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黎加坪镇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研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黎阳印象调研报告”。
关于黎加坪镇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研报告
汪建军
黎家坪镇是湖南祁阳县北部的一个大镇,也是一个工业重镇。近年来,该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地方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城镇面积大幅增加。全镇现有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8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个,年产值过亿的企业3个,城区面积由1995年的1.9平方公里拉大到现在的4.5平方公里。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镇周边的部分农村土地在建设潮中被征用成为了城区、工厂或学校,通过调查,截止2008年底该镇共有1880余名村民因土地被征用成为了无地农民或少地农民。失地农民过去那种以种田为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如何?在开展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中,笔者深入到黎家坪镇的黎家坪村、石子岭村及江边湾三个村,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入户走访等方式进行了调研。
一、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为了解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调研组在黎家坪村、石子岭村和江边湾村各抽取20户共60户失地农民代表从失地情况、人员结构、就业情况、家庭收支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分折如下:
1、失地率较高。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有19户现为完全无地户,占总数的31.67%。被调查人员中失地前人均拥有耕地0.66亩,失地后人均拥有耕地0.27亩,人均失地0.39亩,失地率为59.1%。
2、失地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失地农民中的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被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共有人员232人,其中劳动力176人,占人员总数的75.86%。人员年龄结构情况为20岁以下的有56人,占总数的24.14%;20-30岁的有36人,占总数的15.52%;30-40岁的有36人,占总数的15.52%;40岁以上的有104人,占总数的44.83%。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108人,占总数的61.36%;具有高中文化的52人,占总数的29.54%;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有16人,占总数的9.1%。
3、在家闲赋的劳动力较多。被调查的176名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2人,占总数的18.18%;经商的有36人,占总数的20.45%;务工的有64人,占总数的36.36%;闲赋在家的有44人,占总数的25%。
4、失地农民家庭收支情况
收入情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物价水平的提高,失地农民现在的收入水平较征地前有了大幅提高,收入来源主要靠务工或经商收入,种、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很小。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征地前年收入户均12066.7元,2008年年收入户均22666.67元(不含征地补偿款),较征地前年收入户均增加10599.97元。2008年的收入来源结构为种植业收入户均812.33元,占总数的3.59%;养殖业收入户均506.67元,占总数的2.24%;务工收入户均7880元,占总数的34.76%;经商收入户均7400元,占总数的32.65%;房屋土地出租收入户均3600元,占总数的15.88%;其它收入户均2466.7元,占总数的10.88%。
开支情况:失地农民用于生活性消费(含学费)开支占总开支的比重较征地前增加了12.28%。失地农户征地前年支出额户均9866.7元,其中生活性消费支出5733.3元,占总数的58.11%;生产性消费(含学费)支出4133.3元,占总数的41.89%。2008年年支出额户均17000元,其中生活性消费(含学费)支出11967元,占总数的70.39%;生产性消费支出5033元,占总数的29.61%。
5、除农村合作医疗外,失地农民的其它社会保障参保率较低。被调查的232人中,购买了养老保险的有20人,占总数的8.62%;享受农村低保的8人,占总数的3.45%;购买了失业保险的4人,占总数的1.72%;加入农村合作医疗的有224人,占总数的96.55%。
二、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调研组以召开座谈会和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失地农民的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发现,因人员从业情况不同及家庭因素原因失地农民的家庭生活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大致可归纳为家庭经济富裕型、家庭经济一般型和家庭经济贫困型三类情况。
1、家庭经济富裕型。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经商,通过经商发家致富。他们有一定的经营头脑和原始资本,以城镇化建设为机遇弃耕从商,在城区从事开商店、搞餐饮、跑运输等生意活动实现了生产生活的转型,有些失地农民甚至在未失地前就已经涉足经商行业,他们每年都能赚到一笔较为丰厚的经营收入,家庭经济较为富裕,这部分农户约占失地农户总数的20%。
2、家庭经济一般型。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依靠务工和从事小买小卖之类来获取收益。失地后部分有知识、有技术、有闯劲的年轻人走上务工之路,他们在本地或沿海城市的工矿企业务工,年龄稍大的人则在城镇从事卖蔬菜、水果,开办小作坊之类的小本生意,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每月也有一份较为固定的收入,基本能确保全家每月生活所需,日子过得比较安稳,这部分人员约占失地农民总数的57%。
3、家庭经济贫困型。这部分人员往往是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失地农民,由于再就业困难他们大多主要在家耕种剩余的田地或无所事事,收入来源不稳定且收入水平较低,加之部分家庭里有上学的和生病的,经济负担重,家庭经济比较贫困,这部分人员约占失地农民总数的23%。
三、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失地农民群体目前的生产生活较为平静安稳,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
1、就业难,失业现象严重。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失地农民闲赋率高达25%。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因失地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低,年龄结构偏大,加之过去以种地为生,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就业缺乏竞争力,在招工用工市场化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部分年轻失地农民对就业期望较高,希望找份轻闲干净、工资待遇高的工作,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粗活、重活往往怕吃苦、嫌工资低而不愿干,处于金融危机特殊时期工作更难找,他们索性在家当起了“啃老族”;再一方面因失地农民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和原始资本,加之信息闭塞怕担风险,创业之路困难从从,自主就业难实现。
2、生活成本提高,部分失地农民生活困难。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的家庭经济支出中用于生活性消费(含学费)开支占总开支的比重较征地前增加了12.28%。失地前,农民依靠自己种田种地搞养殖,为家庭提供了日常生活基本所需的粮食、蔬菜和部分肉食,失地后生活城市化了,这些本属自给自足部分,得全部花钱到市场购买,这就直接造成了失地农民家庭生活费开支的硬性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失地农民的小孩在上高中、大学,加之失地失房后还得重新建房装修,需花费一大笔资金,导致失地农民家庭经济压力骤然大增。那些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的失地农民,由于经济收入低或不稳定,以至于入不敷出,失地后家庭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甚至变得非常困难。
