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扶持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资金管理支持企业发展”。
加强企业扶持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丽水工业经济发展
国企处课题组
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确立“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并首次把“工业强市”融入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市合力兴工氛围不断加强,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各类企业扶持政策,积极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为我市工业提前完成“十五”发展目标,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奠定扎实基础。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4年底,我市各级政府安排各类工业企业扶持资金(含外贸,下同)约32128万元,向省级、中央争取扶持资金约12487万元,共计44615万元。为加强企业扶持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丽水工业经济发展,今年我们就我市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市工业企业扶持资金基本情况
(一)资金设置情况。
我市现有的企业扶持资金主要包括中央、省级、市县(区)三部分。
1、中央扶持资金主要有5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央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更新项目贷款贴息、出口机电产品研究开发资金、国家技术产业项目技术研究与开发奖金、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
2、省级扶持资金主要有16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财政专项资金、技术创新项目和纳米材料专项资金、节能专项资金、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清洁生产项目财政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财政补助(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科技局)、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信息产业电子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省重点技改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专利专项资金、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项资金、参与西部大开发财政贴息资金、欠发达县(市)出口商品贴息、机电产品出口业绩突出企业奖励(前五名)、外经贸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专项补助资金。
3、市、县(区)的扶持资金有10类33项,主要是:技术改造资助、技术创新奖励(3项)、管理创新奖励(5项)、企业发展奖励、企业上市奖励(2项)、外贸出口奖励(17项)、专利资助、企业信息化资助、工业园区建设奖励、园区新办企业奖励。
(二)资金使用取得的成效。
由于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逐年加大对工业企业支持的力度,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和鼓励,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1、财政专项扶持奖励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我市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我们对市直47户重点扶持企业(不含纳爱斯和新办企业)近三年来有关数据进行了调查,调查资料显示:①企业规模稳步壮大,截止2004年底47户企业资产总额为20.95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7.25亿元、职工人数为9378人,比2002年分别增长64%、56%、30%,年平均增幅达28%、25%、14%。2004年底,比2002年底7218人增加2160人。②企业收入大幅增长,2004年度47户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82亿元,比2002年度8.5亿增加5.32亿元, 增幅达62.5%,年平均增幅达27.5%。③企业效益大幅提高,2004年度47户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4亿元,比2002年度0.61亿增加0.63亿元, 增幅达105%,年平均增幅达43%。④固定资产不断增加,截止2004年底固定资产合计8.44亿元,2002—2004年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达5.63亿元。⑤社会效益明显提高。2004年度上缴税金总额5631万元,比2002年度3628万元增加2003万元, 增幅达81%。
2、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快了我市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成为企业技改的助推器。由于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有力地调动了企业技改的积极性,“十五”期间全市企业技改无论是总量、规模或者是项目的档次以及取得的成效方面都大大超过“九五”期间。2001-2004年全市专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资金、贴息等共计达9134万元(不含纳爱斯专项扶持8291万元),占同期财政扶持工业扶持资金总额的28.4%(含纳爱斯为54%),同时充分利用省委17号文件有关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政策,努力发挥政策效应,四年来全市向省级争取技术改造贴息共计3766万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由于连续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改扶持力度,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如纳爱斯集团2002-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25亿元,完成了纳爱斯工业园区的整体建设,遂昌县元立集团完成了年产20万吨各类金属制品生产线,遂昌县凯恩投入2亿多元完成占地300亩的凯恩特种纸高科技工业园前三期工程的建设。
3、财政专项资金有效发挥了“抛砖引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市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取得明显的成效。如纳爱斯集团2002年度企业利润额为1.29亿元,2004年度为2.37亿元,年平均增长35.5%;上缴税金合计2002年度1.37亿元,2004度年为1.81亿元,年平均增长15%;2004年底该企业资产总额达22.69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达11.92亿元。
