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报告”。
文章标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
创新结构调整模式构建优势支柱产业
近年来,永顺县不断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模式,着力培植具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支柱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我们主要推行以下五种模式:一是大户承包模式。县委、县政府出
台政策,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对一些长期从事打工、经商者的田土,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出让等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向大户转移;对乡村集体林场、园艺场等农村土地,由政府通过招标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给单位或个人;鼓励农民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大户和单位经营。通过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使土地向能人、向大户集中。同时还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为大户承包土地从事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了大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促进结构调整走上了规模化、效益化的道路。如永顺县石堤镇瞿绍杰投入资金80余万元,承包山地860亩,实施综合开发,今年仅卖梨一项收入可达60万元;杉木乡农林村彭贤林承包荒山2000多亩,植树种草,养牛100多头,喂羊200多只,年创收30多万元。在大户承包模式的带动下,永顺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明显加快,据统计,全县从事经作、林果、烤烟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大户已达2000多户,退耕还林在100亩以上的大户达256户。二是干部加农户模式。一方面我们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规定每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必须结对扶持一户贫困户,帮助农户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开发1—2项扶贫项目。另一方面,鼓励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从事农业结构调整,领办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单位或干部以资金、技术入股,农民以土地,劳力入股等形式,将两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目前,全县已有30多个单位和近千名干部职工投身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线。在干部的扶持带动下,2000多户贫困户兴办了脱贫致富项目,共调整田土、开发荒山15.8万亩,有力地推动了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三是招商引资模式。充分依托永顺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认真研究论证和整合包装农业产业化项目,坚持农业产业结构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引进湖南老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湘西奥瑞克公司、四川果王果业公司、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等一批强势企业前来永顺县投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在老爹果王素公司的支持下,1996年至今全县共开发的猕猴桃3.7万亩,2004年创产值2100万元,使一大批种植户走上了富裕路。与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草决明、金银花等中药材8160亩,涉及农户3130户,中药材逐步成为永顺县农民增收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四是项目带动模式。用好用活国家扶贫政策,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培植壮大永顺县农业支柱产业。抓住国家农业部对口扶贫永顺县的有利机遇,先后争取部援资金645万元,实施了柑橘标准化生产、莓茶产业开发等项目8个,建立了1200亩莓茶生产基地、1500亩柑桔标准化基地和麻岔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兴建了王村优质水果无病毒苗木示范园、高坪蔬菜科技示范园。争取国家投资300多万元实施了国家级桔杆氨化养牛项目、优质草种子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和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其中桔杆氨化养牛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全县共建氨化池3.3万立方米,氨化养牛示范场43个,推动人工种草1.29万亩,累计氨化桔杆养牛23.3万头,推进了永顺县畜牧产业化建设稳步健康发展。争取国家投入423万元支持永顺县能源建设和扶贫开发,共建沼气池4230座,节柴灶2500个,沼气保鲜库2座,探索出一条“猪沼粮”、“猪沼果”、“猪沼菜”一体化的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抢抓入西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目前,永顺县已实施退耕还林103.7万亩,面积居全国第一,涉及永顺县46个乡镇9.6万农户,国家无偿补贴8年,永顺县农户将得到9亿元的粮食折价补贴,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五是样板示范模式。永顺县把办点作样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县级领导创办示范片、部门和乡镇抓好示范村、技术员联系示范户、驻村干部帮扶贫困户”的总体要求,层层办点作样,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主战场,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几年来,全县共创建县级领导示范片10个,兴办先进示范村23个,扶持科技示范户283户。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在王村示范片的带动下,现已推广到全县46个乡镇,全县共建沼气池6150座,节柴灶4.69万个,建成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高效农业;在高坪乡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沿张罗路的王村、高坪、西米、羊峰,石堤、青坪六乡镇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
为主的农业精品走廊已初具雏形。目前,永顺县把花卉盆景产业纳入了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正多渠道筹资融资,加速做大做强这一产业。近年来,永顺县不断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模式,着力培植具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支柱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我们主要推行以下五种模式:
