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调研报告_朱德故里考察报告

调研报告 时间:2020-02-28 08:03: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调研报告】

黄帝故里调研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朱德故里考察报告”。

“黄帝故里”调研报告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经毁建,明清修葺。明隆庆四年(1570年)于祠前建轩辕桥。景区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突出了中华民族寻根拜祖主题。从北至南依次为拜祖区、故里祠区、广场区三大板块。拜祖区有轩辕丘、黄帝纪念馆、黄帝像、中华文明圣火台、文化长廊、拜祖广场等。故里祠前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轩辕桥下姬水河潺潺横流,指南车、日晷、汉阙等景观交相辉映,祠内有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四妃嫫母像。景区从南至北有13米宽的红色花岗岩大道,中间是5米宽的黄色花岗岩拜祖圣道,象征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

基本简介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轩辕路北,占地面积100余亩,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也是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拜祖仪式和历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现场。1996年底被命名为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10月被评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自汉代建轩辕故里祠以来,历史有毁有修。明代隆庆四年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术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清乾隆二十九年修葺,《重修大殿碑记》记载:“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新郑市人民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黄帝故里进行了多次整修、扩建和改造,特别是经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大的扩建。可以说,黄帝故里历经了千年风雨沧桑,见证了历代王朝沉浮,而黄帝故里的变迁历程恰恰是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缩影。

历史沿革

河南省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建设分为三个阶段:轩辕故里词建设;2002年黄帝故里景区扩建工程;2007年初黄帝故里景区改造扩建工程。

汉代始建轩辕故里祠,迭有毁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郑县志·金石志》记述:“国朝轩辕故里碑,碑在北门外,康熙五十四年邑令许朝柱立。”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葺,《重修大殿碑记》记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

20世纪90年代初,新郑县委书记张海钦、县长王福成、市委宣传部部长郭更新、旅游局副局长赵国鼎及乔志敏、刘彤标等组织重修。轩辕故里祠区面积约2亩,坐北面南,祠有大殿五间,殿中端坐黄帝老年塑像,像上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程思远题写“人文初祖”匾额,像后背墙和东西墙壁上彩绘“黄帝诞生”、“黄炎结盟”、“征战蚩尤”、“高举龙旗”、“建都有熊”、“创造发明”等壁画;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塑黄帝元妃嫘祖——“先蚕娘”像,西配殿塑黄帝次妃嫫母——“先织娘”像。大殿前设长方形鼎,供祭拜黄帝用;前左侧树“林则徐拜祖碑”,前右侧树“世界客属总会拜祖碑”。祠前庭三间,以图展示新郑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前庭门楣为薄一波题词“轩辕故里”。祠前门两旁置青石雕刻石熊,以示有熊国图腾。祠前左侧树原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直属工委常务副书记刘正威题“轩辕故里”碑。

2000年,轩辕故里祠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帝故里景区扩建

轩辕故里祠面积小,不能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拜祖需要。1997年3月,中共新郑市委书记岳文海、市长李和平、副书记郭更新、旅游局局长李留建及刘彤标等,组织首次对黄帝故里扩建,拆迁祠前居民户,建黄帝故里祠前区和黄帝故里广场,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并进行绿化。2002年至2003年,新郑市委、市政府扩建轩辕故里祠区,易名为“黄帝故里景区”。扩建后景区面积为4.3万平方米,由祠前区、轩辕故里祠区、黄帝宝鼎坛区和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组成。

祠前区东西宽80米,南北长100米,约8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置黄帝故里景区扩建碑、第一石坊、乾坤浮雕盘、第二石坊、轩辕桥与姬水河、中华第一石碑、轩辕黄帝之碑和黄帝故里碑等。

