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巨变调查报告(精选8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家乡的调查报告”。
第1篇:家乡巨变调查报告
关于我的家乡巨变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而我的家乡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源地—江西省赣州市。我利用这次寒假对家乡的建设情况做了个调查。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家乡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变化。
一、经济方面
在村委会的因势利导下,村民们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同时改变了过去的单 一经营方式,使得村民收入方式多元化。在生活中的以下方面可以体现:
1.吃的讲营养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村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10年村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3269元,比2008年增长15%,年均增长7.5%。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
2.穿着讲时尚
过去村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村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土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帆布鞋所替代。2010年村民人均衣着消费360元,比2008年增长18.6%,年均增长9.3%。其中年轻人的人均衣着消费更高,超过500元。
3.住房讲宽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住上了楼房。截至2010年8月,全村86%的家庭住上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红砖房,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4.家电讲高档
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的落实,村民一改过去买得起家电而用不起电的状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而逐步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截止2010年底,村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12台、电冰箱37台、彩电113台,一些更为高档的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正在成为收入水平较高农户的消费热点并逐渐步入寻常村民家。
5.交通、通讯讲便利
近几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使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为农民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交通、通讯成为近几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其中,交通工具人均支出54元,通讯工具人均支出82元,增速飞快。2010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84辆,移动电话91部,固定电话61部。随着汽车下乡等活动的开展,一些村民也购置了自己的汽车,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自家的小轿车。
二、文化方面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有30%受过高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都有彩色电视,近8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或卫星电视接收器,6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三、生活环境优美
近年来,家乡村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得到很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10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100%的行政村通了电,农户住宅电话普及率已达61%,农户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43%。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水泥硬化乡村公路里程逐年增加,道路不断改善,城镇化率逐年提高。自从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村民生活的提高将从制度上得到保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力增强。
总的来说,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也还有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精神生活方面:
1.赌博风
好多村民在农闲时聚在一起打扑克、搓麻将赌钱,虽然他们赌钱的数额不大,但这种风气必须遏制,防止其蔓延扩散。
2.迷信活动
我调查发现约25%的家庭有从事迷信活动,尤其是家庭女性。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在政府的协助下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
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2篇:我的家乡巨变社会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巨变社会调查报告
10化本 朱飞燕100900077
