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辽宁省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调研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促进辽宁发展”。
关于促进辽宁省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调研报告 徐岩 林乃忠 杨扬 王永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保持辽宁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健康态势、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进程至关重要。近期,我们就深化金融改革、促进辽宁省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近年来,辽宁省金融业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和金融系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全省金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老工业基地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金融业迅速发展壮大,主要金融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2006年末,全省共有金融机构9230家,比2002年增加1428家,居全国第4位;金融机构资产32723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14181亿元,居全国第7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612.5亿元和9158.3亿元,均居全国第7位;金融业实现利润45.5亿元,比2002年的-70.7亿元增加了116.2亿元。2006年,全省票据融资725.24亿元,居全国第7位,比2002年增长了1.8倍。2006年末,全省保险市场主体达29家,比2002年增加22家;保险中介机构103家,居全国第2位;2006年保费收入达到254亿元,保险密度607.4元,保险深度为2.8%。2002年以来,全省共有18家企业实现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累计融资359.8亿元,占辽宁省资本市场历年融资总量的50.2%;全省48家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成为全国第一批股改市值占比实现100%的5个省份之一。大连商品交易所为全国三家交易所之一,大豆品种交易保持全球第二大市场地位。
2.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保持双下降,突出金融风险得到妥善化解。“十五”期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压缩不良贷款3000多亿元。至2006年末,全省主要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由200
2年的1736.3亿元下降到1188.7亿元,减少了547.6亿元;不良贷款率由30.4%下降到14.3%,下降了16个百分点。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02年末的33.26%下降到2006年末的17.36%。
2000年末,全省有个人债务兑付风险总额249.5亿元,其中柜台回购个人债务风险163.2亿元、农民基金会10.3亿元、企业债券44亿元、乱集资32亿元。几年来,省政府全力组织清偿债务风险,至2006年底,共处置20余家高风险金融机构,实际化解各类居民个人债务兑付风险260多亿元,其中由国家直接承担的达90多亿元,维护了居民的切身利益。
3.地方银行金融机构改革成效突出,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06年末,全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由2002年的122.5亿元,下降至60.3亿元,减少了62.2亿元;不良贷款率由32.6%下降到4.96%,下降了27.6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辽宁省11家城市商业银行共处置不良贷款86.4亿元、置换不良资产117亿元。经中国银监会批准,2007年沈阳、大连两家城市商业银行分别更名为盛京银行和大连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标志着辽宁省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从一个侧面表明金融业发展已经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有目共睹,经营实力大幅提升,支农能力明显增强。2002年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251.96亿元,不良贷款率54.8%。至2006年末,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降至87.51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2.77%,比2002年下降42个百分点。2006年实现经营利润12.7亿元,扭转了多年的亏损局面。辽宁省的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已经走在全国21个第二批试点省份的前列。
5.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头强劲,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2001年12月11日,大连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成为我国第一批准许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城市。目前,辽宁省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达25家。有14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辽宁省开办业务,其中11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荷兰合作银行与省农村信用联社确立全面合作关系;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境外金融机构战略投资工作进展顺利。
6.地方政府金融工作有序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为加强对全省金融工作的协调服务,省政府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形成了地方政府、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协调、联动的金融工作体系。2005年初,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500亿元软贷款的合作协议。至2006年末,国家开发银行表内外发放贷款381.8亿元,软贷款余额达367.8亿元。2006年3月23日,省政府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银政合作协议》,“十一五”期间建设银行将对辽宁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领域提供
首批总额为1000亿元的贷款支持。2006年9月,按照“政府组织、市场化运作、企业偿债”的原则,省政府与长城资产公司签署了550户企业不良债权回购协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深化国企改革、勇于解决金融历史遗留问题、创建良好金融环境的决心和魄力。
总之,最近几年,是辽宁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辽宁金融业的扩张期、提高期,辽宁省金融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安全度明显提升,越来越成为发展与建设的主要支撑。“十五”以来,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3.7%,各项贷款年均增长12.1%。2006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32.1亿元,是2002年的1.7倍,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5%,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努力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受体制、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辽宁省金融业总体上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金融服务功能不够强,三农、中小企业、辽西北地区金融服务相对薄弱;二是金融结构不够合理,银行、证券、保险业发展不协调,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比较低;三是地方金融机构总体竞争力不强,辐射范围不够广,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四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促进辽宁省金融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良好机遇和广阔市场空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发展期,对辽宁省来说,是金融业实现新的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发展条件,既有市场空间、又有良好环境。
