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术语与行话(上)_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6:06: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药炮制学术语与行话(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

炮制学术语与行话

三类分类法:一种简略的炮制方法的分类方法。把中药炮制的内容归纳为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三大类分类方法。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首先提出:“凡药制造.....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洗、或泡、或渍之弗等;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余外炙虽多端,总不理此二者”。近代依据中药炮制工艺分为净制、切制、炮炙三大类。其中净制包括挑拣、筛选、淘洗、除去非药用部位等;切制包括浸泡、润、漂、切片、粉碎等;炮炙包括炒、炙、煅、蒸、煮、制霜、发芽、发酵等。

上水:炮制术语。指某些药物由于蒸制时间过长,部分成分发生水解,质变柔软,不易干燥似含大量水分。

五味:药性术语,酸、苦、甘、辛、咸五味。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不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近人对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味辛的中药多含挥发油成分;味甘的中药多含糖类;味酸的中药多含有机酸;味苦的中药多含生物碱、苷类、苦味质等;味咸的中药多含无机盐;味涩的中药多含鞣质等。中药炮制常用中药味的不同来调整药物性能,如山楂味酸,对口腔、胃刺激性较大,常用炒焦破坏部分酸性,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又如黄连,性本苦寒,经辛温的姜汁炮制后,就降低了其苦寒之性,并增强止呕作用,以治胃热呕吐为主。

五类分类法:炮制方法分类法之一。把中药炮制的内容归纳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它制法五大类。这类分类方法是在三类分类法基础上加以完善的,基本上概括了所有的炮制方法,概念较清楚,层次叫分明。

七分润工,三分刀工:炮制行话。指药材切制时要先润药,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切片的片型和质量,所以润药的好坏在切片质量中占十分之七,而刀法刀技只占十分之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法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趋势;药物经炮制后,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部位和趋势;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矫臭矫味,便于服用;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

三品:此词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明药物有毒无毒之区别。《神农本草经》以此做药物的分类法。将无毒性可以多服久服不会损害人体的列为上品;无毒或毒性不大而可治病补虚的,列为中品;有毒或毒性较峻烈而不能长期服用,但能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的列为下品。在当时指导用药有一定意义,但划分不够严格,如上品药物中也有一些剧毒药物。

中药炮炙:古代制药的统称。系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现今广义而言,与“中药炮制”同义;狭义而言,是指除净制切制之外,经加热处理药物的炮炙操作。

中药炮制学:a、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炮制工艺、规格标准、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B、研究中药炮制理论与方法的著作。

中药炮制化学:研究中药材加工炮制过程中产生化学成分的质与量变化的科学,是中药炮制学的分支学科。药材经过加工炮制,会产生质和量的变化,这种现象虽早已存在,但限于时代限制,未能阐明,近代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才有所发现和积累,逐渐形成新的分支科学。

中药炮制工艺学:遵循中医药理论,利用现代生产工具,对中药材进行最优化的加工炮制,使之成为优质饮片的科学。是历代中医药人员在劳动中积累起来的并经过总结的炮制操作技术经验。

中药炮制药理学:研究药材加工炮制过程中毒性与药效的变化,以保证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的科学,是中药炮制学的分支科学。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物质发生变化,必影响临床用药的毒性与疗效,古代多直接从患者身上进行观察近代由于生物科学的发展,有可能将其应用到中药炮制的研究上来,使之更易于观察期效果,逐渐形成新的分支科学。

内无干心:炮制术语。指药材浸泡至内外湿润一致。如泡草乌、半夏等应泡至内无干心。

内无白心:炮制术语。指浸泡至内无干心的药材再水煮,煮时药材可由外向内变成半透明状,未煮透时有白心,煮透时则全变成半透明状,没有白心。如泡制半夏、天南星等。

风化:指含水化合物在干燥的空气中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使其原有结晶形转变或破坏的一种现象。如朴硝、明矾、硼砂等,长时间的存放在干燥空气中,或者风吹日晒后,逐渐风化而成粉末状。含结晶水的矿物药风化失去结晶水后,其药性往往发生变化,如芒硝风化后即现今的玄明粉,药性稍缓和,以通便、治咽疾为主,应用时需加注意。

