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生态旅游资源调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乡市私人调查”。
新乡市生态旅游资源调查
摘 要:生态旅游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旅游形式,对于在全国生态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小城市来说,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如何抓住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进行相应的开发,是值得思考的.本文就以新乡市为例,对其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其开发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新乡市开展生态旅游时要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设施配套建设,组合特色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宣传促销等措施.希望能为新乡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同时能够给该类市县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思路.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
保护
发展
一、旅游资源的概况(一)旅游产品资源
在2003年全省统一组织的旅游资源普查中,新乡市旅游资源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占全省近10%是一个旅游资源市。其中,以八里沟、万仙山、关山、回龙、白云寺等景区为代表的南太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雄、险、奇、秀;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潞王陵、比干庙、陈桥驿等为代表的人文历史资源,文化底蕴深厚;以名人(史来贺、刘志华、吴金印、张荣、耿瑞先、梁修昌、许福卿)名村(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新乡县小冀镇东街村、卫辉市唐庄、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凤凰区耿庄、新乡县七里营龙泉村、获嘉县照镜镇楼村)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极具典型性;以华北最大的国家级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河南省唯一的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乡黄河故道以及植物茂密的南太行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景色优美,自然和谐;以河南新飞电器集团、小冀京华园、刘庄、龙泉村、耿庄等5个全国工农业示范预园为代表的工农业旅游资源发展迅速。(二)旅游服务设施
1.旅游交通。新乡地处河南省北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豫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为国家级二级枢纽城,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交通发达便利,已形成了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纵横贯通、快捷方便的交通运输网。
2.旅游餐饮。民以食为先,餐饮业不仅能满足旅游者饮食的基本需求,而且能形成旅游区吸引游客的饮食文化,具有独特饮食文化的旅游区可以构成一种旅游资源。如罗锅酱肉、杜记牛肉、牛忠喜烧饼、赵记馄饨、新乡烧鸡、原阳烩面、长垣霜打馍、卫辉空心面等都是新乡有特色的风味美食。
3.旅游住宿。饭店业在新乡较为发达,共有星级饭店16家。其中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7家,二星级饭店6家,家庭旅馆床位5000余张。总的来说,新乡各景区(点)所在城镇的饭店也基本上能满足目前游客规模的需要。
4.旅游购物。旅游区的旅游纪念品、美术工艺品、土特产品、影视作品等均为旅游购物的内容,它既可增加旅游区的收入,又可通过旅游商品的独特性树立旅游区的品牌。
二、新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简介
在政府主导战略指导下,新乡的旅游资源正在全方位、多渠道的进行开发,初步开发形成了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目前,新乡已经开发建设的景区15个,其中4A景区2个,3A景区3个,2A景区6个。一部分旅游资源已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优势逐渐向产业优势转化,全市旅游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4年新乡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10.5%,旅游业成为新乡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满足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发挥新乡农业优势,调整农业结构,新乡大力开发建设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市共启动农业旅游建设项目近20个,初步形成了名人名村、林业风光、高效农业等名牌农业旅游景区。农业旅游点的开放,大大提高了新乡旅游的对外影响,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深化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目前,新乡已有4个景区(刘庄、景华国、回龙、耿庄)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河南省跑马岭景区位于卫辉市狮豹头乡境内。景区总面积132平方公里,是国家AAA级风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具有优越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是河南省地质遗迹重点保护区。门票38元。京华园为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新乡市西南15公里处,占地300余亩,90多个景观和旅游点。东临107国道,“京华园”旅游区是一部简明的,立体的,形象的,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文化史的精品长卷,构思奇特,设景自然。叠山理水,宛自天成。亭台楼榭,曲径通幽,长廊相接石栏相连,水露迷蒙,鱼帆点点,松竹苍翠,百花争艳,生机盎然。
三、生态旅游资源面临的威胁
1、态旅游区粗放经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生态性:一方面,部分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另一方面,经营者目光短浅,不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盲目扩大游客数量、建筑数量等;盲目发展机动车辆,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
2、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受传统经济学发展观影响,许多开发商将生态旅游当成一种时髦的旅游产品,不顾生态旅游的质量及其基本原则而盲目开发。在生态旅游实践中以接待定开发,没有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不注意资源保护,环境质量下降,原本是“生态旅游”的产品到最后也失去了“生态”的特征,造成了“生态旅游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如景区的城市化倾向,将使自然景区和区中居民的观赏价值大大降低,最终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另外,旅游开发商处于利益的驱动还可能调整传统生活方式,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景区的特色文化受到冲击。
3、政府宏观管理混乱或管理无力:一方面,由于生态旅游区涉及多个政府职能,而且划分不明确,导致生态旅游区多头管理。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除在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外,还在其中开采矿产资源,兴建水电设施等,即政府想最大潜力地挖掘生态旅游区的各种资源,然而,这样只会使生态旅游区遭到破坏,而旅游主管部门又无力制止或干涉。
