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调查报告及论文《福州脱胎漆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福州脱胎漆器论文”。
关于福州脱胎漆器的调查报告
1.调查背景
福州是具有2200年建城史的省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东海之滨,古时属于“越族文化圈”。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平潭、闽侯、福清和福州新店一带的先民就会制造使用石器和陶器了。春秋时期,闽越文化在建筑、制陶、冶铁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史记称福州为“东冶”。闽越文明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占据着一定地位并延续至今,其中,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如寿山石雕,脱胎漆器、骨梳、雨伞等传承至明、清时期曾经一度辉煌,有的仍在当今中国民间工艺百花园中绽放着迷人的芬芳。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民间工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仅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推动闽台文化交流,扩大旅游品牌影响等方面产生着积极作用,体现着应有的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中,求得了自己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空间。
2.调查对象的历史和现状
福州漆器在宋代已有较高水平,发展至明清已成为中国漆器的三大主要产地之一。清代沈绍安创制脱胎漆器并发展形成了中国漆艺史上最成功、最有特色产业形式,为近现代中国漆艺的表达语言系统的积累、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福州脱胎漆器和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的“三大珍宝”。此后,福州成为中国现代漆艺的摇篮,建国以后,漆器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银杯奖。1984年,福州现代磨漆画在全国美展上囊括金、银、铜奖。1999年后,有6人分别被评为脱胎漆器或漆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3.调查对象存在问题
福州的民间工艺发展的状况十分不平衡,拥有200多年制作历史的福州脱胎漆器,享有福州“三宝”之一的美誉,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又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称号。然而,学徒少、市场开拓难等现状让这一传统工艺面临着“断代”的尴尬。脱胎漆器厂倒闭后,除了少部分职工重操旧业,开始手工作坊式生产外,很多都转行至室内装潢及其他行业。加上漆器的短期效益不显著,替代品增多等诸多因素影响,脱胎漆器陷入了不景气境况,以至被众人看成是“夕阳产业”。
4.建议
(1)应树立“发展城市文化品牌与拯救传统民间工艺”相结合的工作新理念。(2)应在“珍惜”、“倡导”、“提升”的推动工作中,实现对民间传统工艺的振兴。(3)应按工艺发展趋势,努力培植拓展民间工艺市场。(4)应加强宣扬典型,发挥品牌优势,为民间工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5)建议学习福建其他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每年“5·18”招商活动,举办“福州三宝节”。(6)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做好福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保护、开发和研究工作。
发挥福州民间工艺传统优势,极需有一个适于生存、发展的文化环境。为此,建议市政府在加强宣传的同时,要大力提倡选用福州特色工艺品作为政府礼物和大型公园或建筑的首选装饰品;要支持组织国内外民间工艺的文化交流和工艺美术评奖和博览会等活动,用现代工艺美术发展信息,提升福州民间工艺品的品位,以增强竞争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还要牵头协调旅游、文化、外经贸、流通运输、人才交流、新闻宣传、行业协会、广告包装等部门,共同将福州民间工艺资源的优势转化成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胜势,从而实现福州民间工艺的振兴。
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
福州的脱胎漆器,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它的制作,并非近代才创 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巳能制作了.不过那时称为 “央终接”.
目前著名于世的福州脱胎漆器,就是继承了古代夹纤漆盟的优良传统发展而来的。
相传发明脱胎漆器这一独特工艺的,是一位普通的漆艺人。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名叫沈绍安的人。有一次他到官府衙门去修补金字横匾,字迹虽然已经斑驳脱落,里面的木头也都露了出来,可是裱裹在匾额外面的漆和夏布,却像新蝉脱去的外壳,坚韧光滑,并没有被腐蚀剥落,这一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并从中得到了启发,他想,如果先塑造一个物像的模型。外面再用夏布涂以漆裱糊起来,然后再设法取去里面的模型,留下的就是一个体轻而表面坚韧光滑的漆器了。于是他就开始着手大胆、认真地试验。沈绍安出身于一个制漆家庭,从小对佛像塑造就有兴趣,并有一定的塑造能力,于是,他就按塑造佛像的原理,用泥巴做材料,塑造了一个模型,并在这个模型表面涂上漆,裹上夏布,在夏布上再涂以漆,再裹上一层夏布,这样用漆和夏布逐层裱糊到一定的厚度,待阴干以后,将它放到水里去浸一定时间,等到里面的泥胎软化时,再将其挖掉取尽,用水清洗干净,剩下的布坯壳却十分坚固和轻巧,再经过髹漆和彩绘装饰,一件脱胎漆器就这样诞生了。从此人们也称这种脱胎漆器叫做“沈绍安漆器”。他调的漆匀质华丽,一时无两;对于修磨方面,也工过于他人。所谓脱胎漆器,是不假竹木等材料作胎骨的,仅用漆层层堆成,因之轻薄如纸,光润如玉,即使是一件小品,制作起来也需个把月才能制成。清末年南洋劝业会创立,温征海内美术工艺品,沈的孙子曾将沈所制的脱胎漆器参加展出,受到国际的称誉,并取得了特等奖。隔了一年.外国商人来华以重金收购他的作品,并且还有人特地到福州去等侯他的出品,往往每一件漆器完成,就被运出国外,由此他的制品国内所传反而不多。