气味散失:药物质量检测术语。指药物的固有气味因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或因贮存日久而散失或淡薄。虽称“气味散失”,但是散失的主要是气,气是用鼻子可以闻到的。例如芳香性的药物薄荷、麝香、细辛、白芷、菊花、荆芥、羌活、金银花、紫苏及藿香等等。由于挥发油类成分,贮藏保管不当,容易挥发散失,使气味淡薄或完全散失。气味散失必然影响药物的质量和疗效。药物气味散失严重者,失去药用价值,则不能应用。

欠水:炮制术语。A、指某些质地较疏松、吸水性强的药材在水处理软化时,要控制药材与水接触的时间,避免吸收过多的水分。B、有时亦指药材软化过程中吸水不够,有硬心的现象。

土制补中:炮制术语。用灶心土、东壁土、黄土等制备药物,能够补益中焦脾胃,降低药物对脾胃的刺激性。灶心土性味辛温,能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等。与药物共制后可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增强药物的疗效。如白术经土炒后健脾止泻作用尤为显著。故《本草求真》记载:“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

下色:炮制术语。药材在水中软化时,其所含成分渐响水中扩散,致使水液呈现一定颜色的现象。

勿令犯火:炮制术语。指不能用火等加热方法炮制。本条多指对具有芳香性药物炮制的宜忌。因它在加热时,芳香气味易挥发走失,影响疗效。

火毒:炮制术语。指药物经高温煅烧或煎熬生成的毒性作用。其症状是对局部产生刺激,轻者出现红斑,瘙痒,重者发疱,溃疡。一般在水中浸泡或置阴凉处可除去。有些矿物药要高温煅烧,如硫磺、白矾、寒水石等,常要求煅后去火毒。如《景岳全书》中硫磺:“火中熔化,即投入水中去中去毒,细研”,硫磺中含有砷化物,通常在水中浸泡以除去水溶性毒副作用。制备铅丹、黄丹黑膏药要高温煎熬,熬制膏药时,在高温条件下,油脂氧化及分解成具有刺激性的低分子分解物,如醛、酮、脂肪酸等。铅丹是由铅、硫磺、硝石共炒,用水漂去硝盐、砷盐,又在地上放置去火毒后使用。

以药制药:以一药或数药和某药同制,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制药方法。其法有多种:有用热药来制冷药的;有用良药来制毒药的;有用润药来制燥药者;有用缓药来制烈药者;有用霸药来制良药者;有用泻药来制补药者;有用补泻良霸而各制者。

去毛:“毛”是指附生在植物的茎、叶、种子表面的表皮或腺毛,及动物角上的茸毛等。传统认为,毛能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其他有害作用,故须除去。并除去药材中的无效部分。去毛的操作方法有:刷去毛,如枇杷叶、知母等;刮去毛,如鹿茸、金樱子等;烫去毛,如马钱子、狗脊、鹿茸等;撞去毛,如香附等。

火力:术语。指药物炮制过程中所用热源释放出的热量大小、火的强弱或温度的高低。常分为文火、中火和武火三种情况。不同的炮制方法需采用不同的火力。一般来说,炒黄多用文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及砂烫多用武火,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活武火,炙法多用文火加热。火力是影响炮制质量的重要因素,可随需要随时调节。

去火毒:出去药物的刺激性。“火毒”是指药物炮制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物质,常会使皮肤出现红斑,瘙痒,发泡,溃疡等现象。去除方法有:将炮制品浸于冷水中,至少24小时,多则数日,每日换水;或用冷水反复洗涤,反复捏压;或放于水泥地面上数日或更长时间,任其自然挥散。如《圣济总录》黄连:“去须一两,用吴茱萸半两同炒,以茱萸黑色为度,放地上出火毒,不用茱萸。”