“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洲。”我的家乡—大余位于位于江西省的西南边缘,居章江上游,大庾岭北麓。地理位置东经114-144.44′,北纬25.15′-25.37′。东北与南康市相连,东南与信丰县接壤,西北与崇义县毗邻,南与广东省南雄襟连,西界广东省仁化县。全县东西长约127.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条形状,国土面积1367平方公里。323国道横贯全境,县城南安镇距赣州市85公里,距南昌市512公里。
在新年到来之际,我利用寒假在家期间,对家乡近年来的变化做了一个社会实践调查,并整合成一份报告。
建国60周年来,全县人民以改天换地的气慨改造大余、建设大余,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12.48公里,比1949年150公里扩大6.42倍。全县旅客周转量14167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32230万吨公里,比1978年120万吨公里增长267.9倍。邮电通讯呈快速发展。县内已建成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综合通信能力较强的现代化电信网络,通电话行政村达100%。2008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4.45万户;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从无到有,已分别发展到9.26万户和8361户。邮电业务范围逐步扩大,业务种类逐渐增加。2008年,邮电业务总量8526.79万元,比1952年5万元增1704.4倍。城乡建设步伐加
快。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2008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2.9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2.79%。2008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0.12平方公里。城区道路全部硬化,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灯火辉煌。农村楼房林立,家园清洁。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全县已实现村村通电、通邮、通车,广播电视覆盖全县各个角落,彻底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96元,比1949年30元增加4066元,增长135.5倍,年均递增8.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16元,比1949年28元增加3588元,增长128.2倍,年均递增8.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616元,比1949年376元增加18240元,增长48.5倍,年均增长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7元,比2004年6394元增加3123元,年均增长10.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93元,比2004年4297元增加1796元,年均增长9.1%。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家庭开始拥有比较高档的耐用消费品,享受型消费特征凸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5.15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1.67辆、摩托车78.33辆、洗衣机95台、电冰箱85台、彩色电视机163.33台、家用电脑30台、组合音响31.67套、微波炉20台、空调器33.33台、淋浴热水器91.67台。每百户使用固定电话110部,移动电话196.67部。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52.22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摩托车23辆、洗衣机5台、电冰箱6台、彩色
电视机31台、移动电话32部。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多种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随着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从改革管理体制到调整教育结构,建立和完善了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以普通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开始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和困难补贴。2008年末,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3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6.64万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人数18.8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243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733人。
近几年来,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乡的生活环境也变化了许多。记得我还是个孩童时期,我们村里人住的房子都是土房子,村里最漂亮的房子就数我们的小学教学楼了。那是一栋两层小楼房。蓝天白云下,村民生活简朴,快乐。而如今村民们的生活比以前更好了,那一栋栋破旧的土方子都被一幢幢高大明亮的楼房代替了。小时候,村民们的生活用水是从河边的古井里用水桶一担担的挑到家中,而现在我们再也不用到河边去挑水,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再不用担心喝水问题了。记得小时候,遇到下雨天,河里发大水,洪水冲进水井里,大家都不能喝上干净的水。不仅如此,如今每家每户都有
