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铺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_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报告

工作汇报 时间:2020-02-27 18:43:1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工作汇报】

第三铺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报告”。

第三铺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2009年7月15日)

第三铺乡共辖19村112个村民小组3566户16953人,总面积1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189.8亩,人均5.8亩。地势北高南低,山梁起伏,深沟大涧,境内平均海拨1920米,年降水量42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均气温5—6摄氏度,苦水河流经其境。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适宜种植冬小麦、洋芋、豆类、胡麻、玉米以及小杂粮等农作物。

一、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提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水平。全乡按照“压夏扩秋、压粮扩经”的思路,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继续扩大马铃薯、小杂粮种植面积和优质牧草留床面积。全乡农作物种植面积8549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69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800亩,粮经比10:1;夏粮播种面积16191亩(其中小麦12500亩、洋麦1901亩、豆类1790亩),秋粮播种面积69299亩(其中玉米25100亩、马铃薯35600亩、其他8599亩),夏秋比1:4。由于受地势北高南低的影响,全乡农作物种植具有“南玉米、北洋芋”的明显特点。近两年来,在县乡农业结构调整思路的指引下,小区域出现“川台地种玉米、浅山区种洋芋、深山区种牧草”的农作物分布特点。

一是大力推广全膜玉米种植技术。按照“因地制宜,示范带动”的思路“一年示范带动、两年全面铺开、三年巩固提高”的总体部署,在全乡大力推广全膜玉米种植技术,抢抓农时,实行秋覆膜和顶凌覆膜相结合,抓点带面,点面结合,户户种植,不断扩大种植

面积。全乡按照2.5万亩的种植目标任务,户均覆膜种植3亩以上,并在通高公路沿线的万岔、小岔、三铺、石庄、金川、马坪和马李公路沿线的郭山、郭坪等村形成万亩示范片带,户均覆膜种植5亩以上。一是加大投入,人机结合。乡村干部和县直单位帮扶队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组织群众组成互助作业组进行覆膜,投入起垄机32台、畜力覆膜机16台、机械覆膜机2台。二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奖励与扶持相结合。乡上制定奖励政策,对已覆膜面积3亩以上且春季扩大覆膜面积的农户,乡上无偿配套地膜,对种植面积10亩以上的农户分层次予以奖励;对种植大户、缺劳力户进行免费机械支持,县直帮扶单位出资购买化肥、农药予以支持。三是强化服务,技术与信息相结合。乡农技站在街道设立了农技服务部,从县种子管理部门引进良种5类20吨,根据地域海拨高度,指导购买,确保了群众购买好种子和选准种子。散发病虫害防治资料3000份,指导群众加强田间管理,有效防治了幼苗虫害现象。全乡覆膜种植面积25100亩,完成任务面积的101%,其中秋覆膜10800亩,春覆膜14300亩,当前全乡旱情较为严重,但全膜玉米长势较好。

二是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全乡种植洋芋面积3.6万亩,其中以去年梯田点为核心落实示范片带面积3500亩,从定西、渭源等地引进新大坪、陇薯3号等洋芋良种102吨,群众乡内兑换160吨,使全乡良种种植覆盖率达70%以上。引导和支持农民进行机械化种植,解决了种植大户和缺劳力户种植难的问题。

三是扩大小杂粮种植面积。按照压夏扩秋、压粮扩经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侯坡、阴坡、蒲湾、西坪、姚

岔、城湾、马坪等村大面积种植荞麦、粟谷等优质高产小杂粮,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增加销售渠道,逐步形成区域优质特色产业。

二、发挥优势资源,实施草畜转化增加农业效益

通过近年来郭山、万岔、侯坡、芦滩等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辐射带动全乡群众转变了养殖观念,从以前的“养牛为耕田”逐步向发展养殖产业转变,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王河、侯坡等村涌现出了以育肥贩运为主的养殖大户。全乡现有养牛户1100户,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牛存栏1340头,3头及以上养殖大户52户,养殖最多的达10头,其中70%以上的养殖户有能繁母牛。养殖品种以秦川牛、南阳黄牛及土种牛为主,近年来引进了鲁西黄牛、安格斯等优良品种。饲草以麦杆、紫花苜蓿和草高梁为主,饲料以自产小杂粮为主,大多数农户仍是传统的简易养殖方式。