4、国民生态意识淡薄,旅游行为非生态化:由于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或淡薄,可以说旅游到哪里,就污染到哪里。因为旅行社和各级政府把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自然旅游与生态旅游等同起来。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护规划和不征求当地社区意见的前提下,全民发展生态旅游。又是在生态旅游的招牌下,将无序旅游肆无忌惮地扩展到自然保护区的每一个角落。黄金旅游周期间许多生态景区游客爆满,其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甚至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部分游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果皮饮料瓶等、攀折花木、恐吓动物等,都是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的体现。
5、污染防治与控制等措施不到位:与传统旅游业不同,由于生态旅游一般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明显特征,而作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主要措施的污染防治与控制等基础设施建设亦与其他工业或城市污染的防治显著不同,但目前从许多生态旅游景区来看,其对废水、废气、废渣及动植物资源与地质地貌、自然遗迹等生态旅游环境资源均缺乏必要的基本保护设施。
6、生态旅游法规与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标准等不健全:在生态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其相关的国家旅游法规体系比较完备。由于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国家性的专门政策法规尚未出台,仅针对我国主要生态旅游目的地类型颁发了一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管理条例。但是面对全国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兴起与发展,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指导政策和意见等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等要求和需求。特别是有关生态旅游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旅游监督管理、生态旅游景区生态破坏与生态恢复等规定以及生态旅游景区环境质量标准等急需颁布出台。
四、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1、倡导和坚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基于各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规律是人类反思其历史经验,谋求在人类未来发展中实现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客观需求和规律。根据可持续发展规律,生态旅游开发商,经营管理者和消费者都要对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级的形式和产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和行动,应充分考虑它对资源和环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
2、认真做好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规划是应用生态旅游经济学,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活动与环境特性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合理布局,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大小,旅游地生物多样性程度和保护条件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地公平发展和各方面利益兼顾等原则展开,在不破坏生态旅游环境基本原则指导下,分析生态旅游地重要性,化出功能分区,确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实施步骤,制定旅游线路,选择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旅游和居民居住的规划方案。
3、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政府生态旅游宏观管理包括制定相应法规、政策、审批开发项目、监督、评估管理者和宣传教育工作。首先政府要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政策,这是发展的先导,是进行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在经济政策方面,支持那些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多样性,增强地方生态旅游特色,可以吸引更多生态旅游者的产业;在环境政策方面,加强对生态旅游产品的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有关法规征收一定环境税或颁发无污染奖金;在技术政策上,提倡保留一些民间技术和生产部门,尽量使古老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使生态旅游区更具有吸引力;在社会政策上,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生态旅游活动走上科学化,生态化的道路。
4、加强教育,提高履行职责与义务的自觉性:一方面,对游客和当地居民加强生态旅游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态观。注意增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保责任感。例如,可在景区入口处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告诫游客“除了照片之外,你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之外,你什么也别留下”,以此来增强游客的环保责任感。第三,适当添置一些有利于唤醒人们环保意识的设施。例如,国外就出现了造型滑稽的青蛙垃圾箱,垃圾投入青蛙口后,会自动发出“真好吃,再给些”的优美声音。这样以来好奇的游客,尤其是孩子会受到鼓励,很高兴将果皮等垃圾扔进垃圾箱内。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往往是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引导者和监督者。首先应对他们实施生态旅游教育。其次,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还要调整理顺管理体制,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的有效性。最后,生态旅游管理必须加强生态旅游法规条例的建立和执行。例如,规定生态旅游的消费模式、征收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费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森木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
5、完善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生态旅游的发展涉及到众多利益层面的关系,这些关系的确定和协调除了通过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和文化机制进行控制外,还必须依赖于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因此,在现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及各省(市、区)尽快制订出台《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法》、《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与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地方行政法规等。同时各省(市、区)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并具有本省(市、区)特色的生态旅游开发管理规章与政策。
五、新乡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资源需要经过开发、加工,能转化为产品。旅游资源要变成旅游产品,必须根据客源场需求进行筛选、加工、创新,才能组合成适销对路的产品。
