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再思考_中国城市经济发展问题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4:29: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A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再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城市经济发展问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再思考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得到了积极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基本问题。在理性分析经济全球化实质的基础上,着重思考了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对新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城市化;城市竞争力;城市系统

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是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深的必然结果,它具体表现为世界各国经济不断整合的过程,这种整合过程既是一种合作,更多地包含着竞争。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客观理性的认识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实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灵活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使本国的城市化及经济社会得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必将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从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城市化进程较为稳定,城市发展基本有序,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关部门对经济全球化抱有积极的态度,但更多的是缺乏理性的思考。本文力图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经济全球化现象的本质,总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对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了探讨,以引导我国城市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1经济全球化现象与中国城市发展

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跨国公司的高度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期,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节点,尤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取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其对我国城市发展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产业结构低层次化,房地产泡沫迭起,接受“污染转移”危害,城市两极分化,城市自我管理权益削弱等[2],这就需要对经济全球化现象进行客观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化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与重组,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融合的根本表现[3]。从概念本身而言,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一种世界各国经济的整合过程,是全球经济发展向高层次化演进的结果。然而,从各国经济及城市发展实践来看,为什么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像发达国家城市那样的效果,而反而承受人口拥挤、贫富悬殊、环境恶化和社会不稳定的危机呢?从根本上说,这里存在一个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等地位”问 题[2],可归结为两点:(1)全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的不均等性。如在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上,跨国公司常处于控制地位,尽管许多地方企业被拉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之内,但它们很难成为合作关系的核心成员,多处于次要地位;(2)由于在生产和交换中不同产品

和服务的经济利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了发达国家(地区)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获取巨额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当中,则成为发达国家资本积累的对象[4]。基于这种认识,把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归结为一种后殖民主义现象也不为过。发达国家通常以资本和技术为手段,将目光瞄准发展中国家,适度转移生产基地,极力开拓产品市场,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的。与传统殖民主义时代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因迫切需要发展本国经济,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渗透抱有积极的态度,而往往忽视了其负面效应。

我国的城市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已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分工,使我国的城市,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面貌也泱然一新。然而,鉴于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认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城市发展所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要冷静客观地思考一下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认识上的误区,以利于中国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2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1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匮乏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基本上存在“左”和“右”两种思路,代表着两种发展倾向,前者过于激进,后者偏向保守,其中“左”的发展思路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急剧转变,“引进来”成为一种时尚。吸收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发展思路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刻板的效仿、机械的引进,使我国城市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大规模拆除重建、高层建筑叠起、开发区遍地开花、街道等市政设施的更新改造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心。对此做一冷静的思考,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问题不在于对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在于对城市建设的方向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单纯注重城市物质环境建设(而且这种物质环境建设往往缺乏从整个城市及区域背景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忽视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致使城市从形态到功能出现趋同现象,城市建设缺乏个性,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匮乏。

人文精神是把人作为人类活动与行为的发展与归宿,它关心人、关怀人类命运,它是城市建设文化的灵魂。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师、建筑师以及社会精英阶层要有人文关怀的胸襟、素质与责任感,可惜现在缺陷太多。城市是人的物质寓所,城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城市归根结底是文化、是历史,而不是工厂所引进的生产流水线,任何技术都可以引进,唯独作为本城市的文化特征不能引进[5]。考虑到城市具有生产和生活的双重属性,立足于城市资源(包含物质的、文化的资源等)的综合经营,建设有现代化的功能设施,又富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现代化城市应该是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

注:王宁.生活世界:充满活力的城市本源资源.“城市资源经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交流材料.杭州,2001/1

2.2城市化的“过度”与不足

城市化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实现城市化的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就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城市化的“过度”与不足。这看起来很矛盾,但事实上却蕴含着两个实质性的问题。所谓城市化的“过度”是指以人口或用地等单一指标衡量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机械提高的现象,这是当前对城市化发展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通过增加建制镇数量,扩大县、市行政区范围等方式实现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通过城镇建成区“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来实现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大,并以此来机械地实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认识是十分肤浅的,也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举措。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6]。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事实上却是相对不足,具体表现在:(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能够积极有效地向城镇转移,形成一大批无序流动人口;(2)城市经济结构转换速度较慢、效率低,就业压力大,很难吸纳大量的城乡剩余劳动力;(3)城市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带有一定盲目性;(4)单纯注重城市物质环境建设,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全面提高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相去甚远。面对现实,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是当前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2.3城镇系统无序状态的膨胀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然而就其结果来看,仍然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城镇系统的无序发展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城镇系统无序状态更有膨胀之势:(1)各级城市为了招商引资,大搞开发区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同时也形成恶性竞争;(2)城镇系统内许多城镇出现产业同构现象,且造成基础设施大规模的重复性建设;(3)建制镇数量一增再增,然而建制镇发展水平却相对较低;(4)城镇密集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且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地方自主权的扩大、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目标,城镇规划管理与实施不力等,但其根本上在于缺乏区内、区际各利益主体的协调,具体包括城镇系统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交通、城建、环保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城镇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与周边地区的协调)。缺乏协调能力是市场经济的一大弱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加速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城镇系统因缺乏区内、区际协调而陷入无序发展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化,必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城镇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

2.4城镇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因具备区位优越、国家政策倾斜等有利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及国外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发展水平较高。而内陆地区城市,受区位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较差等因素影响,城市建设步伐较慢,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沿海与内陆城市发展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

