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作者”。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听关鸿羽教授讲座有感 关鸿羽:著名教育专家,现任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教研室主任,兼任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主持“关老师谈家教”“关教授教育漫谈”等教育专题节目,深受全国各地观众欢迎。
○孩子提十条要求,最多只能满足七条。
○光有爱心不行,爱心还要加上狠劲,才能持之以恒。
○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力量,能管孩子一辈子。
○一个没有受过批评、挫折和委屈的孩子很难成人。
○塑造孩子易,改造孩子难。
○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不要向孩子人格开炮。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重点论述:关键期不能错过
关鸿羽非常推崇叶圣陶“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的观点。他认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力量”,能管孩子一辈子。这个习惯什么时候培养?关键期很重要。他说了三个小故事来阐述——
★奥地利的科学家拿小猫做实验,把所有的小猫眼睛缝上,四五天后再手术分开。他们发现,小猫眼睛瞎了。原来,小猫的视力发展期就是4—5天。
★印度狼孩卡马拉是狼带大的,所有的生活习惯都同狼一样。后来对他进行培训,2年学会站,6年才学会走路。17岁死的时候的智力与两三岁的孩子相同。
★有一个日本士兵,二战时,迷失在大森林里。他在森林里转了28年,最后完全变成了一个野人。人们发现他后,对他进行的教育就不如狼孩那么难,1年多后还结婚了。关鸿羽强调,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基本上都是在小学和小学以前。而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最主要的是小学和幼儿园,初中可以弥补一下,高中基本上起不了什么作用了。因此,关鸿羽提醒以下年龄段的孩子必须引起父母重视——
两岁半到3岁,是培养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3到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到8岁,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5岁左右,掌握数的概念关键期。小学一两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小学三四年级,是纪律分化的时候。初二和高二是逻辑发展的关键期。整个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初中,是意义记忆的关键期。
支你一招:如何把习惯培养坚持下去?
关鸿羽曾经考察过20多个国家,经过对比,他认为,中国孩子的习惯普遍存在着“六小”问题,即:小霸王——任性独霸,在家里大人得听孩子的。小懒虫——懒得不得了。美国孩子一天平均在家劳动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我们中国只有0.2小时。小馋猫——吃东西跟着电视上的广告走。小强牛——孩子为什么这么倔?原因就是太娇惯。小磨蹭——磨磨蹭蹭。小马虎——马马虎虎。
造成中国孩子“六小”问题较普遍的原因,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停留在“口头上说得多,只有认知而没有行为习惯”有关,这样的教育其弊端就是知行脱节。那么,如何做到知行一致?如何把习惯培养坚持下去呢?关鸿羽认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言传身教最具有教育作用。他给家长们支了四招:
一、持之以恒。
二、训练要严而又严。
三、重视第一次。
四、训练要检查,要有纪律的制约。有的家长要求特别多,提完了就不管了。而正确的方法是:要求不必太多,但要求之后就要落实、检查。
“另类”观点:好孩子不都是夸出来的关鸿羽不赞成一味夸奖孩子。他认为,教育孩子应多赏识、多表扬,但是过多的、过分的无缘无故的表扬,不仅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甚至还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骄傲自满——认为自己什么都好,没有任何的问题;不适应社会——孩子最终总是要走向社会,而真正工作时不可能总是表扬你;心理承受能力低——不能批评,一批评就生闷气,甚至离家出走、自杀。
关鸿羽的观点是,建立孩子的是非观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正确对待和反思自己的问题。孩子成长如果离开了批评、挫折,将很难成人。然而,批评要有,但要少用,慎用,用时还要讲究艺术。
究竟该怎样批评孩子才有效呢?——家长首先要明确批评孩子的目的,明白批评孩子不是为了自己撒气,不然的话,自己的气是撒了,但是孩子却没有教育好。其次态度上要严肃、真诚,不能粗暴。其三要一分为二,不能全盘否定。其四,选择好批评的场合、地点,掌握好批评的时间。尤其吃饭和睡觉的时候千万不要批评孩子。吃饭时批评孩子容易生病,睡觉时批评孩子休息不好,神经也容易衰弱。另外,批评的时机也很重要,人在心情平静的时候,更容易接受意见。如果同样的错误批评了孩子两三次都不改,可能批评十次也不会有用了。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换一种方式。最后要注意的是:不要逼孩子当时表态,要允许孩子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有的孩子你跟他谈了五次话,他都没有变化,可是,过了两三个月,他突然明白了。所以,要给孩子反思的时间。
