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需求变化趋势调研报告_保险公司现状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时间:2020-02-27 20:13: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调研报告】

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需求变化趋势调研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保险公司现状调研报告”。

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需求变化趋势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3.03.19 内容来源:沈阳监察稽核中心 信息员:张悦 字体大小: 大中小

近日,重庆保监局联合辖区内部分保险公司,采用抽样问卷调查、座谈走访、数据分析等方式,就金融危机以来保险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响保险需求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明显,为保险需求释放奠定经济基础。一是重庆GDP增长对保险业发展的推动效应显著。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重庆经济先抑后扬,迅速企稳回升,2009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4%,预计在未来一个时期仍可能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各类保险需求加速释放的推动力。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增长。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增长平稳,但增速有所下降。受此影响,重庆保险需求在总体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对未来风险的关注度明显增加,保险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连续实施,为保险需求释放提供有利政策环境。一是受投资驱动的保险需求显著增加。2009年1-9月,重庆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17亿元,同比增长34.5%,规模和增速均创2004年以来新高,大量新开工项目拉动了工程保险等险种增长。二是部分与消费相关的保险需求被提前激发。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刺激下,重庆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1-9月,全市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36.8%;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60.4%,促进了消费信用保险、信贷保证保险、贷款人意外保险、机动车保险等保险需求的加速释放。三是与出口相关的保险需求快速增长。2009年,重庆市及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贴力度最高达50%,有效激发了出口企业的投保意愿。在1-9月外贸出口下降33.5%的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承担保额同比增长8.2%。

(三)金融市场环境出现新变化,成为保险需求释放的重要诱因。一是低利率政策促进了分红险等储蓄替代型产品需求释放。2009年1-9月,重庆市场分红险保费同比增长55.2%,占寿险保费的比重达到75.5%。二是资本市场大幅波动提升了消费者对保险保障功能的需求。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需求开始重回主流。三是银行储蓄增长带动了保险需求结构调整。1-9月,重庆市人民币新增存款增速达40.1%,排全国第二位。银行储蓄大幅增加为寿险业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储备,有利于长期储蓄性寿险产品增长。

(四)经济发展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对持续有效释放保险需求形成抑制。一是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模式不利于保险需求持续释放。高强度的政策扶持和政府主导的投资高增长是本轮经济复苏的特征,其对产业经济和消费增长的影响能否持续还存在变数。二是宏观政策调整可能为保险需求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由于存在温和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货币政策可能会趋于谨慎,银行利率可能重回加息通道,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需求因此将受到影响。此外,与住房、汽车消费和投资相关的保险消费还可能出现波动。三是基本社会保险的拓展对商业保险需求产生影响。2009年1-9月,重庆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同比增长28.5%、11.2%、37.3%,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在15个区县启

动试点。基本社会保险的加速拓展,在扩大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可能对健康、养老、意外等传统商业保险形成挤压。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需求变化特征

为进一步掌握保险需求变化趋势,重庆保监局分别对150家企事业单位、1000名城乡居民和450名保险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140名保险公司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进行了座谈,发现保险需求出现七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一)公众的保险意识明显增强。在200户被调查企业中,57.6%的企业已经把风险控制列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55.6%的企业倾向通过购买保险转移风险,其中,防范信用风险、生产责任风险、财产风险被列入前三位。在1000户被调查居民中,更多的人开始担心自身风险保障问题,其中,52.4%的人担心家庭成员出现重大疾病,43.8%的人担心意外事故,20.7%的人担心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下降。为了应对这些风险,58.4%的居民选择购买保险,59.8%的人依靠储蓄积累,只有7.4%的人听其自然。