彩色电视机、电话,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现在,乡亲们也没有出行不便的问题。不久前村里修建很多道路,即使住在偏僻角落里的乡亲也不担心出入问题,因为如今乡村之间实现了村村通路,政府大力修建不少马路,一条条小路变成了水泥浇筑的马路,车辆通行方便极了。再也不担心做不到车,去不了县城,每天都有定时的公交车,还有许多其他的车子。
当然,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是更富足了,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同样在进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在进步。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但是我们的生活的自然环境却变得越来越差劲了。众所周知,大余是享誉世界的“世界坞都”,开采矿石在我们县是一项很平常也很重要的工作。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开采,钨矿资源也在慢慢消耗。很多地方都将整座山开采空了,采矿的同时不注意保护环境,我们的河水变脏了,河流也变小了。我县的森林覆盖率74.2%,活力木储积量500多万立方米,毛竹1600多万根。近年来,很多商家瞄准我们的森林,到山上大肆砍伐树木,并将木材运往城里做家具之类的。山水的树木少了许多,又在砍伐过后的土地上种上新的小树苗,因为没有了大树,山中的蓄水量就自然少了许多。如今,我们的河里的水流量变得越来越小,河水也脏了也没有人回到河中玩耍了。如果是从前,小孩子们整个夏天都在河中玩耍,那时河水清澈见底,天空一片蔚蓝,河边树木青翠,真是一片美好乐园。而今昔日的乐园早已无人光顾了,小河也被我们戏称为“小溪”。生活的富足,制造的垃圾也多
了很多,废弃的塑料袋也在增多,不过幸好村里请来了街道清洁工,将街道打扫的干干净净,垃圾也进行集中处理,街道也变干净了。如今,大余兴起了旅游业的发展,经过2009年7·3洪灾,很多旅游景点都破坏了,县政府又提出了一系列政策,重新修整了牡丹亭,重建了魁星塔,经过
两年时间的修整,又又扩大了旅游景点,使得县城旅游业更具发展了。大余的牡丹亭、梅关古驿道、丫山、魁星塔等景点更具魅力,吸引了不少游客。旅游业的兴起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更富足了。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更为爱我的家乡,更为关注我的家乡。我根据资料搜索了解家乡近几年的情况,并通过走访家乡各地实地调查,做出一份简单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虽然不完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虽然我现在还能力有限,但我会心忧家乡,把对家乡的牵挂转化为我前进的动力。家乡在无时无刻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我们的城市也变得更现更清洁。虽然还有很多地方有待于改进,但我相信在政府的带领下,任何问题都会得到完美的解决。所以,家乡的前景是美好的。
所以,通过调查,我是欣喜的,看着家乡的发展与变化,我看到了家乡美好的未来。大余,必将成为一条巨龙,腾飞在章江的身侧,既在她的身畔成长,又为她保驾护航。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伟大旗帜下,大余会发展,大余会腾飞。而作为大余人的我,会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将来为建设家乡贡献我最大的力量。
第3篇:家 乡 巨 变
家 乡 巨 变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沐浴着晨曦的阳光,唱着春天的故事,我心情是那样激荡。回首眺望改革开放,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它从日渐破旧的老屋到气派的新房,从小窄门到大院落,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记录着30年山乡巨变
我的家乡在东川,是一个可爱的小乡村。它的四周青山挺拔,山间绿树红花,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缓缓地淌过,一条大街绕在山腰上,显得端庄、美丽。
以前,家乡人民很穷。村上到处是烂土墙,住着破烂不堪的茅草屋,有的屋子还是用石板、油毡或稻草搭成的。屋里的地面全是黄土,时间长了就被人们用笤帚扫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土坑。下雨天,院子里、村道里全是烂泥巴,一脚踏下去,鞋子就陷在里面再也拔不出来了。屋子里黑暗、潮湿,地方很小。屋上面的瓦片好一片,坏一片的,一到下雨,雨水好像都想来凑热闹,房子里全是雨滴,大家只得连夜挪动家具。冬天挡不住风,有一年冬天,爸爸领着姐姐回老家,尽管奶奶把土炕烧得很热很热,但刺骨的寒风从四壁透进来,冻得他们耳朵发麻,不得不把头埋进被窝里,被窝里的空气不好,害得他们一夜都没睡好觉。
那时的学校是一座破旧有土木结构房屋,土墙斑驳脱落,一块玻璃也没有。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风凛冽刺骨。春天,雨点从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嘀嗒”的雨声与琅琅的读书声凑成了不合谐的曲子。
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东川人民乘着精神文明的春风,正经历着30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变。
一座座标准住宅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广平整,充满着盎然生机;不久前还是荒芜贫瘠的土地,如今绿色森林正勃然兴起;不久前还
是沟壑纵横的荒地,如今一座座花园式村庄正崛地而起。清晨,鸟语花香,到处是晨练的人群;傍晚,万家灯火美不胜收,一派祥和安宁!多么和谐美丽的图画呀!
可是,如今,当我们尽情享受城市带给我们方便和繁荣的时候,当我们踏着经济腾飞的步伐,感受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您可曾想过,我们也在承受着城市的污染和喧嚣,可曾看到过,也有不和谐的音符飘荡在这座城市的上空。漂亮的街道后面,还堆藏着太多的污垢需要及时清理,宽阔平整的马路上还有果皮纸屑伴着晨风四处飘荡,时尚的霓虹灯下,还有随处可见的陋习, 如果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可以司空见惯;如果说马路摆摊、占道经营可以习以为常,随地吐痰可以当成小事一桩,乱扔乱倒、乱贴乱挂,视为不值一提;那么,总有一天,当您穿着铮黑明亮的皮鞋,走在遍地果皮纸屑垃圾的街道上时,您将会不再潇洒? 当您穿着漂亮得体的时装,穿过遍地塑料袋和乱贴乱挂的广场和公园时,您还有心情享受城市生活带来的浪漫和惬意吗?