第一,从宏观背景看,总体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今年中央3号文件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已经结束,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外、区域间金融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这些不仅意味着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这些新形势、新变化,将给辽宁省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
第二,从辽宁省自身看,有条件有能力把金融业做得更强更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辽宁正处在人均GDP由2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的发展新阶段,省十次党代会开启了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新征程,建设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必须要有金融血液的支撑,辽宁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经济国际化互动并进,对金融的需求更多,对金融服务水平的要求更高,金融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辽宁省经济总量大,开放程度高,资金来源多,有条件有能力把金融业做得更强更大,全面提升辽宁省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三,从资源优势看,辽宁日益增长的资金供给和需求,为辽宁省金融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目前辽宁有着全国各省区中比较好的金融发展资源。主要表现为“两高一多”:一是经济增长水平高,2006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今年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7%,至此辽宁省已经连续13个季度经济增幅在12%以上、17个季度经济增幅在两位数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二是居民储蓄率高,连续10年基本稳定在50%左右,“十五”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13.4%,2006年居民储蓄总额达7701亿元,比年初增加751亿元,人均储蓄达18032元,居全国第6位。三是投资总量多,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689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其中地方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近90%,年投入超亿元的建设项目907个。
第四,辽宁金融业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台阶上,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自身条件。近年来,辽宁省金融业的风险有了较大幅度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金融资产质量也明显改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业支持地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辽宁省的金融体系在东北三省以及中国的东部地区,金融存贷款等主要指标的排位都在GDP的前面。
第五,东部沿海省市加快了建设金融强省(市)的步伐,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上海市2006年公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将上海定位于“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2007年2月,上海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天津市表示要复兴北方金融中心。2月28日,在江苏省金融工作会议上,江苏正式提出金融强省战略。广东省常务副省长钟阳胜1月下旬在广东金融博览会(广州)的开幕式上表示,2007年广东将在“金融强省”建设上迈出新的步伐。2月下旬,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从“金融大省”大步迈向“金融强省”。2006年12月,山东省下发了《关于做强做大山东金融业的意见》,完整地勾画出了山东金融强鲁战略蓝图。
新的形势和背景对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金融业发展,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是保持辽宁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任务,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动力支持,是保障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的关键所在。在现实条件下,推进辽宁省金融业改革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促进“三个结合”,努力建设“三区”。
第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将主要精力由放在处理遗留问题向着眼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转变;二是将主要精力由放在处理遗留问题向金融创新转变;三是将主要精力由放在处理遗留问题向促进金融业与辽宁经济一起成长转变。
第二,要促进三个结合。一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做强做大金融业相结合。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既要坚持好中求快、优中求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金融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又要充分发挥金融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核心作用,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做优产品、做大企业、做强实力,不断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二是推进金融创新与突破薄弱环节相结合。金融企业要学习和借鉴浙江等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注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普惠性,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突破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三是加快金融发展与加强金融监管相结合。金融发展越快,越要加强监管。及时消除金融隐患,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金融领域的矛盾和问题,以有效的金融监管维护金融运行的稳定和安全。
第三,努力建设三区。发展经济,金融是核心;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是主力;实现全面振兴,金融是支撑。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辽宁省应当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时确立建设金融强省的战略目标,努力把辽宁建设成为金融运行的安全区、金融服务的创新区、金融资源的集聚区。
三、对策建议
第一,整合金融资源,充分发展壮大辽宁本地的金融实力。辽宁建设金融强省,既要靠“国家队”,又要发挥“地方队”作用。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要“创造环境、研究政策、建立机制、提供服务”,进一步做强做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一是做精做专地方商业银行。辽宁省有90%的城市设有自己的商业银行,是各市政府的宝贵金融资源。各地要充分利用、调度、整合资产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风险处置、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途径,支持地方商业银行扩大市场业绩,改善资产质量。建议省政府继续支持盛京银行、大连银行的巩固发展,办好省域外分支银行、省内分支银行;促使锦州、营口两市商业银行积极推进产权结构改革,向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结构迈进,营口要办成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推动丹东、鞍山、葫芦岛、辽阳、阜新、盘锦商业银行达到良好等级,提高服务质量;尽快使全省现存的朝阳、本溪2家城市信用社改组为城市商业银行。
二是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是当前最受农民欢迎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议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支持其做大做强,实现“十年四步走”的战略目标。鼓励符合条件的设区城市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广泛吸收优秀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具备发展前景、能够长期持股的战略投资者入股。