去心免烦:炮制理论术语。去心一般指除去根类、皮类药材的木质部或种子类药材的胚芽,目的是免除心烦。早在汉代就有花椒、巴豆、麦冬、天冬去心的记载。刘宋有百部去心。梁代有丹皮去心。唐代有五加皮去心、莲子去心。宋代有地骨皮、巴戟天、百合、白鲜皮、大戟、连翘、甘遂去心。清代有白果去心。现代去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除去非药用部位,如牡丹皮、地骨皮、白鲜皮、五加皮、巴戟天的木质心不入药用,应除去,以保药品质量。二是分离不同药用部位,如莲子心和肉作用不同,莲子心能清心热,而莲子肉能补脾涩精,故须分别入药。但也有些情况也值得注意,如明代《寿世保元》曾有“莲子心不去心,恐成卒霍乱”的记载。亦有由于加工不妥,带心服用导致腹泻复发的临床报道。临床上还观察到连翘不去心,往往造成小儿遗尿的后遗症。去节:洁净药材方法之一。主要是指去除麻黄和木贼等茎上的节。对去节的作用,《雷公炮炙论》中指出:“凡使去节并沫,若不尽服之令人闷”。据试验报道,节和节间的化学成分有差别,节所含的麻黄碱的量仅为节间的三分之一,而节所含伪麻黄碱的量比节间高。认为麻黄应该去节。但亦有研究表明,麻黄系生物碱的总量节为节间的1/4-3/5。麻黄系生物碱中,左旋麻黄碱与右旋麻黄碱没有质的不同,因此不会因节和节间麻黄碱系生物碱的含量比例改变,是药理作用发生质的改变,使药理作用发生质的改变。

去心:“心”一般指根类药材的木质部或种子的胚芽而言。有些药物的木质心系属于非药用部位,故须除去。如巴戟天、远志、丹皮、地骨皮等。再如莲子心和莲子肉作用不同,故须分别药用。

去头足翅:洁净药材方法之一。系指动物类或昆虫类药材,有的需去头、足、翅,其目的是为了除去有毒的部位或非药用部位。如斑蝥、虻虫、青娘子、红娘子等。

去皮尖:洁净药材方法。“皮尖”是指种子类药材如杏仁、桃仁、郁李仁等的种皮和胚芽。去皮尖是一项传统操作,目前去种皮操作仍然保留,如杏仁、桃仁等,而去胚芽的“尖”已很少应用。去皮尖的传统方法是采用“燀法”,即将种子倒进煮沸的水中片刻后捞起,投入冷水中浸泡片刻后搓去种皮,用剪刀剪去种仁的尖端部分,晒干。

去头尾:洁净药材方法.系指某些动物类药材,有的需去头尾,其目的是为了除去有毒部位或非药用部位。如蕲蛇、乌梢蛇等均去头尾。

去皮壳:洁净药材方法。有些药物的栓皮、表皮、果皮或种皮属于非药用部位,或有效含量甚微,或果皮与种子两者作用不同,均需除去或分离,以便纯净药物或分别药用。去壳的范围大致分为四类:a 皮类药材去栓皮,如厚朴、杜仲、肉桂、黄柏等。B 根与根茎类去表皮,如桔梗、沙参、白芍、知母等。C 果实类药材去果皮,如使君子、草果、益智仁等。D种子类药材去种皮,如白果、杏仁、桃仁等。

去皮免损气:除去皮类药材的栓皮,根和根茎类的根皮,果实种子类药物的果壳和果皮,以免损耗元气。去皮是药材加工中一项传统操作。

去芦:“芦”又称“芦头”。一般指根头、根茎、残茎、叶基等部位。历代医学家认为“芦”为非药用部位,有的且能致吐,传统认为需要去芦头的药材有人参、党参、玄参、桔梗、柴胡、防风、续断、草乌、茜草等。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去芦的必要性和芦头的催吐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同看法。例如,有人对人参和参芦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明人参芦与人参成分相同,而且总皂苷量尚高于人参2-3倍,同时未发现人参芦有致吐作用,故认为没有必要去除。

