。在他文章里,随处可见幽默精彩的绰号。如人们所熟悉的“阿Q”、“豆腐西施”、“假洋鬼子”、“九斤老太”、“孔乙己”、“小D”等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在生活中也常常使用绰号,生活中的鲁迅是一个很幽默的人,爱开玩笑,也爱给人起绰号。他曾给弟弟周健人起过“谗人”、“眼下痣”的绰号,还给房客沈四太太起过“肚子痛”的绰号。这是因为小时候他们冬天吃冰,受到沈四太太的阻拦,说吃了要肚子痛,结果遭到母亲的责骂。上学时,鲁迅给一个好哭鼻子的女同学起过一个“四条”的绰号,意思是眼泪鼻涕一块流。他还给夫人许广平起过“乖姑”、“小刺猬”、“害马”等多个绰号,当然,这些绰号都是表示亲切之意。鲁迅自己有个绰号叫“白象”,便给儿子海婴起了个绰号叫“小白象”。海婴出生时,他还专门将他抱在怀里,唱起了小象儿歌:“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在日本留学时,有一个同学面大多须,鲁迅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熊”,有时还当面叫这个同学为“熊兄”。在北大教书时,有一位青年教授留了个学生头,在教授中很突出,鲁迅便称其为“一撮毛”,见面时还亲切地叫他“一撮毛哥哥”。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时,新上任的学监夏震武无礼于教师,鲁迅等教师对这位学监不明时务、冒然逞强的做法很愤怒,便给他起了一个“木瓜”的绰号。这位学监辞职后,鲁迅和许寿裳等教师还专门合影一张以示纪念,并称这次行动为“木瓜之役”。鲁迅所起的这些绰号风趣幽默,充满了情趣。鲁迅喜欢给别人起绰号,别人也给他起过不少绰号。鲁迅小时候,身材短小,但却灵活好动,动作敏捷利落,邻居为此送他一个绰号叫“胡羊尾巴”。“胡羊尾巴”在绍兴话中,含有聪明、伶俐、讨人喜爱的意思。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曾对中国留学生将长辫子盘在头顶、压在帽下的做法很厌恶,他在和同学们谈起这种打扮时说,帽子被顶得高高耸起,就像富士山一样。同学们听到这种描绘都忍不住地大笑起来,都为他这个“富士山”的比喻叫绝,有一同学就此称鲁迅为“富士山”。这样,鲁迅便有了一个“富士山”的绰号。鲁迅还有一个“猫头鹰”的绰号。鲁迅的朋友在回忆中说,鲁迅在大庭广众中,有时会凝然冷坐,不言不笑,偶尔说两句,笑两声就很引人注意。衣冠上,他又一向不注意修饰,毛发蓬蓬然的。所以,有人就给他起了个“猫头鹰”的绰号。鲁迅似乎很喜欢这个绰号,他自己就曾亲自画过猫头鹰。他曾说,中国是个喜好吉祥,欢迎喜鹊,忌讳恶兆,讨厌乌鸦、猫头鹰之类不祥之物的国家,从来就有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的传统。而鲁迅却偏偏要像猫头鹰那样,“即使睡着,也要睁了眼看”。所以,这一绰号对鲁迅来说是非常贴切的。另外,前文所提到的“白象”,这个绰号是鲁迅的好朋友林语堂给他起的。林语堂说,鲁迅是“一头令人担忧的白象”。鲁迅夫人许广平解释说,大多数象是灰色的,白象非常少,所以就显得非常珍贵,非常特别,也正是因为特别,所以令人担忧。鲁迅很喜欢这个绰号。他给许广平写信时,常常在署自己名字的地方画一头大象,以大象为名,而且不同的信中,所画的大象的形象也不一样,有时是抬头翘鼻的大象,有的是低头垂鼻的大象,以此表达自己的心情。前面提到,他还为自己的儿子海婴起了个“小白象”的绰号,据柔石日记所记:“鲁迅还说,人应该学一只象。第一,皮要厚,流点血,刺激一下,也不要紧。第二,我们强韧地慢慢地走去,我很感谢他的话,因为我的神经末梢是太灵动得像一条金鱼了。”由此可知,鲁迅喜欢这个绰号,是欣赏大象的宽厚和坚韧的精神,愿像象那样生活和战斗。张大千的美称有多少张大千是享誉中外的大画家,不仅中国人对他无限崇拜和敬佩,外国人也视他为画神,佩服得五体投地。人们对他,赞美之声不绝于耳,赞誉之称不计其数。早在20世纪20年代,张大千和他的二哥张善子就已名闻画坛,被人誉称为“蜀中二雄”。张善子以画虎闻名,他爱虎、养虎、画虎,人称“虎痴”,张大千当时以画水仙闻名,他的水仙画画得清秀传神,时人称他为“张水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张大千开始了对以石涛艺术为中心,连同八大山人、石溪、唐寅、徐渭、陈淳等人的研习,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张大千对石涛尤为推崇,他用了大量的精力去学习石涛的绘画艺术,他把石涛的艺术比喻成万里长城,恢宏而又伟大。这期间,他模仿石涛的画,已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有时连名家也分辨不出真伪。所以,人们送他一个“石涛专家”的绰号。30年代,他的艺术更趋于成熟,工笔、写意,都已达到很高的境界,名气也越来越大,与已经成名的齐白石齐名,有了“南张北齐”之称。不久,便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艺术教授。