可曾意识到,我们也有维护城市文明卫生的义务和责任,城市是我家,创卫靠大家!那么,在洁净的街道上,突然飘来一片纸屑,一个塑料袋,您会主动的把它拣起来吗?当您漫步在公共场合,会自觉的把吃剩的果皮扔进垃圾箱吗?当您在为孩子讲着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时候,是否自己也在躬身力行?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时刻在鞭策着我的言行。那是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天气闷热,我在大树下乘凉,路过垃圾箱的时候,随手把手里的空饮料瓶一扔,没想到扔到了垃圾箱外边,我当时没在意,继续往前走,“妈妈。这个阿姨乱扔垃圾,不爱护环境卫生”----稚嫩的声音如同六月的惊雷划破了长空,在我耳旁惊响,尴尬的转过身,看到的是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那充满童真的目光里写满了
不解和疑惑,如同麦芒一样扎在我的脸上,当看到孩子的小手正拿着我扔出的瓶子扔进垃圾箱的时候,当孩子的母亲一边露出对孩子赞赏的目光一边向我透出歉意微笑的时候,我的脸红了,我被孩子的行为深深的打动了,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孩子的行为向我们诠释了一个讲了不知多少遍,却都从来没有认真去实践的言论,那就是爱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只有从自己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做起,从自己做起,投身创卫。才能美化我们的家园。
今天为了给广大镇安人民营造一个干净、整齐、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县县委县政府发出了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号召,党政班子一本经,四家领导一条心,打响了轰轰烈烈的创卫总体战,作为城市的一员,作为这座城市的主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齐心协力,共同奏响这曲争当创卫先锋的凯歌!----“花香蝶自来”城市的环境卫生搞好了,城市的品位和层次提高了,就可以吸引和聚集大批的人才,使他们乐于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工作、生活;,才能得到更多投资者和创业者的青睐,才能大力促进招商引资,更进一步加快我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
我爱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我爱这美丽的家园,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做好各项工作,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让我们用爱心去关注我们周围的变化,用我们的热情去传播创卫的理念,用我们的行动去肩负创卫的重任。”那时我们的家园会变得更美丽!镇安的明天会更辉煌!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村庄也充满了无限的青春气息。登上新盖的大楼,举目四望,整个村庄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一条宽阔的平坦的水泥路像一条灰白色的带子穿过小山林。路旁绿树成荫,一座座大
楼犹如春天翠竹拔地而起,井然有序。商店一间连着一间,整洁美观,人们都来这里购物。
遥望东南方,家乡人民正用辛勤的双手为家乡经济腾飞出大力。西北部的山上,茂密的树林像翠绿的屏障,一片又一片,连绵不断。山脚下是层层梯田,金黄的稻谷,轻风拂面时,芳香扑鼻,使人流连忘返。家乡人民正在振兴家乡,建设祖国而努力着。
今天当我再次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感慨万千。啊!家乡,你变了,你变得那么富饶美丽,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将来把你装扮得更加伟大壮观。
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七日
第4篇:家乡巨变
家 乡 巨 变
我的家乡是闻名全国的经济百强县—神木县。因为神木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的黑金-煤炭,使神木从贫穷走向繁荣,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原来的神木城区面积极小,只有现在从巡警110到干河子的区域,人口自然也稀少,只有在油库路、钟楼、黄庄才能找到成片的居民区,别处只有两三个村庄。没有广场,更没有公园。城里的人们也靠种地挣钱,大部分地方是耕地。街道到现在的希望小学就没了。人们生活的也不富裕,大多住在平房里,甚至还有人住在砖瓦房里。一眼扫去找不到一栋楼。那时的公路是狭窄而又粗糙的水泥路,路上还没有红绿灯、斑马线......街上基本上没有几辆车,路上跑的只有为数不多的班车,人们出行大多是坐三轮车与步行。
而现在,神木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南到单家滩,北至店塔镇,光城区人口就增加到二十万,随处可见生活愉悦的人群。人们大部分住在小区的楼房里。工厂在城区里没有了(大多迁到郊区,为了环保)。修建了东兴广场、迎宾广场、人民广场……还有专供人们娱乐的游乐场、杏花滩公园……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神木经济飞速发展,城里都成了柏油大道,建成了滨河路、麟州路、东山路,通了火车,引来了高速公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车。中学、小学应有尽有。夜幕降临,神木城又亮了起来。街上的各式路灯,店铺上的霓虹灯,高楼上的探照灯,还有二郎山、东山上漫山的太阳能灯把整座城市装点的五彩缤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神木还非常重视对城市的美化绿化。新建的街道边都留有专用绿化带,栽种各种花草树木,对各条水渠进行绿化改造,使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这就是日新月异的神木城,随着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她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5篇:家乡巨变