去芦免吐:一般去除药材的根头、根茎、残茎、叶基等部位,目的是免除呕吐。南北朝有人参、玄参去芦。唐代有桔梗、藁本、当归去芦。宋代有防风、沙参、、藜芦、牛膝、漏芦、续断去芦。元代有地榆去芦。明代有草乌去芦。习惯上需要去芦的药物有党参茜草等。朱砂点:药材鉴别术语。药材横切面上的棕红色麻点(油室及其分泌物)色如朱砂。如苍术、白术、云木香等。

伏:炼丹术语。埋藏经久的意思。在炮制中有两种含义:a净制、提净之意。经高温处理,或其他药物作用下,使原来药物如成为纯净药物。如伏砒霜法。B在高温下,部分物质被分解、升华或蒸发散失,而留下另一部分不散失的物质;或将原来能升华的物质变成不能升华的物质,均称“伏”。亦称“死”“制”,即制伏之使其不散失之义。

去茎:洁净药材方法。是指用根部的药物须除去非药用部位的残茎,是药物纯净。如龙胆、丹参、防风、威灵仙等。

去刺:洁净药材方法。去刺方法有两种:a炒去刺,先将铁锅加热,投入药材翻炒至刺微黑时取出,放凉即得。如炒蒺藜、炒路路通等b碾串去刺|:见碾串。

去咸:除去咸味操作。某些含有盐分的药材,为适应临床的需要,须漂除去盐分,以达到药用要求。如盐附子、盐全蝎、海藻、昆布等。

去果皮:出去药材果皮的操作。某些果实类药材的果皮,属于非药用部位须除,以保证药物的纯净。如益智仁、草果、使君子等。去侧根:洁净药材方法。是指某些根类药材的母根与侧根功效不同,或侧根为非药用部位,当临床需用母根入药时,为保证药材疗效,须除去侧根。如乌头侧根为附子,除去侧根另入药。石斛、芦根测根为非药用部位,应去侧根。

去核:洁净药材方法。有些果实类药材,常需用果肉而不用和(或种子)。其中的核(或种子)属于非药用部位,有的是核与果肉药效不同,故须除去或分别入药。如诃子、山楂、乌梅、山茱萸等。

去核免滑:炮制术语。除去果实类药物的核或种子,以免滑精。去核是药材加工中一项传统操作。

去枝梗:洁净药材方法之一。是指除去某些果实、花叶类药物非药用部位的枝梗或某些药物的老茎枝等,以使其纯净,保证药剂量准确。如五味子、连翘、钩藤、桑寄生、侧柏叶、桑螵蛸等。

去根:洁净药材方法。是指用地上茎叶或根茎部分的药物须除去非药用部位的主根、支根、须根,是药物纯净。如石斛、荆芥、黄连、芦根等。

去粗皮:洁净药材方法。指刮去皮类药材的木栓层。如厚朴、杜仲、肉桂、黄柏等。栓皮及苔藓及其他不洁之物无药价值,如不除去,调配时仍做药物称取就会影响药用剂量的准确性。

去蒂:洁净药材方法之一。一般指药材、花类药材及果实种子类药材的果柄、叶梗、花梗等。

去穰:洁净药材方法之一。“穰”即“瓤”,系指某些果实类药材的果皮内包着种子的肉和瓣膜,如枳壳(柑果)、栝楼(瓠果)、木瓜(梨果)等。对这类药材须去瓤后用于临床。关于去穰的作用,传统认为瓤能导致腹涨满。据研究,枳壳瓤中不含挥发油等成分,将其作为非药用部位除去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去瓤免涨:炮制术语。一般认为瓤为非药用部位,应除去。如枳壳、枳实、青皮、陈皮中的瓤,不含挥发油成分,无治疗作用,故应除去。