(二)与宏观政策具有高相关性的财产保险需求明显增加。一是工程险需求量大幅攀升。13家被调查建筑企业中,11家表示2009年承揽工程业务量与2008年相比增加,2家表示持平。受此影响,2009年1-9月,重庆工程险业务同比增速达194.9%。随着“畅通重庆”、“宜居重庆”的深入推进,未来几年,重庆工程险需求仍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二是机动车保险需求明显增强。34.3%的被调查居民表示,在未来三年有购车意向。可以预计,机动车保险需求潜力将在较长时间内平稳释放。三是责任保险需求增加。33.1%的被调查企事业单位更加重视经营中对他人和员工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应承担的赔偿责任,34.5%的企事业单位表示,重大安全事故责任会对企业生存造成严重影响,75%的企业计划选择购买保险转移责任风险。2009年1-9月,重庆责任保险保费同比增幅达29.7%。

(三)以健康、意外、养老保险为代表的保障型产品成为第一保险需求。57.2%的被调查居民表示,未来三年计划在养老、医疗、意外保障方面购买保险,只有27.1%的人希望通过保险实现投资理财。59%的被调查营销员认为,当前主动咨询保障性产品的人多了,推销健康、养老、意外保险等产品比危机发生前相对容易。

健康保险需求在保障型需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被调查的649名保单拥有者中,49%的人表示购买保险最主要原因是“害怕患上重大疾病”。对于未来计划购买的人身保险产品,67.3%的人选择健康保险,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意外保险产品(46.2%)和第三位的养老保险产品(44.6%)。对营销员的调查也显示,健康保险是86.3%的营销员的主推险种,74.2%的营销员认为消费者会主动购买健康保险。

(四)储蓄替代型产品在投资型保险产品中地位更加突出。53.6%的被调查营销员认为,消费者在看待保险投资功能方面,更加倾向低风险、高稳定性收益。具体到产品上,47.6%的人选择分红保险,41.2%的人选择万能保险。

(五)长缴费周期的人身险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在保费支付形式上,消费者运用财务杠杆的意识增强,相当比例的被调查者愿意选择期缴方式,希望以更合理的现金流获得保险保障。调研发现,对于缴费期在15年以上的重疾险,接近70%的被调查居民选择接受,只有近12%的人表示不接受。在期缴形式上,居民不再局限于年缴,57.6%的被调查者首选月或者季缴方式。

(六)农村消费者更加看重保险的确定性回报。金融危机使农民打工机会减少,增收难度增大。在被调查农民家庭中,57.8%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在收入处于较低水平时,农民购买保险更加强调回报,尤其是看重短期内的资金返还,对死后的资金给付缺乏兴趣。反映到保险产品上,偏好分红储蓄型产品,对初始费用高、缴费起点高的万能产品,以及纯粹的保障型产品有排斥心理。在被调查的78名长期外出务工的农民中,有74.4%的人希望通过购买保险来转移意外风险。

(七)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对人身保险需求形成“挤出效应”。86.9%的被调查营销员反映,在展业中已经明显感觉到基本社会保险对商业保险的替代作用。“有社保了就不必买商业保险”,“买商业保险不划算”等想法在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农村市场普遍存在。

三、保险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对保险需求形成抑制

(一)保险产品同质化与需求变化趋势不协调。目前,在重庆市场可售产品近千种,但是真正为消费者喜欢且有一定销售规模的仅仅数十种。41.3%的被调查投保人表示,不愿意继续购买或向他人推荐保险产品,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合适的险种。

(二)保险产品费率水平与公众可接受度不匹配。近70%的被调查营销员反映,制约保障性产品销售的主要因素不是消费者认识不到位,而在于产品价格超过了消费者预期。61.3%的被调查居民认为,应对重大疾病风险,需要积累20-40万的储备资金;为获得上述保障,74.8%的被调查者能接受的保费是1000元/年-2000元/年(缴费年限以15年计),远低于目前市场上重大疾病保险的费率水平。