家乡巨变
我的家乡在保定,保定的强盛直接反映在百姓的衣食住行上。
曾何几时,短缺与生活如影相随,票证与我们朝夕相伴,城里人攒着几十元的月工资节衣缩食。而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用的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整体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新的亮点不断涌现,开始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性、享受型消费。保定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经济水平上,还体现在各个马路上。
记得十多年前,小街仅是一条如田埂般的羊肠小道,紧挨着它的还是大片的农田和一些零星小屋。晴天,小街尘土飞扬,雨天,小街满街泥泞。随着城市的开拓,城市建设部门为减轻城镇街道自行车流量,开始注意起了小街。小道得到了修整,浇上了水泥。但是和宽阔的路面相比,还是那么不协调。原来,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人们都要在小街两旁焦急地等待着公交车,车一来人们就“奋不顾身”地挤上去;然而现在,马路上又多了许多出租车和私家车,从此人们再也不用为挤不上公交车而苦恼了。
小街两旁低矮的平房不见了,转眼间小街两旁建起了高楼大厦。人们再也不用为房子漏雨儿发愁了,现在人们住在宽敞的高楼里,再也不用为天气的变化而担心了。
小街的变化是历历在目,而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在这近十年之中发生的,这不能不叫人折服,是改革开放的浪潮带来的成果。保定复苏了,保定的人们将以更矫健的步伐向光辉的未来走去。
第6篇:家乡巨变
家乡巨变(新诗韵)
路
昔日回家探母亲,坎坷小路真难行。骑车不及双脚走,咫尺居家两时辰。
如今回家探亲人,村通公路水泥凝。轿车摩托任我驶,百里往还半时分。
房子
解放初期建瓦房,历经卅载变危房。低矮潮湿光线暗,几代祖孙共一堂。
改革开放春风荡,富民政策路宽广。科教兴农迈大步,高楼林立固金汤。水
百家住户一口井,这家用水那家等。清晨一家忙碌起,夜里还见洗衣人。
城乡一体自来津,尽情享用喜煞人。经济实惠老幼宜,三农政策惠万民。
第7篇:家乡巨变
家乡巨变
假如有谁问我,哪里是最美的地方,我一定会自豪的说:“我的家乡最美了!”十三年前我就出生在家乡,也一直生长在家乡,所以对家乡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在美丽的关山脚下,沿着古丝绸之路向西而行,坐落着一座阿阳古城,说是古城,其实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古城已经变得面目皆非,目前只有最古老的一条街道还清晰可变的保留着古城的味道,新开辟的几条街道全部是现代建筑。这就是我的家乡——张家川。这是一个充满民族气息的地方,全县百分之六十的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因此属于回族自治县。
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亲眼目睹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让我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家乡的变化速度,我只能选择“神速”。
凭我的年龄,不可能追溯到家乡更远的历史风貌,我就以我从孩提到现在看到的,说说家乡的变化吧!
十年前的张家川,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小县城。只有纵向两条街道,街道很窄,逢集的时候街上行人都拥挤不堪,稀稀拉拉的几十辆车经过街道的时候必然会造成交通阻断,没有一条柏油马路,本来不宽的街道两旁还各修了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渠,天热的时候,水渠中的生活用水发出难闻的臭味,路面上真是“有雨满街泥,无语尘漫天”,那时,有条件的人家每人有一双雨鞋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街道的饭馆里只能吃到炒面或者烩面,或者一些家乡人自古以来就爱吃的一些小吃。。。
古老的家乡在家乡人民的不断努力下,面貌一天天发生着变化,由于经济、资源的贫乏,一直以来发展显得很艰难,就在近三年,由于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的逐步落实,家乡的变化着实惊人。二OO七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下,首先把沿袭不知多少年的政府大院整体搬迁,首先建成县政府办公大楼,那雄伟高大的办公大楼在天水市也算数一数二的,办公大楼前建成了足有几十公顷的休闲音乐广场,大理石砌成的地面平坦宽敞,一棵棵风景树生机盎然,成了人们饭后乘凉休闲的好去处,成了儿童的乐园,每到周末,这里更是热闹非凡,往日的泥腿子现在摇身变成了城市人。
同时几条街道同步进行了拓宽改建和硬化,而且进行统一规划街道建筑,道路两旁都安装了水银灯,到了晚上真是灯火辉煌,尤其到夏季的傍晚,街上的行人或饭后漫步,或赶夜市,或休闲乘凉,好不热闹!