四气:学性术语。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生升熟降:药性术语。生品作用趋势多向上,具发散、透疹、诵吐、解表等作用;熟品作用多向下,及降逆止呕、潜阳、收敛、渗利等作用。如莱菔子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则降气化痰,长于消食除胀。但这些说法并不具有普遍性规律,只适用于某些药物。

生用:只药材经过净制,切制后,呈一定形状的饮片,而不经过其他炮炙,直接应用于处方调剂或制剂。

生品:系指那些虽经净制、切制,但未经炮炙的片、段、丝、块、粒等。生泻熟补:药性术语。生药多泄降,熟药多补益。如何首乌生品苦泄性平而流利,具有解毒、消肿、润肠通便的功能;经黑豆制后,味转甘而性转温则固补,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此与“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有相似的意义。去萼:洁净药材方法之一。一般指除去叶类除去花类药材残留的萼片。

去腥臭:洁净药材方法之一。指除去药材腥臭难闻气味的操作。如某些动物类药材,具有难闻的气味,为矫其气味,先经清水处理后,在用黄酒进行蒸制。如紫河车、蕲蛇等。

去鳞片:洁净药材方法之一。系指动物类药材,有的需要除去头足及鳞片,其目的是为了除去有毒部位或非药用部位,如蛤蚧去头足及鳞片。

外干内软:炮制术语。某些药材经浸润或泡润后,再经晾晒至表面干爽,内部湿润(五至七层干),便于切制的状态。对于含糖类、淀粉类、黏液质较多的药材以及蒸煮后方切制的药物均要求保持外干内软,以避免粘刀、打滑等现象,提高切制质量。

皮松肉紧:炮制术语。某些药材或饮片的横断面皮部疏松,木部较结实,习称“皮松肉紧”,如黄芪。

发泡:炮制术语。某些药材在水处理软化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使药材吸水过多,出现鼓胀,蓬松的现象。常见于质地疏松、吸水性强的药材。药材发泡后不但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流失,药效降低,而且增加切制难度。因此在软化时应“少泡多润”,防止药材发泡。对已发泡的药材应及时晾晒,降低水分含量后再切制。

存性:炮制术语。药物用炒、煅、炮、烫等方法制备成炭药时,不能完全炭化,仍应保留有部分药物固有性味性能。又分为烧存性、炒存性、煅存性、焙存性等。

吐丝:炮制术语。药物经水煮后种皮开裂时,伸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或出现丝状物,称吐丝。如煮菟丝子。

伏火:炼丹术术语。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在相应的温度下达到一定的要求。药物不同,伏火要求不同,如伏龙肝。该词最早见于唐以前的炼丹术,随后中药炮制亦有引用。

伤火:炮制术语。指药材或饮片在炒、烫、加热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恰当火候,如炒制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或翻炒不均匀等,致使饮片表面焦黑,出现黑粒、黑块或完全碳化的现象。伤火的药材或饮片所含的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甚至影响疗效。

条活:即把活,详该条。

色如黑漆、味甘如饴:炮制术语。熟地黄等的传统炮制质量标准,用以形容熟地黄的蒸制程度。生地黄经长时间加热蒸制,部分多糖和低聚糖可水解转化为双糖和单糖,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分解成苷类和糖分子,其甘元既是生理活性成分又是药物颜色加深。同时地黄中氨基酸和糖结合成类黑素。熟地黄蒸制达到要求后,其颜色像漆一样黑亮油润,味道似饴糖一样甘甜。

米泔水制去燥性和中:炮制术语。药物经米泔水制后能降低药物辛燥之性,增强健脾和胃作用。如与姜黄、仙茅同制,能去其温燥之性而不损人;与苍术、白术同制能降低辛燥之性,且能增强补脾和胃作用。

