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周考(9.18)语文试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河南省新乡市一中官网”。
新乡一中高三周考试卷
出题人:翟薇
审题人:王方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和谐、包容。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需要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他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认为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天命”,就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荀
子、王夫之等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张“天人交胜”。
B.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他们实现理想生命境界的途径,他们追求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C.所谓“众生平等”,是建立在佛教提出的“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的差别仅仅
是佛性的不同表现的基础上的。
D.否定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提倡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可以使生态文明中的日
常生活极大地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
2.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B.儒家讲求“仁民爱物”,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皆为一体并应该相互仁爱,主张天
道即人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是根源于此。
C.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D.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的中国生态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牢牢地扎根
于基层社会的家族和礼仪中。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也集中体现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不能不顾现有国情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B.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
中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C.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无不渗透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相当先进与具体的。
D.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人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才略。灵帝末,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而食常不足,名闻山东。
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为。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且事留变生,殷鉴不远。”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谓颍川人荀攸曰:“何公未易辅也。”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卒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恐其众多益横,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况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临锋决敌,非公之俦。若其所陈少有可采,无事征兵以惊天下,使患役之民相聚为非,弃德恃众,自亏威.重。”
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与,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选自《后汉书•郑孔荀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交结豪杰
阴:暗中
B.将恣凶欲
恣:放纵 ..
C.进寻见害
寻:不久
D.非公之俦
俦:伙伴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
久
B.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
日久
C.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
久
D.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
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太年轻时就有才略,并且很有远见,知晓天下将会大乱,就与豪杰结交,在山东
一带很有很大的名气。
B.郑太起初不愿做官,后来何进辅政,才做了尚书侍郎。他反对何进把董卓作为帮手,不被何进采纳,于是就辞官了。
C.郑太不畏强权,何进被董卓杀害后,群臣都畏惧董卓,只有郑太仗义执言,认为为
政在德,不在于兵多,董卓听了很不高兴。
D.郑太才高位显,遭小人嫉恨。有人向董卓进谗言,认为郑太足智多谋,又和外敌结
交,不能让其拥有太多兵马,于是郑太被董卓收回了兵权。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后世多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
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
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
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
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
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文言翻译(选做题)
(1)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卒讨之,群僚莫敢忤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业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虽然马先生姓马、属马又卖马,但当记者问到马姓的来源时,马先生有些茫然。“姓马的不少,但马姓的具体来源还真是。”马先生笑着说。
