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徽因诗歌的色彩美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研究
浅谈林徽因诗歌的色彩美
【摘要】林徽因是“中国一代才女”,在她艺术领域的各方面都可以看到她身上多种才艺的相互影响、交融。受过美术训练的林徽因对色彩的捕捉和表现有着极敏感洞察力,十分重视色彩在诗歌中的运用,善于运用色彩来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本文拟从装饰美、情感美和象征美三个维度来探讨林徽因诗歌的色彩美,力求继续为林徽因诗歌解读拓展新方向。
【关键字】林徽因;诗歌;色彩;美学;
谈及林徽因,人们更津津乐道于她与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的感情纠葛,而险些遗忘她在建筑、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作为新月派的重要成员,林徽因践行着新月派“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诗美追求,她在《究竟怎么回事》中说到“写诗„„凭着一种天赋和灵巧,驾驭一串有声音、有图画,有情感的言语,来表现这内心与外物息息相关的联系,及其所发生的悟理或境界。”[1]
在林徽因的诗歌中绘画美的艺术效果要胜于其它两种。诗歌绘画美的基础是色彩,色彩的美学特征通常分为装饰美、情感美和象征美,而林徽因的诗歌就兼具这三美。钱钟书就诗歌色彩的表现力曾说:“诗歌描写一个静止的简单物体,也常有绘画无法比拟的效果。诗歌里渲染的颜色、烘托的光暗可能使画家感到色彩的破产,诗歌里勾勒的轮廓、刻画的形状可能是造型艺术家感到凿刀和画 [1] 林徽因.林徽因代表作:一片阳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第25页.笔力竭技穷。”[2]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可以用具有色彩意义或能暗示色彩意义的词语,引发读者对色彩的审美联想,在头脑中呈现具象美。当你细读林徽因的诗歌时,便会发现她对色彩的捕捉能力极为敏锐,注重色彩的选择、搭配,注重色彩的暗示和象征作用,善于运用色彩来营造意境,表现隐秘的内心境遇和主观情思。
一、林徽因与色彩
林徽因出身在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十四岁时其父林长民赴日留学,期间她在家中替父亲编家藏字画目录。在访美求学期间,她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户外写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美术系,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这些经历使得她具有深厚的美术修养,培养了她对色彩的捕捉和表现的能力。
林徽因极为看重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她认为颜色本身就是一种意象,“写诗,或可说是要抓紧一种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一时浮
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39页.1沉„„又一方面顺着直觉,认识,变为,在眼前或记忆力观感所触遇的意象——颜色,形体,声音„„”[1],还提出“感觉是艺术家的触角„„在感觉过程中,甚至色彩感比正误感更重要。”[2]的主张。她还发现色彩能够营造空间感,她说“艺术家从眼中的自然„„将自然的形、色、线条综合为为视觉意象,赋予特定的精神内涵,才创造出了以空间幻觉为特征的艺术”[3]。
二、林徽因诗歌色彩的装饰美
装饰美是指诗歌利用色彩词语设彩造境,让读者获得具象美。刘湛秋说“诗本身虽然不能造成视觉上的灿烂色彩,但是如果巧妙地运用甚至能达到油画般浑厚的程度。”[4]
林徽因不仅师法自然取色,而且还选取暗含色彩的意象入诗,有时还会利用光影来弥补抽象语言符号对色彩表现的不足,她通过色彩词语的运用、组合和渲染,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林徽因经常运用富有色调的词语,描景绘物,勾勒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如《你来了》:“你来了,花 [1] 林徽因.林徽因代表作:一片阳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第25页.[2] 林彬.一代才女林徽因[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第164页.[3] 林彬.一代才女林徽因[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第269页.[4] 刘正国.诗歌色彩的美学特征[N].武汉教学学院学报,1998(17):11-17.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研究