近两年里,有好多单位都盖起了新办公楼,新开辟了好几条马路,而且城乡之间的公路全部硬化拓宽,村村通道路也都硬化了,可以这样夸张的说,无论你想去张家川的那个地方,交通不是你出行的问题。
新鲜的事儿可多了,还有街上的红绿灯维持着正常的交通秩序;全县几百个村都搞了雨水集流工程,保证了人畜饮水,好几座山上的人们都搞了集灌工程,山棒子上的人们都吃上了自来水,大多数村都搞了沼气工程;为保证城区居民饮水还重建了东峡口水坝;马鹿乡寺湾村还建起了一个发电厂;县城新月小区还建成了环境优美的商业小区等等。
家乡的变化一口气时说不完的,看着家乡的变化,家乡人谁能说不爱家乡呢?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投入建设家乡的大军,家乡一定会越来越美好的,未来的家乡一定会让你更加自豪的!
初二级八班
马晴阳
第8篇:家乡巨变
家乡巨变
指导老师:卓春妹 蒋健泼
班 级:六年级
(四)班
组 长:黄 桑
组 员:陈思延 佘润孜
3456723在公园建设中,突出民生需求,坚持把“生态美”理念贯穿到规划设计以及具体建设的全过程,全力保护、修复、提升公园的生态系统和生态项目。在保护好原有50亩成片小树林的同时,还建成穿林而过的200米长木栈道,打造园中园。在实施公园沿线河道综合整治项目中,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河中的小沙洲、岸边的小湿地等。并投资1000万元做活水文章,将尤溪河引进公园,建成公园内的人工湖、闽中大桥人工瀑布、游泳馆等项目,提升了保护水生态的综合效用。
三、景色美
闽湖水利风景区位于尤溪县坂面乡境内,与大田县和德化县相邻,距尤溪县城约51公里。尤溪的上游分为均溪和文江溪两支流,流域面积分别为1604km2和1376 km2,街面水库坝址位于均溪上。街面水电站是福建省5大水电站之一,也是全省具有多年调节功能的大型龙头水电站。
闽湖为尤溪街面库区大坝形成的人工湖,库区水域总面积为36.75平方公里,为全省之最。连绵的山体被水面打断形成了水中很多小岛,各具形态,2~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1月为冬季。因各地海拔悬殊,各季节起始与持续时间差别较大。尤溪县各地累年年平均气温19.2℃。最低年18.6℃,最高年20.2℃(1998年,创该县年平均气温最高记录)。气温年变化呈单峰型,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8.0~12.0℃,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6.6~28.9℃。极端最高气温40.3℃(1992年7月29日),极端最低气温-7.8℃(1999年12月23日,创该县气温最低记录)。日最高气温≥35℃、38℃的最高温天气平均每年分别是45天和6天。气温的日变化,一般是夜晨(5~7时)气温最低,午后(14~16时)气温最高。因县内地形复杂,各地气温分布差异较大,中高海拔地区随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
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有31个矿种,其中石灰石、大理石、辉绿岩、石英石、铁、铅、锌、金、银、稀土、煤、瓷土、粘土、钾长石等22种矿种得到开发利用。尤其是铅锌矿储量丰富、品位高,已探明储量达2000万吨。水力能源:全国首批初级农村电气化县、全省农村初级水利化县,年降水总量多年平均55.5亿立方米,境内4条水系均属闽江支流,河床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境内可开发水力装机容量达81.67万千瓦。
森林资源:全国南方集体林区改革重点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试点县,有林地面积24846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2.6%,活立木畜积量达1646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5526万株,年产商品材30万立方米、商品竹500万根。
五、感
言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又到秋天,阳光明媚,正是踏青的好时机。为开拓学生视野、增长知识、亲近自然、感受-
关于我的家乡巨变的调查报告调查背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而我的家乡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
家乡巨变......
家乡巨变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长凝镇中心小学 六二王柳指导教师 周卉我的家乡在滦南,虽然她是一个小小的县,但是,经过我们上一代人的努力,终于换来硕果累累。大到经济发展,小到衣食......
家 乡 巨 变我的家乡是闻名全国的经济百强县—神木县。因为神木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的黑金-煤炭,使神木从贫穷走向繁荣,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原来的神木城区面积极小,只有现在从巡......
家乡巨变吕家堡中学五(1)班张杰辅导教师单芙玲家乡巨变我有令大家羡慕的家乡--------“丝路明珠”敦煌,我爱我的家乡。 我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我的家乡在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