(三)现有保险营销激励机制不利于保险需求的正确引导。以佣金为例,保险公司对营销员实行无底薪佣金制,首期佣金高达首期保费的30-40%,续期佣金则很低。许多营销员为获取高额佣金收入,忽视消费者真实需求,主推高保费、低保障险种,甚至在非正常流动时,诱导客户退保。在有退保经历的被调查者中,43%因为营销员误导而退保,33.3%因为购买以后感觉不适用而退保,只有21.2%因经济困难退保。

(四)保险服务水平与消费者需求有差距。一是理赔服务质量仍需提高。有22%的居民和31%的企业对保险公司“付款结案”服务表示不满,集中表现在赔款时间和结案手续两个方面。二是投诉处理等服务救济机制效率不高。32%的被调查对象对“投诉的整体处理速度”表示不满,对“投诉人员解决问题能力”的满意度仅为40%。三是提供增值服务不多,适应性不强。40%的被调查居民认为,财产险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年检、施救、汽车美容保养等服务,35.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应该提供风险咨询、防灾减损服务。与此形成对比的是,37%的被调查从业人员对公司能提供的增值服务表示不清楚,35%的表示必要性不大。

(五)保险公司经营能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潜在需求的挖掘。保险公司的精算水平和管理能力还不能适应加强产品创新,挖掘潜在保险需求的要求。比如,由于风险管控能力较弱,保险公司被迫在投保和理赔方面增加手续,提高门槛,限制了产品创新空间。再如商业健康保险责任免除项目过多,投保条件苛刻,超过一定年龄就不能投保,在保障范围上也不能与社会医疗保险进行科学的划分和对接。

四、几点建议

(一)科学引导投资型保险需求。从满足消费者日趋旺盛的投资型保险需求出发,在当前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中,需要正确看待保障型和投资型保险产品平衡发展。一是细分投资型产品目标客户群体,丰富产品线,满足不同风险偏好者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者运用保险手段进行长期理财。二是合理确定销售渠道、销售区域和销售对象,从严制定销售资格,严禁在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低收入人群中销售激进型投资产品。三是建立科学的风险规避机制,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产品透明度,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二)切实提高风险保障型产品适应性。一是科学评估风险保障型产品费率水平、产品期限等,合理确定市场价格。二是强化产品组合搭配,尽可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保障需求,降低购买成本。比如,发展保障、增值兼顾的新型家庭财产保险产品,兼顾养老需求以及生命保障的人身保险产品等等。三是适当开放缴费期限、保障期限、领取方式、投保年龄和保费保额等产品细节可选项,让消费者能够自由选择。

(三)促进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有效衔接。在医疗保险方面,逐步完善对医保范围外自费和自付部分的保障,开发老年健康保险市场,加快对带病人群健康保险的研究和开发进度,推出涵盖重疾和一般疾病的完整疾病保险产品体系。在养老险方面,完善养老理财型保险产品线,开发固定年金、变额年金、可转换年金、开放式养老金账户等产品,增强产品的投资功能和账户管理功能,提供更多年金化领取服务。

(四)提高保险业经营水平。一是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增强精算和投资管理水平。二是完善保险行业服务规范,加强保险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保险服务。三是科学制定销售激励政策,激发营销员销售保障型产品和长期储蓄型产品的内在动力。

(五)进一步强化监管导向。进一步完善产品创新保护机制和产品结构调整导向机制,引导保险公司找准自身定位。加强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打击欺诈误导、拖赔惜赔等不诚信行为,消除公众的顾虑,激发公众消费需求。

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依据)

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一、课题研究背景1、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和......

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

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抉择韩晓琴【该文章阅读量:131次】【字号:大 中 小】摘 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

金融危机下企业文化的调研报告

民族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是否有发展潜力的一个标准,而企业文化则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的一个标尺。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各个领域的竞争已经开展,我国的金融领域也正逐......

金融危机调研报告

依安县总工会关于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影响情况的调研报告市总工会民法部:按照《市总工会关于开展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影响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于3月8......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学院经管学院;学号20131004118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

下载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需求变化趋势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危机背景下保险需求变化趋势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