轩辕故里祠区基本未动,仅于祠两侧建竹林园与通道。

黄帝宝鼎坛区

黄帝宝鼎坛区位于轩辕故里祠后,南北长150米,东西150米,面积约2.25万平方米,由青石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黄帝宝鼎坛和楹联长廊组成。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上自伏羲、神农、黄帝,下迄21世纪近万年历史,其中记有关黄帝在河南新郑诞生、建都等史实。甬道铭文两侧镌刻“客家人脚印”。民族图腾柱耸立青石甬道两侧,汉白玉石,10方,高3.6米,6棱,镌刻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图腾或族徽。黄帝宝鼎坛是黄帝故里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坛基为正方形,代表八卦之一“坤”,边长50米。坛顶为圆形,代表“干”。坛高5米,代表“五土”,即山林、川泽、丘陵、水边、洼地等,象征大地山河。鼎坛台阶取3699之数,第一平台为3个台阶,为正道。第二平台为6个台阶,寓八卦中阴爻,即阴、阳、风、雨、晦、明等。第三平台、第四平台各为9个台阶,合为99,为至尊。鼎坛四周以青石铺面,寓意大地浩瀚,自然和谐。鼎坛上伫立九鼎,黄帝宝鼎立于中宫之位,青铜铸造,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鼎腹三面,每面镌刻三条龙,其中一条巨龙居中,回首反顾,龙首有似火球,寓为黄帝宝珠,象征光明;龙口涎水纹,象征风调雨顺;鼎足为立熊,寓意国于有熊。此鼎为中华第一宝鼎。新郑是鼎器之源,中国最早的鼎器出自八九千年前新郑的裴李岗遗址。五千年前,新郑人轩辕黄帝最早将陶鼎炊器制成铜鼎礼器。黄帝宝鼎比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司母戊鼎”高出5.66米,重23.6吨,比现今进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广东肇庆青铜鼎高出0.39米,重8吨。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其余8鼎,为四方四圆,通高1.25米,兽面纹饰,分别取仕、智、丰、爱、安、嗣、寿、财之名,以八卦之位环列黄帝宝鼎四周。楹联长廊位于黄帝宝鼎坛区东西两侧,各长150米,宽5米,楹联200,展示名人大家手笔,歌颂黄帝功绩,心系故里,其中多为书法艺术佳品。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位于黄帝宝鼎坛之北,占地约1万平方米。轩辕丘旧址于此,清末被毁,今又象征性修复。丘高19米,直径100米,丘上植草木。黄帝纪念馆位于轩辕丘下,总投资1600万元,高11.9米,宽50米,二层,建筑面积30018平方米。由郑州大学建筑工程院和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进行建筑设计和装修设计。纪念馆采用地穴覆土式建筑手法,为新石器时代人字形建筑,通过岩画和青石等传统表现手法,表现根文化主题。一层在地下,北壁墙中央端坐轩辕黄帝黄铜像,通高5.9米,取“九五”之尊,右手执权杖,左手握拳置膝上,目视前方,睿智、英武、端庄、慈祥。纪念馆门前亦有一尊玻璃钢仿石雕黄帝像,与馆内塑像相同。黄帝纪念馆前左侧靠东墙树“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拜祖纪念碑”。历年大型祭拜活动在黄帝纪念馆前黄帝宝鼎坛区举行。黄帝故里景区2003年为国家AAA级景区,2006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景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姓氏广场

中华姓氏广场面积约1.7万平方米,设黄帝宝鼎坛、中华姓氏墙。轩辕故里祠前区

轩辕故里祠前区,由南向北依次为汉代石阙,为蜂腰型子母阙,母阙为重楼,上楼为重楼,高16米,阙两楼间距18米。指南车置于轩辕故里祠前区右侧绿化带中,与日晷对称。四柱石坊,为汉代青石牌坊。轩辕桥与姬水河。轩辕故里祠区。拜祖区

拜祖区(原为黄帝宝鼎坛区),中间由南向北为一条36米宽,深红色花岗岩石通道。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

拜祖台位于黄帝像前,台东西长27米,南北宽20米,台前设90厘米高汉白玉栏杆。颂歌台位于拜祖台左右两侧,每侧各长20米,五级青石面层,每侧可立250名颂歌者。颂歌台两侧置黄龙。

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相聚在一起。我是来自阳光旅行社的导游,姓胡,大家可以称呼我小胡或胡导。我身旁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王......

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沿途讲解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河南旅游,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我是你们的导游,站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我们俩很荣幸为大家服务,有需要的地方尽管提出来......

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导游词 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黄......

黄帝故里导游词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黄帝故里导游词,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黄帝故里导游词

黄帝故里沿途讲解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相遇,大家一路走来,旅途辛苦啦!首先,我代表我们XX旅行社,热烈欢迎大家到黄帝故里来旅游观光。我是咱们XX旅行社的......

下载黄帝故里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帝故里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