第一是激趣式。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我们需要严格训练,但是能带点儿兴趣的最好。有些孩子睡觉把鞋一拖,第二天找了半天才找到。家长问我怎么办,我说孩子多大了?他说一年级。我说你跟他做游戏,你在你们家的床边画几个鞋印,睡觉前比赛看看谁把鞋最快的放到鞋印里,就是在游戏中训练。
再讲一个分解式。我们强调的是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我们现在家长对孩子要求很多,但是指导不够。比如家长跟孩子说,你要说文明话,怎么说文明话?什么场合下说?不讲。老师在学校拉屎呢,结果孩子跟老师说老师好,就是不知道什么场合上说。有的孩子说“谢谢”的声调都不对,这都需要具体指导。
第三是制约式。所谓制约式我们强调的是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里的制约就是家规。我们古代很多家规都非常好,现在我们东方传统美德是不是应该发挥起来?所以我建议今天来的家长,你在家里定一个家规,一个家训,并不难!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有家规、家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有制约作用。
第四是疏导式。我们强调的是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训练需要反复强化,但是要注意能疏导的尽量疏导。比如小孩爱唱歌,我通过唱歌来培养习惯。孩子爱下棋可以通过下棋来培养习惯,这是很自然的,孩子容易接受。有的小孩特别马虎,后来家长跟我说关老师怎么办呢?马马虎虎,丢三忘四,说了多少遍都不成!我问他,你的孩子最喜欢什么?他说最喜欢下棋。我说行,你找个人和他下棋,通过下棋来培养。他说我就会下,我说你就和孩子下棋,设一个埋伏,最后让孩子看看你设的埋伏是怎么回事。
第五是渐进式,就是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要严格要求,但是不要标准太高,太高了反而不成!所以我们教育强调一句话,叫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伸手能够到,这个标准太低。现在有的家长给孩子的标准特别高,孩子考90分都捱骂,孩子一努力考了95分,家长也不表扬,说你怎么考95分?为什么不考100分。孩子一努力真考100了,家长却说别看你考100分,不知道怎么考的呢!我在电视台讲这个问题,电视台的记者就跟我说她的爱人就是这样,孩子上高一考了98分,其实很不容易了,等着爸爸表扬他,他说98分?那两分呢?所以我提的标准就是六个字“低要求,小不走”。
第六,体验式,我们强调实践断链与强化体验相结合。
还有就是负强化法,就是批评和惩罚。一讲到批评,前一段有人提出口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觉得这个不正确,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是教育出来的,教育需要表扬、需要批评,甚至也需要惩罚,什么东西走极端就不好了。《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我讲了一句话,他们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如果你老夸,从来不批评,孩子容易形成三个问题,第一,容易骄傲自满。现在骄傲自满的孩子居多,能做自我批评的孩子很少。有些人毕业之后不受欢迎,为什么?不是知识少,太狂了,看不起领导看不起同志,过了一段时间就混不下去了。第二个问题就是不适应社会,将来孩子总要走上社会,谁来表扬他?你们在座的家长每天都听到表扬吗?老指着表扬才干活是什么人?第三是心理承受能力低。现在的孩子听不得批评意见,一批评就暴跳如雷,一批评就出走自杀。不信到大学看看,大学里跳楼自杀的孩子没有经常挨批评的孩子,他们考不及格都不自杀,这样起码还可以再教育。所以我的观点是“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一个孩子没有一点儿批评,没有一点儿挫折,甚至没受过委屈都很难成才。我们家长特别害怕孩子受委屈,其实这是孩子必须要经过的。话说回来,大家不要理解错了,说关老师主张我们批评孩子,天天批评孩子,那就错了,我的意思是表扬为主,多表扬多鼓励,批评为辅,少用,慎用,当然不能不用。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现在,我们教育的内涵越来越深厚,外延越来越广泛了,教育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多读书......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美国心......
谈谈学生的习惯培养合肥市六安路小学荣城花园分校王书云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到了一年级下学期,我就要求小组长每天早晨有条理地将作业收齐,第一节下课送给老师批阅,但总有一部......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东南亚的印度、泰国随处可见这样的情景: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却牢牢拴住了一头体重几千斤的庞然大象。驯象人在这些象还在幼年的时候,就用一条......
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