(一)重点开发建设南太行山旅游区
现代旅游以休闲活动为核心,太行山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生态环境、纯朴的民风民俗和优美的风景,是一处休闲度假的绝佳胜地。目前,对省内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南太行山旅游区的山水自然风光要进一步优化、深化、创新和整合,其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是重中之重。利用太行山自然形成的开展攀岩、登山活动;利用其丰富水体,开展垂钓活动;用其山青水秀的环境,开展疗养活动;利用其丰富的植被,行果实采摘、品尝活动;利用其深山洞穴,开展探险活动,将太行山建设成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区,把它培育成新乡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产品,使其成为河南人游河南、新乡人游新乡的首个目的地。
(二)继续加大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
新乡发达的农业,悠久的开发历史,众多的名村,典型的北方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是城市居民解脱疲惫、轻松身体和心情,回眸传统社会农家生活的自然乐趣,体验劳动的快乐,展望高科技农业的目的地。在开发时,要根据目标市场———城市居民和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开发出集原始性、多样性、娱乐性、知识性,体验性于一体的特色项目。如距新乡10公里的龙泉,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文明村。村里开发了集名优新特水果、花卉种植以及集农事活动、农业教育、观光农业等内容为一体的高效农业园区。其主要特点是水果的采摘和观赏,但体验性和参与性不足,可以观赏的景物有限。可进一步拓展一些项目,如:利用园区的良好环境,挂一些人工制作的鸟笼(造型别致,要有特色);在果树间隙(或专门开辟),科学利用套作技术,种植一些花生和红薯等,让游人参加栽培、管理、收获,也可以承包的形式包租给客人;在小河内养殖一些鱼、虾、蟹,增加垂钓的内容;在餐馆内,为游客加工他们通过劳动收获的产品,并增加一些农家菜肴,如:糊涂条、煎饼等等,同时也可让游客动手参与;开辟农业生活展示区,如:利用新乡县是全国商品棉基地的优势,把传统手工织棉布技术的全过程展现出来:纺花———浆线———染色———织布,再把棉布加工成床单、沙发布、沙发靠垫、棉布睡衣、衬衣、鞋垫,而这些又是深受城市居民喜欢的特色产品。
(三)深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新乡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总体上看,新乡的文物古迹较多,但不少古迹呈散点分布,资源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对其开发也常局限于静态的展示,游客缺少参与和体验,对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受不深刻,因而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不能充分表现出来,文化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新乡应通过适当的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对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要以历史资源为纽带、以文化主题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构建若干条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加强包装和推介,打造新乡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和文化古都安阳、开封、郑州、洛阳等市进行交流合作;将新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城市中心的现代都市风采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四)保护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由于生态环境具有的保护性、自然性、参与性等特点,新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适度,要保护性地开发。
1.森林旅游。在“回归自然”这种旅游心态下,森林旅游的发展前途极为可观。新乡市有着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如植物有1100多种的八里沟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的万仙山景区、辉县市西部太行山无人区等,其森林旅游正在规划开发中。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功能区,对服务设施和建筑规模、风格、分布等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崇尚自然、遵循规律。
2.黄河观光游。新乡境内的黄河地跨原阳县、封丘县和长垣县,河岸线在我省是最长的。沿黄河大堤一路行来,可以观赏雄伟的悬河风光、千里长堤以及防洪工程、引黄工程、跨河交通工程,还可以观赏大堤两边的田野风光、防护林景色。临近水边,则可观长河落日、看鸟鹭飞翔、听鸟虫鸣叫,冬季还可看到高雅的天鹅在水面游弋、在水上飞翔的景致,严冬时节有时还可观赏到冰封黄龙或黄河凌汛时惊心动魄的景象。大力发展黄河滩区综合开发和沿黄旅游景点建设,将黄河沿岸建设成为一条集观光、休闲、生态、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景观带,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回归自然、休闲度假、增知增智的旅游需求。3.湿地旅游。位于卫辉市与延津县接壤处的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280公顷,区内水域、滩涂广阔,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已知鸟类130余种,植物256种,是内陆中原地带罕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封丘的青龙湖湿地,占地6000余亩,水面4000余亩,水量丰富,面积辽阔,水生植物和鸟类繁盛,是河南、山东沿黄河流域最大的一处自然湖,历经200多年未曾干涸过,素以清净淡雅著称,有着非常大的开发潜力。优化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深刻挖掘城市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示城市的民族化、现代化特色,提升城市品味。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报(网络版)·新乡,中国中部崛起的城市 [2]中国商业地产信息网·新乡市情况分析
[3]李俊清、石金莲、刘金海《生态旅游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4]阎春梅《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6]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旅游资源调查教学要求: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引导学生善于开动脑筋,进行实地调查,并写出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调查报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有口头表达能力,又有书面作业......
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市现有对外开放景点40多个,其中省级文保单位15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
徐州地处中原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就发生在徐州地区。作为红色旅游资源的龙头景区,淮海烈士战役纪念塔林不但......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旅游资源的调查,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旅游资源的调查旅游资源的调查1摘 要:虹口乡位于都江堰市境内,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山水风景,是夏季避暑的首选地。目前,这里已经开始进行了一些开发工作,但旅游品牌尚未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