开到深深的深红,//绿萍遮住池塘上一层晓梦,//鸟唱着,树梢交织着枝柯,——白云//却是我们,悠忽翻过几重天空”。林徽因直接从自然界中取色,花的红、萍的绿、云的白是平时常见的自然界景物的色彩,但这三组色彩性语词——“深红的花、满池塘的绿萍、透过绿色枝柯间所见的白云”组合在一起,便绘成了一幅境界旷远的画面,层次感极强。而在《山中》一诗里,林徽因更是为山中的各种景致绘色敷彩,紫色山头、红叶、蓝天、白银色的光、黄叶、白墙、青影、红萝、黄月等意象一经点染,便构成了一幅参差错落、色彩斑斓的“山中秋色”图,虽设色丰富但不显繁杂,整首诗境界浑融。
林徽因不仅直接选取自然界中的色彩入诗,而且还常以丰富而表意多样的色彩意象入诗,这里说的色彩意象指的是字面无色彩却极具色彩感的意象。如《给秋天》中写道“笑脸向着晴空//你的林叶笑声里染红//你把黄光当金子般散开//稚气,豪奢,你没有悲哀。”提到“晴空”我们会本能的想到蓝天、白云、艳阳,接着我们又会联想到红日高悬碧霄,金子般的光爱抚万物的情景。虽然“晴空”本省不带色彩,但是它会让我们联想到很多色彩,诸如此类的色彩意象在林徽因诗中常出现的还有晚霞、黄昏、月光等。林徽因正是通过唤醒我们记忆中的识色经验而让我们产生色彩感,给有限的篇幅充填更多色彩,并进一步挖掘其表情达意的功能,使其在创造意境上发挥重要的作用[1]。
值得注意的是,林徽因不仅写出物象“生而有之”的固有色,同时写出了不同环境的“条件色”。条件色是物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光源下所呈现的色彩变化[2]。林徽因接受过西方美术教育,她借鉴印象派画家发挥光色科学的原理,研究对象色彩在不同光线下的微妙变化,并把这种印象派手法运用到她的诗里,可以说光色结合是林徽因诗歌中色彩运用的一个必不可少方面。如《忆》的第二节:“我不曾忘,也不能忘,//那天的天澄清的透蓝,//太阳带点暖,斜照在//每裸树梢头,像凤凰。”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的特征是:“鸡头„„五彩色,高六尺许。”“像凤凰”形象地表现出冬日暖暖的阳光斜照在树梢上散发点点光晕,呈现出绮丽迷人的色彩,体现了视觉上光和色的炫目。林徽因通过语言中的光色变幻描述及想象意象,弥补了抽象语言符号表现色彩的不足,克服色彩的直观性和色词的间接性,色彩的丰富性和色词的有限性,色彩的变化性和色词的笼统性的矛盾[3],提供了丰富多姿、立体可感的色彩美,创设了更为丰满的意境。
[1] 刘晓芳.林徽因诗歌寻美[D].西南大学,2009:11.[2] 杨春燕.论中国古典诗歌色彩描写的时间意识[J].写作,2008,15:5.[3] 刘晓芳.林徽因诗歌寻美[D].西南大学,2009.:13.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研究
三、林徽因诗歌色彩的情感美
诗是关乎情感的艺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色彩词语作为诗歌表达的重要元素,自然与情感密切相关,卡洛琳·M·布鲁墨在《视觉原理》中说“色彩在心理上关系到感觉经历中感情与情绪的作用”[4]。所以,诗的着色不能仅仅停留在装饰美上,以表现景物的色彩特征为目的,而应深入一个层次,使诗中的色彩与诗人的心理情绪相互渗透,呈现出情感美。
林徽因在《怎么一回事》中曾有过如此阐述:“在诗里,情感必须依附于意象上,求较具体的表现;意象则必须明晰地或沉着地、恰适地烘托情感、表征含义。”[5]这说明她已经认识到情感与意象的依附关系。在林徽因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总是苦心孤诣地选取与自己情感性质相一致而又能充分表达特定情感的色彩词语入诗。一般来说,林徽因诗歌中的色彩对情感的显示主要有顺向显示、逆向显示和对比显示。
顺向显示是指诗人的心意状态与客体的色彩情感状态相协调。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写到:“雪
刘正国.诗歌色彩的美学特征[N].武汉教学学
院学报,1998(17):14.[5]
林徽因.林徽因代表作:一片阳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第26页.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这首诗的副标题是“一句爱的赞颂”,是林徽因送给刚出生儿子的礼物,林徽因在诗中对春天的景象进行点染和描摹,选择鹅黄、芽绿、莲白这种暖色调的色彩进行搭配和描绘,给人以温馨之感。在林徽因的眼里,儿子就是人间的四月天,他的降临就像这温暖的色彩一样,带给林徽因无尽的温馨。与之对应的,诗中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林徽因对儿子深沉的爱,显然,这种爱也与温暖的色彩一样让我们感到温馨暖人。