3、安置措施单一,社会保障力度小。调查发现,所有失地农民在征地时均属于货币补偿安置,一次性领取了征地安置补偿费而无其他社会保障措施。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具有承载功能、养育功能和资源功能,为农民的就业、生活和养老提供保障。而现行的这种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方式,只考虑了失地农民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没有考虑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和养老等长远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领取安置补偿费后,由于对安置补偿费的使用缺乏长远规划,很少有人将这笔钱用于购买养老保险,而是基本上都用在家庭生活花费上,不出几年也就用完了,加之就业困难,导致部分失地农民成为了务农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他们对往后的生活深感忧虑,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隐患。
四、对策与建议
失地农民问题,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失地农民问题能否解决好,事关地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通过调查思考,个人认为要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重点应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实现劳动就业和落实社会保障,以切实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和养老问题。
1、开展培训提技能。失地农民难就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失地农民综合素质低和劳动技能的缺失或单一,因此通过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是增强失地农民市场竞争力,以解决其再就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要与征地同步进行,搞好培训应做到:一要保障培训经费。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费用实行政府包干制,各级政府应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专项资金,免费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二要健全培训体系。要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在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县委党校和工矿企业中开设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班,建立以县级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层面的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三要规范培训内容。以用工企业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大力实施以就业指导、岗前技能和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工程,以切实增强农民的就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
2、多措并举促就业。实现再就业是让失地农民生活脱贫、精神脱困的最有效手段,是增加失地农民收入,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因此,各级政府、各部门应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多措并举促进失地农民的再就业。一要靠发展经济促就业。积极扶持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同时,加强招商引资,注重引进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加工企业,通过发展经济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失地农民就地消化。二要靠政策扶持促就业。失地农民再就业应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同等扶持政策,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自谋职业的,在税费方面前三年要实行减免,后期要给予优惠,对创业资金短缺的,金融机构要提供专项小额贴息贷款予以帮扶;另一方面,对吸收失地农民就业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以鼓励企业大力吸纳失地农民就业。三要靠强化服务促就业。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依靠本地就业服务体系联网社会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务中介组织,向失地农民不定期地提供本地或外地的就业服务信息;同时,还要建立失地农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发布到互联网,以疏通求职农民与招聘企业之间的信息渠道,有效地引导失地农民本地就业、外出务工和劳务输出。
3、强化社保促和谐
社会保障问题触及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得不到解决,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隐患就无法消除,因此,强化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已势在必行。一要改革和完善征地安置办法。首先应对当前普遍采用的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办法进行改革,为防止失地农民将征地补偿收入短期内用光,将征地补偿费作几块安排发放,其中一部分直接发放给农民,另一部分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形式存入专项账户,由专门机构管理,作为他们购买养老保险和就业安置服务之用;其次要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失地农民的科学安置办法,逐步建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安置模式,以实现土地换社保。二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覆盖比率,对所有无收入来源或收入不稳定的失地农民都要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之内,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发放标准应参考城市低保标准执行;其次要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为所有失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购买养老保险的资金可采取政府贴一小部分,个人交纳一部分,征地补偿费中留用的社会保障基金占大部分的比例来进行筹资,这样就能较大程度的减轻农民的出资负担,力促失地农民全员参保,以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确保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祁阳县委组织部
一、失地农民基本情况为了解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调研组在黎家坪村、石子岭村和江边湾村各抽取20户共60户失地农民代表从失地情况、人员结构、就业情况、家庭收支及社会保障等......
关于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现状的调研报告随着现代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一批批重大项目建设的相继上马,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少地农民逐渐形成一......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开发区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关于抚州市市本级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调研报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存、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的有关情况,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及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根据上级有关精神,近期,开发区组织土地管理办公室、安置办公室及相关分管领导等人员,对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