徐悲鸿曾盛赞他是“五百年来第一人”。40年代,张大千赴敦煌临摹石窟壁画,在这里,他远离城市,过着艰苦的生活,专心临摹长达三年之久,敦煌壁画艺术给了他营养和力量,也给了他灵感,使他的画风也为之一变。开始善用复笔重色,高雅华丽、潇洒磅礴、气势非凡,而且画中有诗,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作“画中李白”、“今日中国之画仙”。1949年,张大千赴印度展出书画,此后旅居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并在世界各地频频举办个人画展。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人们被他精美无比的作品所感染,尤其是被他那独创的泼墨山水的奇伟瑰丽,和天地交融的气势所折服,人们为他高超奇妙的绘画艺术叫绝,称他是“当今世界最负盛誉的中国画大师”。也有人将他比作毕加索,称他是“东方的毕加索”、“东方之笔”。周璇之名也是绰号周璇是我国著名的电影演员和歌唱家。周璇本名苏璞,1919年出生在常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苏璞童年经历非常悲惨,3岁时被她抽大烟的舅舅拐骗到金坛县的王家,后又被送给了上海的周姓人家。12岁时进了上海明月歌剧社。当时,她叫周小红,几乎是一个文盲。但她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剧团里的人们都很喜欢她,给了她很大帮助,加上她天资聪慧,进步很快,演技有了很大提高。有一次剧社演《特别快车》,主演因故没能出场,导演让她顶上去,结果她表演得非常成功,其艺术才能初露头角。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不久,周小红在一次演唱会上演唱了爱国歌曲《民族之光》,唱得非常出色,尤其是歌中“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这一句,她唱得格外坚定有力,博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社长黎锦晖也被她的出色演唱所感动,握着她的手激动地说:“上海妹子了不起,依我看,你就叫周旋吧!”小红也很喜欢这歌词。从那以后,“周旋”这个歌词就成了她的绰号。人们不再叫她周小红,开始叫她“小旋子”,后来,“周旋”这个绰号便成了她的名字。她转入电影界后,在拍摄《风云儿女》时,有人建议她用“璇”代替“旋”,“璇”与“旋”同音,既保留了原来的发音,又含有纯洁如玉的寓意。她认为这一建议很好,于是正式改名周璇。周璇16岁那年,被电影艺术家袁牧之选为《马路天使》女主角。她在这部电影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上海旧社会底层贫苦歌女的艺术形象,受到人们赞赏。尤其是她的歌唱得“又甜、又松、又柔”,“如金笛鸣,沁入人心”,更受人喜爱,于是人们给了她“金嗓子”的美称。这个赞美她甜美歌声的绰号,伴随着她的艺术生涯传遍海内外,也使她成了当时最具影响的歌唱家和电影明星。但正当周璇艺术青春绽放光华时,却连遭厄运。先是夫妻不和,她1937年结婚,婚后发现丈夫对她并无感情,而且不断在经济上对她欺诈,后费尽周折才于1940年离婚。抗战胜利后,她又被人怂恿去香港拍摄《清宫秘史》,受到恶势力的包围,精神和生活上都受到摧残和欺骗,曾一度精神失常。1950年,她在朋友的关心下,回到上海,曾参加电影《和平鸽》的拍摄,正当其艺术才华得到重新绽放时,却不幸于1957年患脑炎病逝,时年还不到四十岁。(选自《中国名人绰号的故事》/张壮年 张颖震 编著/)

中国历代名人绰号

先秦时期黄帝——华夏始祖大禹——开启新天的治水英雄周武王——建立八百天下周公旦——礼仪之邦的建制人管仲——中国最早的经济改革家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万世......

中国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中国的名人故事你了解的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名人故事一【素材展示1】(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忠......

中国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一 【素材展示1】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李白,一代诗仙,这位......

下载中国名人绰号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名人绰号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