逆向显示指诗人的心意状态与客体的色彩情感状态相违背。如《九一八闲走》:“天上今早盖着两层灰,//地上一堆黄叶在徘徊//„„//黄雾扼住天的喉咙//„„//但我不信热血不仍在沸腾;思想不仍铺在街上多少层;//甘心让来往车马狠命的轧压,//待从地面开花,//另来一种完整。”灰天、黄叶、黄雾,这些意象的色彩与战时环境的荒凉与悲苦是吻合的,是林徽因情绪的物化,然而林徽因并没有在这悲凉中丧失自我,她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对国家新生的期盼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色彩对情感的对比显示是指诗人利用色彩对比的规律显示对立的情感状态。林徽因诗歌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自我情感抒发,又有对现实的关注,对自己人生理想的抒发。单
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研究
纯的色彩以及所产生的审美效果,难以充分表达矛盾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1]。色彩在强烈对比中产生的美和深刻内涵更能体现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的矛盾,使她在追求自然物象的纯色之美的同时,更深入地从多种色彩同时出现所形成的明显对比中,抒发对“美的精神”的执著追求。如《去春》:“不过是去年的春天,花香,//红白的相间着一条小曲径。//在今天这苍白的下午,再一次登山//回头看,小山前一片松风//就吹成长长的距离,在自己身旁。//人去时,孔雀绿的园门,白丁香花,//相伴着动人的细致,在此时,//又一次湖水将解的季候,已全变了画。//时间里悬挂,迎面阳光不来,//就是来了也是抖抹一行沉寂记忆,树下。”在这首诗中,林徽因将回忆中的色彩与现实中的色彩,想象的色彩与现实的色彩前后对比、碰撞,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
“去年的春天”是“花香”、“红白
相间”的“小曲径”、“孔雀绿的园门”、“白丁香花”,红、白、绿的搭配描绘出去年春天风景的清丽淡雅、和勃勃生机。然而,“在今天”“又一次湖水将解的季候”却是“苍白的下午”、“一片松风”、“阳光不来”,意象色彩则显得苍凉。去年与现在色彩的巨大的反差,形成了较强烈的视觉冲击,色彩的对比与时间的今昔对比也遥相呼应,抒发了主人公再次登山,[1]
刘晓芳.林徽因诗歌寻美[D].西南大学,2009.:
13.[2]
刘晓芳.林徽因诗歌寻美[D].西南大学,2009.:13.忆去年人事、快乐己逝时萌生的沉寂与无奈,更能强烈触动读者心弦。
四、林徽因诗歌色彩的象征美
闻一多在《色彩》一诗中写到“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诗中绚丽纷呈的色彩,带给我们生活的启示,使我们思考人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色彩都具有其相应的象征含义。对此,林徽因在《究竟怎么回事》中也说到“诗是不能脱离象征比喻而存在的„„一个比喻或一种象征在字面或事物上可以极简单,而同时可以带着字面事物以外的声音颜色形状,引起它们与其它事关系的联系。”[1]
从林徽因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色彩不再仅仅是色彩本身,更是生命本身。林徽因六十三首诗歌中,直接以红色入诗的就有十七首,如果算上暗含红色意象例如血、桃花、彩霞等,带有红色的诗就更多了,至少占总诗歌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在某种程度上,红色代表了林徽因的思想追求。布鲁墨说:“有些色彩对人们有着普遍的心理影响,但同时也有些人 [1] 林徽因.林徽因代表作:一片阳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第27页.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研究
对色彩的反映是专断的、个人的、或受社会影响的。文化传统确定了色彩的象征含义。”[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爱情;又代表着悲伤、死亡。
在林徽因的诗歌中“红色”的主题是多样的。在爱情诗中,红色象征着甜蜜的爱恋。如《深夜里听到乐声》“这一定有事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少女在深夜倾听心上人弹奏的歌声,颊边的红晕是爱恋流露的象征。再如《你来了》中写到“你来了,花开到深深的深红”感情进入到不同的阶段,心绪也会不同,这时看外物,外物也会沾染上此时的心绪,花由普通的红转为深红,也象征的爱恋变得更为浓厚。
红色还体现出林徽因对生与死的思考。如《红叶里的信念》:“知道我的日子仅是匆促的//几天,如果明年你同红叶//再红成火焰,我却不见„//深紫,你山头须要多添//一缕抑郁热情的象征,//记下我曾为这山中红叶,//今天流血地存一堆信念!”红叶年复一年,而人的生命却是不可回溯的,这里的红的信念象征着生命火红的信念。
