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非主流现象探解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学生暴力现象的透视”。
中学生“非主流”现象探解
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校 叶乐天
摘 要: 在中学生群体中,“非主流”现象,与本来意义上的“非主流”已经相去甚远。它主要指的是部分青年人(多是生于80、90年代的中学生)张扬个性、追求另类、非大众化的衣着、语言、行为方式。从“非主流”现象,外在环境,自身方面对“非主流在中学生泛滥的原因进行探解,从心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四个方面进行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中学生非主流现象;原因探悉;教育对策;
一、“非主流”现象
“非主流”,仅就其本义而言,是指在社会主流思想和现象以外其他各种方式的思想和行为。它与“主流”不是对立的,而是共存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发生转换,比如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人穿着中式服装,属于“主流”,穿西装的人很少,可以视为是“非主流”的,如今则几乎相反。所以说,“非主流”基本上是指相对超前的或者滞后的、过于理性的或者偏激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非主流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西方国家的音乐领域,传入我国后,其真正内涵没被重视,反而是被“学习”了一些表皮的东西,并且在网络和商业模式推波助澜之下,发展得更庸俗化、低俗化。
所以,如今人们所称的“非主流”现象,与上述本来意义上的“非主流”已经相去甚远。它主要指的是部分青年人(多是生于80、90年代的中学生)张扬个性、追求另类、非大众化的衣着、语言、行为方式。
在中学生群体中,“非主流”被一些学生视为时尚、潮流,有个性。其表现包括:在理想志向上,绝口不谈“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生活目标模糊,或基本没有;在学习上,对读书学习本身不感兴趣,偏好网络语言,写作文多用零散混沌词语堆砌,让人不知所意;在生活方式上,表现为穿着发式刻意模仿日新韩影视剧人物,很在意西方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对我国大多传统节日不感兴趣,尤其是搞怪的,沉迷网络游戏,把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移植到现实生活,等等;情感上,装深沉,爱受伤,唱歌写日记多无病呻吟,崇拜和模仿“非主流”明星,行为中性化(男生不象男生,女生不象女生)。
二、原因探悉
“非主流” 的真正爱好者,在中学生中应该是极少数,其余则多是盲目跟风。而爱
好者们多是学习成绩中下,平常表现一般的学生。分析其成因,既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外在环境的问题。
独立意识与逆反心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较快的青春期,这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过渡期。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范围的拓展,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自己受尊重,遇事也要显得与众不同,喜欢张扬个性、特立独行;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以及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比较强烈,加之认识和自制能力不足,遇事好走极端。其他行为,如穿着怪异、喜欢唱成人情感歌曲等,都是独立和逆反心理的体现。
盲从跟风。青春期的心理充满着矛盾,诸如依赖性与独立性、闭锁性与开放性等。相对于父母和老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明显;在同龄人中,则往往表现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盲目地追随他人。有的学生说,看到别人学明星签名字体、写怪怪的“火星文”、说“偶”(我)、“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都觉得没意思,但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不象他们一样就会被笑话为“老土”、“假正经”、“落伍”,岂不是太“没面子”、“丢人”了。
“非主流”现象也暴露出教育的缺失。教育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也需要学校教育中知识教育与德行教育、心理教育的协作。对自己的子女过于另类的举止,一些家长并不当回事,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或者认为只要学习成绩上去了,其他方面都不要紧,也有少数家长因为以往教育方式不当,见孩子无法管教而放弃管理、听之任之的。凡此种种,纵容和助长了一部分青少年对“非主流”的迷恋。而社会上的一些网络媒体和厂商的纯商业化经营,使“非主流”的杂志、大头贴、服饰、玩具、文具等充斥市场,对于这种现象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曾经在某大城市黄金地段,广告商打出一条“木房子,就木老婆”的巨幅广告,就靠争议刺激和提升了“非主流”的社会认知度。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说,中学生的“非主流”现象是单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只注重考试成绩,以单纯的考试分数论优劣,倾心倾力关心注重优生,忽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后进生,这样的做法一直没得到根本的转变。忙于应对中高考,使学校和教师放松或放弃了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得许多中学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物质生活条件富足,另一方面则是精神生活的空虚贫乏,他们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怎样去体现,不明白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义务,难以去理解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些中学生们也和成年人一样,放弃了修身养性和深沉冷静,或着眼于现实疲于考试,或津津乐道于虚浮的感官享受。
三、求解,堵不如疏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一味地指责“非主流”们“脑残”、“颓废”,是很不明智的。对每个人来说,成长都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幻想、对已知事物的怀疑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追求独立、好标新立异、张扬炫耀,也是年轻人活力的展示。所以,大中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一般人快,对传统观念的叛逆意识较强。从70、80年代过来的人,可能在当时也有过蓄长发、穿喇叭裤的经历,这要在那个时代,应该也是属于非主流的。同时,在多元化的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人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趋向多元,不应该要求青年学生在一种模式下按照一个标准生活。何况,如前所述,“主流”和“非主流”在某些时候是可能转换的,现在“非主流”中的某些合理因素逐渐被社会认可后,完全可能成为“主流”的,正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家庭教育应到位。作为家长,应该重视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子女产生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左右孩子今后的成长,不能因无知而无畏。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式的家庭教育模式,并不适合绝大多数中学生。在另一方面,有的家长也应正视代沟的存在,与子女实现交流沟通,增进相互理解,既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同时也要制止过分的行为。
学校教育更加全面化。教育的全面化首先应该是教育学生的全体化。“非主流”现象多体现在学习成绩中下水平的学生身上,原因在于他们在学习上很少有成功体验,很少受人欣赏,因此转而寻求其他以证自己的存在、获得他人的认可。如果只抓优等生,忽视他们,则会让他们在背道而驰的路上走得更远。
教育的全面化还应该是教育内容的全面化,即德智心行的全面教育。对于当前的中学生来说,教师的教育引导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重提理想教育,让学生面对现实,树立积极向上的追求目标,不要在繁杂的社会表象下玩物丧志、迷失自我;重视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展现生命价值的方式虽然是多样的,但实质在于奉献,只有在对他人和社会奉献过程中才能使自己的价值、生命的质量得到最好的展现和提升,而不是通过怪异的穿着打扮、另类的行为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和引起人们的关注;加强责任教育,一个负责任的人,能做到对自己的成长和健康负责,对学习不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做事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对周围的影响,张扬而不是哗众取宠;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用多种形式的课余活动充实学生生活,培养正当高雅的兴趣爱好,填补空虚无聊。
从社会层面讲,遵守社会公德,担负起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责任,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也是网络媒体、企业、组织团体和社会舆论的不可推卸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曹云升.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心理学大词典 /朱智贤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0 3.青年的认同与迷失/ 杨春兴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7 4.刘钟新,卢斌.透析大学生非主流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0.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提要 现在的大学校园, 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 在校园文化中所占的比重也 在不断加大,这给广大学生的成长带来重要的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
中学生吸烟现象在戒烟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中“烟民”的数量却有上升趋势。在中小学生违纪的情况中,因吸烟而违纪的人数占相当比例,而且吸烟常与其他诸如......
将90后的讨论拉入到公共视野中 宋丰田90后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种网络生存,他们当然不同于我们现实中的生存方式,网络有其特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但是这并不能成......
让早恋现象成为“非主流”初二(1)班班主任浦敏娜我们班级有一个“情圣”。他,从预备进来就很“显眼”。一是因为他的学习态度并不认真,对学习的随意、敷衍使他的家长成为第一个......
中学生法制教育浅探邓小平同志早在1986年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