总之财政对工业的支持,既促进了工业发展,又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基本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二、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政策点多面广,存在撒“胡椒面”现象,影响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各级政府通过各部门(财政、科技、外贸、发改委、经贸委等)管理兑现的扶持资金项目高达50多项(其中市级33项),内容涉及促进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由于项目多,申报程序繁多,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就企业来说,扶持支持力度却不大,给企业有每年政府“排排座,分果果”的感觉,难以达到促进企业积极发展的目的。如2004年我市共向省级、中央争取扶持资金项目20多项,受扶持企业户数近300户,获得扶持资金总额仅3000多万元,平均一户企业享受仅10万元;市直2004年安排扶持资金52家992万元(不含纳爱斯),平均每户企业19万元;二是各级政府重复设置相同扶持项目,而且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一个项目,多头拿钱”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扶持资金公平性和使用效果。如对高新技术开发项目中央、省发改委和省科技局每年都安排财政补助;对企业技术中心、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8000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各级也安排有不同的补助。曾有位部门同志笑言,天晓得一个企业享受的扶持资金到底有多少。显然扶持资金的这种多头管理,既不利于扶持资金的管理和问效,也难以发挥扶持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二)部分扶持政策不符国际贸易规则,政府日益面临“反补贴”调查风险。我国加入WTO已近5年,中国成为反倾销调查的全球“重灾区”。但随着2004年加拿大等国针对中国烧烤架和复合木地板等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作为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的反补贴也开始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反补贴是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而采取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反补贴调查应诉以政府为主体,它不仅针对政府的出口补贴,还针对政府的生产补贴。2004年,我省企业开始遭遇第一次反补贴诉讼,某生产钢制紧固件的出口企业由于遭到反补贴调查,被迫退出国外大部分市场,损失惨重。这是由于目前在我们企业的扶持政策中,不但包含WTO规定应禁止的出口补贴(红灯),如直接与企业出口数量挂钩的补贴和奖励,还包含一些WTO规定进口国可以起诉的生产补贴(黄灯),如专向性补助和税收优惠。这些政策短时期能对地方企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长期却会对企业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带来严重隐患。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陆续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可能遭遇的国外反补贴调查将会越来越多,企业扶持政策迫切需要按照国际贸易规则进行调整。
(三)财政扶持资金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不同程度存在企业奖励大于企业贡献的“倒挂”现象。一些企业发展缓慢,经营业绩多年没有增长,税收贡献低下,甚至经常处于亏损状态,却可以连年获得扶持资金资助。调研中我们发现有市直某企业2002-2004年获得扶持资金总额达86万元,其经济指标2002年销售额为511万元、2004年度却已降为385万元,三年来的纳税总额仅为4万元,而且连年亏损,亏损额累计达88万元,甚至还有企业在获得扶持资金不久即告破产的个案存在。这样的企业却可以获得政府奖励,明显与政府安排企业扶持资金发展地方经济、涵养财源的初衷相违背。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国务院规定不允许地方财政扶持奖励与企业税收贡献挂钩,所以目前企业扶持政策大多对被扶持企业财政贡献指标不设限定条件;二是与我们的扶持政策制订尚不完善有关,如不论企业处于什么发展时期,不论企业是先进产业或落后产业,不分是否高能耗或资源利用型企业,不分是否环保企业,只要做了“规定动作”,就能得到奖励,难以体现政府的产业、税收倾向。如果长此以往,扶持资金调整产业结构、涵养财源的功能将受到逐渐削弱。
(四)对企业扶持资金使用效果长期缺乏跟踪,存在“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现象。一直以来,各级政府资金管理部门过于关注企业扶持资金支出分配,却忽视资金的管理和绩效跟踪,虽然近几年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各级政府对财政支出管理逐渐加强,但对企业扶持资金的管理和问效,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追踪问效的考核机制。从全市“十五”期间财政安排企业扶持资金管理问效情况随机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得到财政支持的中小企业财政资金效益不尽如人意,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多年徘徊,典型的有缙云县去年安排的腾马竹业、新丰木业两家企业的技改项目,安排了技改专项扶持资金达45.3万元,但由于产品、市场及企业内部管理等原因,两家企业分别只生产了几个月就停产至今,财政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据了解,到目前全市尚没有一个县市出台专门的企业扶持资金跟踪问效办法,有近50%的县市没有建立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加快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企业扶持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财政支出浪费,已是刻不容缓。
(五)企业在资金使用上仍存在不规范现象。一是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据对市直48户重点扶持企业的调查,发现有4户未设单独财务制度和专职财务人员、9户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占调查户数27%,其中包括个别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左右的企业。这些企业财务管理的不规范,直接影响到财政扶持资金规范使用;二是部分企业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财政扶持资金。一些企业通过的各类认证、获得的名牌产品等称号在财政奖励到位以后,并没有将资金应用于生产管理,而用于工资支出;有的企业取得技术创新、技术中心奖励资金不专项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而用于管理支出。
三、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我市欠发达地区实际,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完善企业扶持资金政策。
我市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方财力有限,财政收支矛盾还十分突出,企业扶持资金的安排还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所以必须将扶持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一要政策导向清晰化。据统计,我市98%企业属小企业,小企业成长关键在于市场竞争力,竞争力必须依托自主创新。作为欠发达地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要做到增量和提质并举,既做大经济总量,又提升产业层次。所以政策导向上要清晰化,要围绕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做“文章”,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带动地方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二要奖励设置重点化。根据各类扶持项目扶持资金使用效果,围绕扶持政策主要导向,对繁杂的奖励项目设置进行认真清理、甄别,减少一些扶持没有效果或效果不明显的项目,突出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类项目的重点支持,并提高奖励额度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方式。三要设立扶持资金申报“绩效门槛”。根据申报企业以前年度获得扶持资金绩效情况,对上年度达不到资金扶持效果的企业,暂停资金申报一年;对连续两次绩效跟踪达不到资金扶持效果的企业,暂停资金申报五年。通过“绩效门槛”,筛选掉绩效差劣的企业,增加绩优企业的扶持面,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财政扶持资金效果。