在林徽因的现实性作品中,红色也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生存状态,一
刘正国.诗歌色彩的美学特征[N].武汉教学学
院学报,1998(17):16.种理想的绝望和破灭。如《年关》:“„„红的灯光,绿的紫的,//织成了这可怕,还是//可爱的夜?高的楼影//„„成千万人流的血汗,//才会造成了像今夜//这神奇可怕的灿烂!//看,街心里横一道影//灯盏上开着血印的花”。“红色”附在“血”上,红的灯光和红的血形成对比,这里的红象征着血液般沸腾的愤怒与仇恨。
红色也体现了朴素的时间意识。《尔雅 》有“春为青旸,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1]的说法,宋朝郭熙所撰的《林泉高致》中谈到:“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黯;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2],这些表明了古人对色彩与时间对应关系的认识。例如古诗就多用姹紫、嫣红、鹅黄、嫩绿等词来描绘春天,给人以欢快鲜明之感。林徽因显然也认识到色彩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如《一首桃花》:“桃花,那一树的殷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这殷红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林徽因诗歌中常用的色彩还有蓝色、黑色、白色等,这些颜色在林徽因的诗歌中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是林徽因生命体验过程中,在中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属于林徽因自己的独特色彩,这些色彩赋予林徽因的诗歌以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1] 刘正国.诗歌色彩的美学特征[N].武汉教学学院学报,1998(17):16.[2] 刘正国.诗歌色彩的美学特征[N].武汉教学学院学报,1998(17):16.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研究
五、结语
黑格尔曾说:“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是他们特有的掌握色调和就色调构思的一种能力,所以也是再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本因素。”[3]林徽因无疑是这样一位善于驾驭色彩的艺术家,色彩在她诗歌中的运用兼具了装饰美、情感美和象征美。在林徽因的诗歌中,色彩仿佛获得了生命一般,鲜活的涌入林徽因的笔下,谁也不能否认色彩为林徽因的诗歌所注入的活力,我们应该对林徽因诗歌中的色彩美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林徽因.林徽因代表作:一片阳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2、林彬.一代才女林徽因[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3、潭水.林徽因诗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刘正国.诗歌色彩的美学特征[N].武汉教学学院学报,1998(17):11-17.5、李丽.论林徽因诗歌语言的审美特性[N].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8):57—61.6、刘晓芳.林徽因诗歌寻美[D].西南大学,2009.[3]
刘晓芳.林徽因诗歌寻美[D].西南大学,2009:
17.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研究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林徽因的经典美句诗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林徽因诗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林徽因的经典美句诗歌大全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徽......
林徽因诗歌大全导语: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林徽因诗歌大全,欢迎借鉴!笑1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林徽因经典诗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