《忆大山》一文,反映了习近平在河北正定期间与贾大山的深厚友谊,及调任福建担任更高职务直至贾大山去世,与其十余年间 的交往,饱含真情,十分感人。
在现代汉语中,“炙手可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现在人们多用其来形容某人或事物非常热门、抢手、走红、受欢迎、为大众关注等。可是,“炙手可热”是一个贬义色彩十分鲜明的词语。
A.不甚了了 历久弥新 追根溯源 B.不得而知 历久弥坚 刨根问底 C.不甚了了 历久弥坚 追根溯源 D.不得而知 历久弥新 刨根问底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日,一名女乘客晕倒在公交车内,司机当机立断,和4名热心乘客一起将患者送
到医院,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司机和乘客的爱心之举赢来了一片赞扬声。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
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占星术的盛行其实并不难理解,而且并不是人们“智商低”。。。首先对这些古代的错误认识形成毁灭性
打击的,就是现代天文学的诞生。
①与后来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相比,那时候人类知识体系中存在大片的基础性空白
②人类的天性要求对未知进行解释,说明前因后果,所以才有占星术、宗教等大行其道
③而是在科学革命发生之前,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了解得不够多
④它们为这种未知提供了一个貌似合理、似是而非的理由
⑤当近代科学兴起之后,它们也就站不住脚了
⑥所以占星术在当时许多人看来,就是一种关于世界真相的学问 A.⑤④⑥③①② B.⑤④⑥②③① C.③①②④⑥⑤ D.③①②⑥④⑤
四、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①,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严光:东汉名士,不应光武帝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12.请结合全诗回答“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两句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11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在中国女子排球处于低谷时,郎平出任国家队主教练,用《出师表》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可谓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心情的句子是:_____ _ ____,___ _ _____ ___。(5)《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蛇吞……
要求:(1)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漫画材料的内容范围。(2)自拟题目。(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周考答案
1.B(A.原文说的是“过分强调”;C.本末倒置;D.“极大地”无中生有。)2.B(A.因果倒置;C.禅宗不等于佛教;D.原文为“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3.C(无中生有)4.C 俦:对手 5.B 6.C“何进被董卓杀害”表述不准确,原文无此信息。7.C“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
8.A(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9.C(不甚了了:指心里不太明白,不是很清楚。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10.A(B.结构混乱,“寻找解决……破解之道”杂糅。应为“寻找解决……的办法”或者“寻找……破解之道”。C.语序不当:“特有的”放在“北京人”后面。D.“减弱”与“风险系数”不搭配,应改成“降低”等词。)11.C 12.反衬(对比)、用典(2分)用独自披着羊裘钓于富春江上的严光的典故反衬甘作渔父的“我”的形象,(2分)表达词人不求名利,追求平静生活的愿望。(2分)
13.(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作文审题指导:
正面立意:
1.人要敢于有雄心,敢于有大的梦想,谁也不能否认这个梦想有实现的可
能。
2.人不要自我设限,人的发展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反面立意:
1.人要制定恰当的人生目标,不切实的目标会使人误入歧途。2.人的贪欲无穷,如果不知自我克制,就会毁灭自己。文言文参考译文: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郑众的曾孙。年轻时有才略,灵帝末年,郑太知道天下会乱起来,暗中交结豪杰。家里很富有,有四百顷田,但是粮食还经常不够吃,他在山东一带很出名。
起初他被举荐为孝廉,三公聘,朝廷召,一概都不去。大将军何进辅政后,征用名士,任郑公业为尚书侍郎,升侍御史。何进准备诛杀宦官,想召并州牧董卓为帮手。郑公业对何进道:“董卓强暴残忍,不讲义气,他的野心很大。如果让他参与朝政,把大事交给他,就会放纵他邪恶的欲望,危害朝廷。明公有国戚的重位,掌握着宰辅的大权,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除掉有罪的人,实在不该借董卓的力量作为外援啊。何况事情久了会生变动,前车之鉴不远。”又为何进陈述当务之急的几件事。何进不听,于是弃官走了。对颍川人荀攸说:“何公不好辅佐啊。”
何进不久被杀害,董卓果然作乱。郑公业等与侍中伍琼、董卓长史何颙共同劝说董卓,让袁绍做勃海太守,以促成山东起兵反对董卓的计划。等到义兵兴起,董卓召集公卿商议,要大举发兵去征讨,众官不敢违抗董卓的旨意。郑公业担心董卓兵多了,就会更加骄横,凶恶不易控制,说:“治国在有德,不在于兵多。”董卓不高兴,说:“照你这样说,兵没有用吗?”郑公业害怕起来,于是假意对董卓说:“不是说没有用,我认为山东不值得用大兵征讨罢了。如果不相信,可以为您大概说一说。现在山东合谋,州郡连结,百姓团结一致,不可说不强盛。然而自从光武以来,国家平安无事,老百姓生活富裕,忘记战争多年了。孔子说道:‘不教会人民作战,这是抛弃人民。’所以他们的人虽然多,不足以成为祸害。何况袁本初是公卿子弟,生长在京城里,临阵交兵,不是您的对手。如果我所说的稍微有可采纳之处,那么无事征兵以惊扰天下,使不愿服役的人集合一起为非作歹。抛弃仁德而仗恃兵多,是自损威严。”
董卓这才高兴了,任命郑公业为将军,使他统率各军讨伐进击关东。有人劝告董卓说:“郑公业智谋才略过人,又与外寇结谋,现在交给他兵马,让他去靠近同党,我为明公担忧。”董卓于是收回了兵马,任命他为议郎。
河南省新乡一中2017届高三期中考试文科综合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42~47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2017年重庆一中高2018届高三上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卷2017.10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
河南省沁阳市永威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3次周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周考(12.18)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