如法炮制:师傅口传心授徒弟的行语。不准徒弟任意改动,面授照此行之有效的炮制方法进行炮制。

芦头:药材形态术语。一般指多年生宿根草本或灌木植物的根与茎之间稍膨大部分的根茎、叶基等部位。

把活:又称“条活”。是指手工切制时,那些长条形根或根茎类药材,可捆成把用手握着切制。如切党参、牛膝等。

坚实:药材性状描述术语。指某些药材或饮片质地坚硬、结实,如苍术、三七、三棱等。伤水:炮制术语。指药材在水处理时吸收过多水分的现象。伤水的原因主要是在水处理时用水量、浸泡时间、处理方法方面掌握不当,或在水处理前大小未分档,而造成大的未透而小的已吸水过多。伤水的药材不仅直接影响药材切制饮片的质量,甚或无法切制,还会造成药物内部化学成分的流失,而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尽量避免药材软化时伤水。杀酶保苷:炮制术语。即破酶保苷,详该条。

坚脆:药材性状描述术语。某些药材或饮片质地坚实,易于脆断。如片黄姜、紫石英等,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炮制术语。用吴茱萸汁制备药物可抑制其苦寒之性而能扶持胃气。吴茱萸辛热,以气胜,黄连苦寒,以味胜,前者主升,后者主降,用吴茱萸制黄连,一热一冷,一升一降,阴热相济,气味相扶,无偏胜之害,有相助之利,故萸黄连长于泻肝以和胃气。

泛油:指含挥发油、油脂及糖类的药物受湿热气候的影响,变软、发粘、颜色加深并产生败油气味的现象。泛油俗称“走油”。容易发生泛油现象的中药很多,例如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苏子、莱菔子、酸枣仁、芥子、火麻仁、白果、使君子等种子类中药及麦门冬、天门冬、玉竹、黄精、牛膝、当归等根类药物。夏季如果仓库不通风,均容易产生泛油现象,影响药物质量和疗效。

忌铁器:炮制术语。在制备某些药物时禁忌用或慎用铁制的设备和器具。松泡:药材或饮片形态描述术语。指某些药材或饮片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如南沙参等。饮片:是经过净制、切制或炮制而成的不同形状的,供中医临床应用的所有配方原料。

角质:形态描述术语。指药材或饮片质地较硬,呈半透明状,似动物角类质地样形态。富含淀粉类成分的药材或饮片经蒸煮等加热后,其淀粉糊化,质地坚硬,成角质状,如天麻状。

矾汤制去辛烈而安胃:炮制术语。药物经矾汤制后能去除辛烈之性,降低毒性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性。白矾性味酸、寒,具有祛痰杀虫,收敛燥湿,解毒、防腐功能。与药物同制,可以防止腐烂,降低毒性,增强疗效。如用稀矾水漂药,可防腐;与半夏、天南星、皂荚同制,能去除辛烈之性,降低毒性,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并能增强燥湿化痰的作用;与瓜蒌、橘皮等同制能增强化痰作用,能治顽痰久咳;与郁金同制能增强化痰开郁作用,可治忧郁日久,痰涎阻塞包络、心窍所致癫狂证。

中药炮制学术语与行话(二)

中药炮制学术语与行话(二)制用:饮片经炮制后直接用于处方调剂或制剂。与熟用类同。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布药用部位。“形”指形状、部位。中药因形态各异,体积较......

中药炮制学A

名词解释 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增强药效,相当于中药配伍中的“相须”、“相使”。 炒炭存性:是指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学考试题

第一部分总题数:20 1 【单选题】(2分) 白术、山药经土炒后有助于引药:A.入肝经B.入脾经C.入肾经D.入肺经E.入心 正确答案是:B 2 【单选题】(2分) 用酒炙大黄是“以热制寒”,这样......

中药炮制学复习

中药炮制学名词解释: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

下载中药炮制学术语与行话(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药炮制学术语与行话(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