扩大的趋势。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为内陆地区城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也同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内陆地区城市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的实践为内陆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借鉴,也有警示。毫无疑问,内陆城市发展不应该走东部城市发展的老路,然而事实上就当前内陆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来看,却有这种倾向,这个问题应该值得关注。同时,东部地区城市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地融入到全球城市体系当中,是实现我国城市稳定持续发展的又一重大问题。归根结蒂,因地制宜地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3新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基本问题,根本上在于明确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3.1树立经营城市资源的观念,着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是多种资源的复合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领域,理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绝大部分的城市资源实行市场化经营,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经营城市资源观念是对城市发展理念的大胆创新,随着我国城市逐步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当中,城市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树立经营城市资源观念,发挥城市资源经营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必将是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经营城市资源就是政府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及人文资源等进行市场化运营,以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利用,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从当前各地“十五”计划制定情况来看,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已成为“十五计划”纲要的核心。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宁越敏等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值得借鉴,他们在综合分析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相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竞争力模型:以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构成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核心因素,并且受金融环境、政府作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对外开放度、城市环境质量等基础和环境因素的支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括7项指标(分别是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对外对内开放度、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作用、产业结构)26个因子在内的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为城市竞争力的定量研究打下了基础。3.2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提高城市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 注: 王永昌.合理经营城市资源不断提高杭州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城市资源经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交流材料.杭州,2001/1 ② 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城市资源经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交流材料.杭州,2001/1

推进城市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7]。然而,鉴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途径,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在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着重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7]。

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等多种经济运行主体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以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单一的或以二元为主的城市化动力,以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替代分散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8]。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得推动我国城市化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政府、企业、个人等多种经济运行主体得于充分发挥各自能动性,必将积极地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同时,我国的城市化不仅要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即城市现代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以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代替分散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变单纯注重城市经济增长及城市物质环境建设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优化整合,稳步推进我国的城市化。

3.3强化区内、区际协调,实现区域城镇系统有序发展

构筑合理有序的区域城镇系统,其关键在于编制切实可行的城镇体系规划,并强化规划的管理和实施。规划应当贯彻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改变观念,调整内容、突出重点,尤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开放竞争的观点,打破以“区”论“区”,局限于行政区划内的传统方式;(2)树立网络系统观,重视新技术革命(快速交通、信息技术)对城镇发展和体系结构的影响;(3)树立空间观,从区域整体空间角度,研究城镇空间的发展。合理划分区域的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4)树立现代城市等级职能观,对中心城市的定位应当从现代城市功能由生产型转向经营服务型的态势出发,从城市本质是服务或组织区域生产生活的要求出发,而不是强调某些产业或行业;(5)树立生态观,改环境保护规划为生态环境规划[9]。以这几方面为重点,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可促成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协调,最终实现区域城镇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新时期的城镇体系规划,关键要做好各利益主体的协调,因而其有效的编制途径是在组织方式上应“自上而下”,在规划编制研究操作上应“自下而上”,上级部门在组织编制各地、市、县的城镇体系规划时,负责统筹安排,抽取相应地、市、县经验丰富的规划人员(代表地方利益),吸取他们的建议要求,与上一层次的规划工作者(代表整体利益)一起,最大限度地协调好各方利益,在得到多方认可的前提下,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城镇体系规划来[10]。同时要重视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使规划落到实处,最终实现区域城镇系统的有序发展。

3.4 因地制宜,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发展条件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各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全球化对该地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合理地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当中,实现东部地区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强化几个特大城市的国际性职能(如上海、北京、广州等),有条件地建设几个国际性城市,带动该区城市尽快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当中;(2)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向高层次转化,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3)综合经营城市多种资源,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优化整合,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4)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区域市场,强化城镇群及城镇连绵区的网络组织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国内陆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给该区城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鉴于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及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西部地区的城市应该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主要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重点加强城市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着力提高城市的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2)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如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等),发展城市特色经济,实现区内城市职能分工,以及区内城市与区外城市职能的互补;(3)有效治理城市环境污染,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实施西部城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11];(4)在完善现有大型城市功能和设施,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大型城市的基础上,考虑到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等资源环境制约因素,该区应该把发展中、小城市作为城市化的主攻方向;(5)加快乡村城镇化进程,推动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的乡村聚落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在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区域城镇化。

4、结语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城市得到了积极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鉴于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认识,不难看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匮乏,城市化的“过度”与不是,城镇系统无序状态的膨胀以及城市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等。中国的城市已从对外开放中获得良益,不应该也不可能退回到封闭状态。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我国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坚持树立经营城市资源的观念,着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强化区内、区际协调,实现区域城镇系统有序发展;因地制宜,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等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徐巨洲.有关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发展问题的若干困惑[J].城市规划,1999(11):8-11

[3] 王鹤.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J].世界经济(京).1999(3):21-24 [4] 李小建,张晓平,彭宝玉.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0(3):225-233 [5] 张在元.“茧居”-城市特征之思考[J].城市规划,1995(1):60-61 [6] 陈为邦.世纪之交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1(1):7-10 [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M].人民出版社,2000 [8]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470-477 [9] 崔功豪.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新趋势[J].规划师,1999(3):32 [10] 牛慧思.城镇体系规划要兼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J].规划师,1999(3):34 [11] 沈建国,董锁成.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战略[J].城市规划,2000(4):34-37

The Rethinking of Urban Development Problem o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in China

Abstract: being confronted with the macro-background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it makes great development for cities in China,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be existed.Based on the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economy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se basic problem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esents several basic way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 Economy globalization

Market economy

Urbanization Urban competitivene

Urban system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问题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问题研究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重要。从中国国内来看,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的再思考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的思考张柏杨李龙(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摘要:分析了我国汽车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论文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曾有过两次高速增长时期。第一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

下载A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再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A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再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