三是积极发展其他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大型综合性企业投资参股金融机构,鼓励地方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和信托投资公司互相参股,逐步发展金融控股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企业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住宅金融公司等专业性金融服务公司。规范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保险代理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金融业综合服务能力。
第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加快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一是加强对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规划指导,建立重点联系制度,推动辽宁省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和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因地制宜地发展境外上市,努力扩大辽宁省上市公司数量,力争今后三年上市50家。二是在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基础上,加快解决大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和违规担保等问题,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是大力推进上市公司收购兼并,鼓励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控股股东将优质资产、优势项目向上市公司集中。四是支持中天证券公司做大做强。中天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是省国资委重点监管的28户企业中仅有的金融类公司,是省内注册的惟一综合类券商。建议省政府对在本省注册的证券公司给予政策扶持,使辽宁省资本市场更具活力。五是要紧紧抓住国家调整债券管理体制、加快债券市场发展的机遇,引导和推动业绩优良、市场信誉好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筹集资金。
积极拓展保险市场。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社会和谐的“稳定器”。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也作出了具体部署,关键是抓落实。一是加快建立适合辽宁省情的农业保险体系。建议由省政府集中各项扶贫和支农资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继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整合财政厅、省农委、省民政等部门的涉农资金用于农业保险补贴,建立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在大连、盘锦、丹东等农垦区,以财政补贴建立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二是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努力发展适合农民和农民工的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建立节育手术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三是积极推动“治安保险”、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公众责任、产品责任、承运人责任、医疗责任、执业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保险业务。
第三,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增强金融发展活力。改革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动力,是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积极推动和支持国有银行改革,支持工行、中行、建行深化分支机构改革,支持农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支持政策性银行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支持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深化改革。要继续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国资、财政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积极支持工行、建行等已经上市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贷款,积极协助农行做好不良资产的剥离和核算工作。
要加快开放金融市场。辽宁的金融市场,既要向外资开放,又要向外省开放,既要向国有资本开放,又要向社会资本开放。近几年,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沈阳、大连的步伐加快。要因势利导,大力改善金融发展环境,以稳定透明、公平竞争、法制健全、服务高效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的境内外金融企业到我省设立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加强与国际金融企业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引进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提高地方金融业的发展起点,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要积极鼓励金融竞争。无论是省内的还是外来的金融机构,都应当靠竞争占领辽宁金融市场,赢得发展空间。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各类所有制金融企业平等竞争的发展环境。要象引进工业投资那样引进金融服务,推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通过招商和培育各类市场竞争主体,带动辽宁服务业乃至开放型经济上一个大的台阶。
第四,全面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合力建设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进入辽宁的重要条件,是推动我省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建议加快建设面向社会的以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发布、信用监督和信用惩戒为主要内容的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对信用好的企业、个人和社区,在信贷授信以及招投标、项目审批、工商年检、税收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制裁和曝光,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在全社会形成激励守信和惩戒失信的机制。
二是加快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设。根据经济主体的多层次需要,特别是中小企业、农户等群体的发展需求,构建多层次、分工有序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支持民营担保公司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资入股,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担保机构。鼓励设立各类会员制担保公司,提高担保效率。
三是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建议省级行政许可领域对各类金融机构全部开放,简化审批、注册登记手续,取消在账户开立、存款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行为,依法落实和保全金融债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禁用行政权力干预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
四是继续整顿规范金融秩序。深入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地下钱庄、地下保单、洗钱等各类金融犯罪活动,努力构建金融安全网。
金融业发展调研报告(整理17篇)由网友“不不”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金融业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阅读参考。篇1:金融业发展调研报告 金融业发展调研报告金融业作为......
加快现代金融业发展宜昌要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抓住资本市场加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新金融发展理念树立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
我市金融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 左志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为重要的作用。2011年2-3月份,我们对全市......
关于杨家圪坮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 ”活动的调研报告日期:2012年4月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奋力开创杨家圪坮镇跨越崛起新局面。也为了全面......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