(二)积极探索建立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扶持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扶持的主要依据,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长期以来,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再加上支出绩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既有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还有更多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效益,而且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长短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财政部门一直无法采取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来对财政支出进行衡量。突破这一“盲点”,恰恰是减少资源损失浪费、提高效率的关键点。一要建立重点企业资料数据库,通过月报、年报等形式,充分掌握被扶持企业各类基础数据资源,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化管理,为最终建立绩效评价项目库、标准库打下基础;二要明确绩效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规范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的程序和行为,保证绩效评价工作规范、协调、有序进行;三要完善(企业扶持)财政资金绩效跟踪办法,除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考核外,增加社会效益(就业人数、公益支出等)、生态环境效益(污染物排放等)和循环经济(节电、节水、节能)等指标,努力提高考核指标科学性、合理性;四要根据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特点,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在企业技术改造资助项目中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循序渐进,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三)加强企业扶持资金申报、支出、使用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对象、内容和扶持办法,规范资金支出程序,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财务处理方法,强调违规处罚办法,努力使扶持资金支出达到公开、公平、高效;二是加强扶持资金申报管理。首先要加强对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严格审核企业上报材料,确保材料完整无误,做到复印件与原件核对一致、财务数据与财务报表核对一致、财务数据与企业账簿核对一致,缴纳税收数必须取得税务部门的证明;其次在企业申报扶持资金项目时,要求必须填报该项目是否申报过其他项目扶持或在其他扶持资金项目已享受扶持数额,防止同一项目多头享受;最后要求企业出具声明书,承诺对不按规定要求如实提供申报材料的,将自动放弃该项目的申报,如扶持资金已拨付应及时上缴财政部门,并自愿接受有关部门的处理等,增加对企业的自身责任追究;三是加强企业扶持资金支出管理。按照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好对各部门提出的资金使用方案审核,严格按照支出程序履行扶持资金支出审批程序;四是加强对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通过座谈、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正确认识,同时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对有关企业进行资金使用情况抽查,监督企业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扶持资金,如有发现不按规定使用、挪作他用扶持资金的,要及时限期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按照处罚办法严格处理。
(四)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努力防范政府反补贴应诉风险
一要认真研究WTO 关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相关规定,及时疏理现行扶持政策中明显与该协定相违背的扶持内容,深入理解WTO协定中“红黄绿灯补贴政策”的内涵和外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起符合WTO规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体系;二要建立反补贴预警机制,相关部门要在出口企业中建立政企信息互馈通道,及时掌握企业出口产品销售额、售价、国外占有率等相关信息,定期分析预测,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及时反馈企业有关国内其它企业受到反补贴调查的信息,对企业提前预警,这样,当我们遇到反补贴调查时,才能心中有数,从容应对;三要加强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出口企业WTO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对反补贴调查的认识,使企业充分了解享受扶持政策可能存在的风险,促进企业主动应对,使其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组 长:刘小平
成 员:余小平 卢剑峰 吴晓英
执 笔:汤延武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决定开拓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现代化而采取的一项战略措施,是改善......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消防部队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给新时期部队的财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财务管理在......
规范涉农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把涉农领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并适度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采取适当措施优化投入结构,进一步提升......
加强项目资金监管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为加强对项目资金的跟踪监管问效,确保项目资金发挥应有效益,由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薛昌斗同志牵头,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审计局......
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摘要: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现象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