一是大户承包模式。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对一些长期从事打工、经商者的田土,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出让等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向大户转移;对乡村集体林场、园艺场等农村土地,由政府通过招标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给单位或个人;鼓励农民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大户和单位经营。通过灵活的土地使用政策,使土地向能人、向大户集中。同时还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为大户承包土地从事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了大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促进结构调整走上了规模化、效益化的道路。如永顺县石堤镇瞿绍杰投入资金80余万元,承包山地860亩,实施综合开发,今年仅卖梨一项收入可达60万元;杉木乡农林村彭贤林承包荒山2000多亩,植树种草,养牛100多头,喂羊200多只,年创收30多万元。在大户承包模式的带动下,永顺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明显加快,据统计,全县从事经作、林果、烤烟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大户已达2000多户,退耕还林在100亩以上的大户达256户。二是干部加农户模式。一方面我们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规定每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必须结对扶持一户贫困户,帮助农户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开发1—2项扶贫项目。另一方面,鼓励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从事农业结构调整,领办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单位或干部以资金、技术入股,农民以土地,劳力入股等形式,将两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目前,全县已有30多个单位和近千名干部职工投身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线。在干部的扶持带动下,2000多户贫困户兴办了脱贫致富项目,共调整田土、开发荒山15.8万亩,有力地推动了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三是招商引资模式。充分依托永顺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认真研究论证和整合包装农业产业化项目,坚持农业产业结构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引进湖南老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湘西奥瑞克公司、四川果王果业公司、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等一批强势企业前来永顺县投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在老爹果王素公司的支持下,1996年至今全县共开发的猕猴桃3.7万亩,2004年创产值2100万元,使一大批种植户走上了富裕路。与安徽亳州名贵药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草决明、金银花等中药材8160亩,涉及农户3130户,中药材逐步成为永顺县农民增收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四是项目带动模式。用好用活国家扶贫政策,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培植壮大永顺县农业支柱产业。抓住国家农业部对口扶贫永顺县的有利机遇,先后争取部援资金645万元,实施了柑橘标准化生产、莓茶产业开发等项目8个,建立了1200亩莓茶生产基地、1500亩柑桔标准化基地和麻岔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兴建了王村优质水果无病毒苗木示范园、高坪蔬菜科技示范园。争取国家投资300多万元实施了国家级桔杆氨化养牛项目、优质草种子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和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其中桔杆氨化养牛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全县共建氨化池3.3万立方米,氨化养牛示范场43个,推动人工种草1.29万亩,累计氨化桔杆养牛23.3万头,推进了永顺县畜牧产业化建设稳步健康发展。争取国家投入423万元支持永顺县能源建设和扶贫开发,共建沼气池4230座,节柴灶2500个,沼气保鲜库2座,探索出一条“猪沼粮”、“猪沼果”、“猪沼菜”一体化的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抢抓入西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目前,永顺县已实施退耕还林103.7万亩,面积居全国第一,涉及永顺县46个乡镇9.6万农户,国家无偿补贴8年,永顺县农户将得到9亿元的粮食折价补贴,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五是样板示范模式。永顺县把办点作样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县级领导创办示范片、部门和乡镇抓好示范村、技术员联系示范户、驻村干部帮扶贫困户”的总体要求,层层办点作样,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主战场,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几年来,全县共创建县级领导示范片10个,兴办先进示范村23个,扶持科技示范户283户。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在王村示范片的带动下,现已推广到全县46个乡镇,全县共建沼气池6150座,节柴灶4.69万个,建成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高效农业;在高坪乡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沿张罗路的王村、高坪、西米、羊峰,石堤、青坪六乡镇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主的农业精品走廊已初具雏形。目前,永顺县把花卉盆景产业纳入了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正多渠道筹资融资,加速做大做强这一产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验材料。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看法孙大春三坪农场五连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土地、水源、交通和农民的种植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农业产业结构又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科技进步不断变化。......
调整产业结构激发农业增效,引进优良品种促进农民增收——记南坝乡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畜牧业张锦林〔内容摘要〕畜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大力发展生猪、牛羊和奶牛、禽蛋等特色养殖,加快生态畜牧......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平川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发展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强农思路,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
银海区位于 市中南部,下辖五个镇,总人口13.2万人,总面积4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706公顷。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雨热量充足,冬天无严寒,夏天无酷暑,适宜各种植物生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