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资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田园诗人的鼻祖。
二、成语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三、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具”通“俱”,完全,详尽。
四、问题探究:
(一)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出桃花源社会生活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出桃花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显示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一句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桃花源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二)重点问题
1、本文的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概括故事情节:【渔人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渔人发现桃花源——进访桃花源——离开并寻找桃花源)】
3、哪些方面描写桃林?写桃林有何作用?
【四句话四个方面:面积大、树种单
一、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作用:突出桃花林奇、美的特点,渲染出一种神秘的色彩,为下文渔人进出桃源做铺垫。】
4、依据描述,准确说出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武陵一条两岸长有桃花林的溪水的水源处的一座山上。】
5、第二段总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感受的词语是?【豁然开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两句诗歌形容武陵人的这种“奇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①活动(往来种作),②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③心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8、“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①渔人说的应该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②桃花源人为外面的世界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0、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写无论是官府还是“高尚”人士,都无法找到进入桃花源的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现实中不存在。】
1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是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1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⑪社会理想: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⑫不能变成现实: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是黑暗腐朽的。⑬今天我们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岳阳楼记
一、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选自,作者
,字
,苏州吴县人,(朝代)著名
家,家,军事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
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百废俱兴
政通人和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浩浩汤汤 先忧后乐
气象万千
波澜不惊
春和景明
皓月千里
三、用课文语句填空
① 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 乃重修岳阳楼,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或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哪两种?: 悲
和
喜 ;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⑧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是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⑩、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⑿、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⒀、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⒂、“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四、重点问题
1、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介绍岳阳楼记扩建的背景,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湖面广阔,水势浩淼,——气势非凡。】【空间】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天气景象变化万千。】【时间】
4、从第二段到三四段的过渡句是?【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第三段:阴晦雨景(阴);悲伤(悲)第四段:明媚春景(晴);喜悦(喜)】
6、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以物喜,以己悲。】
7、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8、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9、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照应什么?【“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
“进”照应 “居庙堂之高”,“退”照应 “处江湖之远”。】
11、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①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②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4、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含蓄劝勉好友滕子京。】
15、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6、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17、“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两种“乐”有何不同?【答:.前者是个人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
18、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曾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答: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形容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二、阅读探究
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出下文。】
5.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 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8.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
10.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为文末设伏。】
11.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以及赏景的心情。】
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18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19 “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老人、小孩。借代。】 20.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 21.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22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3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4.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山水之乐。】
25. 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26第四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太守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27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什么内容?【暮而归。】 2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29.太守所醉、所乐的是什么?【太守被贬,但仍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乐在其中。】 30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醉能同其乐。】31.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2.“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
33.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初三()班姓名:《醉翁亭记》练习题一、解词: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3、饮少辄醉()4、醉翁之意..不在酒()5、云归而岩穴螟()6、晦明变化者()7、野芳发而幽香(野芳:)(发:)8......
1醉翁亭记与桃花源记两篇文章的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深意?醉翁亭记一方面写了他热爱大自然,陶醉于山水的喜悦,另一方面还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精神,表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面对......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学习重点:1.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言文,都属“记”一类的文字。“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醉翁亭记》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1. 作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 作品:我们还学过他的《卖油翁》(文)和《生......
醉翁亭记复习资料【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