一是合理利用玉米桔杆资源,引导群众走草畜转化科技养殖之路。按照“一年示范带动、二年扩群打基础、三年巩固上规模”思路,今年确定在养殖基础较好的王河、万岔、侯坡3村示范实施,乡上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实行科级领导包点、驻村干部包组责任制,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资金筹措办法,每村确定发展养殖户60户,其中3头及以上养殖大户10户,户均能繁母牛1头以上。全部新建标准化圈舍和青贮氨化池,整合沼气项目资源,同步实施,一次到位。至目前王河、万岔、侯坡3个示范村已发展养殖户126户,投入资金42.8万元(其中贷款20万元,群众自筹22.8万元),引牛42头,新建圈舍84座,购置铡草机和饲料粉碎机65台。

二是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引导群众种草养畜。结合人均耕地面

积大,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基本乡情,引导群众种植紫花苜蓿、草高梁等优质牧草8000亩,使牧草留床面积达13000多亩,特别是西坪村由于部分农户外迁,闲置耕地面积较大,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建成1000亩紫花苜蓿和红豆草种植基地,将25度以上山坡地全部种草。通过引导群众种草养畜,解放农村劳动力,让青壮年劳力发展劳务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时让有限的经济收入增收亩均投入,增加亩产效益。

三、鼓励兴办企业,延长产业发展链条

为了解决当地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乡上积极引导在外掌握相关技术和有经济实力的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王河村上王河社村民王建在王河村创办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占地面积750平方米,投入资金30万元,年加工马铃薯650多吨,年创收入10万元以上,让当地群众的马铃薯在本乡内能卖到较好的价格,彻底解决了当地马铃薯销售难的问题,调动了群众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王河村村民王尚学通过多年的养殖,掌握了养牛技术,积累了资金,2008年投入资金20万元在王河村建成了鑫全养殖厂,建标准化圈舍480平方米,实行自繁、育肥、贩运相结合的经营方式,牛存栏24头,年创收入5万元以上,明显的养殖效益,带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乡情出发,突出特色优势产业,扩大全膜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不断探索增加农业效益新途径,实施草畜转化、粮畜转化,延长产业发展链条,鼓励在当地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使全乡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均耕地面积大,亩均投

入不足,亩产效益低,投入产出比低,制约着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二是农业基础建设滞后,川台地只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大部分梯田是近几年新修的,肥力不力,增产效果不明显。三是群众观念转变慢,大部分群众仍以“小打小闹”为主,没有规模化种植或养殖意识,影响了示范点建设和形成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四是筹资渠道有限,农业投入资金仍以群众自筹为主,限制了个别农户的种植和养殖规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从种、养、加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水平。一是示范引导,在群众观念新,经济基础好的村组建设示范点,通过对比算帐,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二是整合项目,将良种补贴、草畜转化、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同步安排,同步实施,使项目效益发挥最大化。三是强化服务,通过引导组建产业协会,推动种植业、养殖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协调农技、畜牧、金融等部门,解决群众无技术、筹资难等问题。四是兴办企业,创造投资环境,在当地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农产品出不去的问题,形成“种植带养殖,养殖促种殖,鼓励加工业”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谷里镇2012年上半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材料今年上半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全县农业产业 “54321”工程要求,按照“公司+基地+农户......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谷里镇2012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材料今年以来,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现将我镇2012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抓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XX镇农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2014年,XX镇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各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把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XX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根据广协办发〔2006〕12号文件的通知要求,结合我乡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实际,下面,我就底圩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十五”期间,我乡的农......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

下载第三铺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铺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