这种漆器由于脱去内胎,重量明显减轻。一只高达一两米的脱胎漆巨狮,重量一般仅在20-30公斤,显得十分轻巧。品种繁多,常见的有花瓶、茶具、文具、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有茶几,围屏,挂联、柜箱等家具,还有各种神仙佛道人物,狮子老虎等动物以及磨漆画、寿匾、博古和仿古制品等欣赏陈列品,花色品种达3000多种。清道光年间,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的港口之一。脱胎漆器外销
日益增加。此后,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开展,除了传统的狮子、花瓶、盘、壶、罐等器物外,脱胎漆器也开始逐渐模仿一些西方的产品,如烟具、酒具及咖啡壶等。清末,福州脱胎漆器曾参加了巴黎国际博览会,其中连花盆、茶叶盒等器物得了头等金牌奖。从此,福州脱胎漆器在国际上声名远播,越受欢迎。民国以来,福州的脱胎漆器生产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各地艺人精心创作的许多精品,先后数百次参加各个国际展览,在巴拿马、伦敦、柏林、巴黎和东京等地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屡获金牌等奖赏。艺人们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了赤金砂、绿金砂、玛瑙纹、暗花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等新技法,并与玉、石、木、牙雕等工艺互相结合,使之器表装饰更臻完美。1949年以来,福州的脱胎漆器成为福建地区重要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国家加以大力扶持,曾先后成立了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聘请著名的老艺人沈幼兰、高秀泉、李芝卿等从事脱胎漆器的生产指导工作,他们在设计、髹饰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作品荣获全国漆器造型设计一等奖,并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用作主要装饰品。这一具有浓郁地方工艺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福州脱胎漆器在脱胎成型和表层髹漆方面具有鲜明的技艺特点。在制作时,先以泥土、石膏等塑成坯胎,以大漆为粘合剂,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然后经上灰、打磨、髹饰、黑推光、色推光等工序,最后再用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台花嵌螺钿等技法加以装饰。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工艺非常复杂,同时制作和阴干等环节又十分费时,一器之成往往需要花费数月时间。福州脱胎漆器延续了中国明清时期漆器“千文万华”的特点,“色彩瑰丽,光亮如镜”,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它以真金、真银碾成金粉、银粉作调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艳颜料调和的困难,另有蓝、绿、褐等多种鲜艳的漆色。传统的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朱漆描金、镶嵌螺甸等;此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暗花、雕填、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丰富和完善了传统的漆器装饰工艺。
至于福州脱胎漆器运用自然纹样装饰技法,主要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而且是在五十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的,现已广泛普及。其代表人物是 老艺人李芝卿。他从事 漆工六十年,对大漆漆性规律了如指掌,从而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堪称纵
横驰骋,变幻莫测,别具 匠心,独树一帜。他不仅善于 “髹” ,而且巧于 “饰” ,一身技艺双全,懂得色彩用墨 ,也擅长山水花卉画。1967年(光绪3 3 年)入福州工艺传习所学漆器工艺,嗣后,又曾东渡 日本深造 “倭漆”。平时善师造化,体验生活,观察入微,故而产品无不出神入化。
自然纹样装饰技法的表现
(一)造形
贵在 自然,即所谓 “定位 自然成凸凹” ,故纹样组织一般多用不规则散点法,当然也还可以 用四 方连续规则散点法,特别是 贴嵌螺甸薄片、枫叶、松针等。纹样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形状,而其物象形状更多,真是千变万化,如有星点、圈 环、晕 眼、块 斑、波涛、蛇鳞、介 甲、朵花、片叶、丝弦、熟绝、萍影、鲜苔、涡旋、云霞、木纹、皴断、釉变等等。总之 “凡一切造物,禽羽、兽毛、鱼鳞、介甲有文彰者,皆象之,而极仿模之工,巧为天真之文,故其 类不可穷也”。
(二)工具
主要指起出纹样用具。用具可分为 “人造工具” 和 “自然工具” 两大类。人造工具有如:圆刷、骨挑子、拧棉包、雕刀、画笔、发卷束、滚珠具(用铁丝穿珠球制成)、木梳、钢针、锥子(搔耙用)、竹编、布、纸等;自然工具有如:菜籽、粟子、稗子、麦粒、稻壳灰、烟丝、藤葛、棕桐毛、松针、枫叶、桧叶、荷叶(碎片)等,以及利用漆性干燥过快发皱,干后去皱即成 凹凸纹样。
(三)色彩
器饰自然纹样用彩基本上可分为四类手法:
(l)双色。
指由两种 色 彩组成,或对比或 类比或极色对比 均可;
(2)多元复色。
系指多层次由三种以 上 原 色、间色、复色(再间色)复合组戍。用 以 上两种手法髯彩纹饰之后,要经用木炭或揩光石(红理石、青理石或杭州鸡肝石)磨磋而显露出纹样,但若磨磋急,则留 “磋迹”,若磨显不及又成 “蔽隐”,若是磨显大过又会“渐灭”。磨显完毕后要用发团蘸瓦灰擦净 并 退 光 器面,最后才用手澎抛光粉推光出亮,就能光渭如镜而莹莹照人,术语称 此 为 “磨 显 出亮”。
(3)光泽色
系指加贴金属箔衬垫于彩 色之 下,以期增添返光效果,这是大 漆聚饰特有的带光色泽;(劝 罩色。系指彩色之上加罩一层透明漆。由于大漆 炼 制 的透明漆 不 可 能做到无 色透明,总会带有浅淡褐色,因而底 色色 彩 透过罩明 漆 后,色泽就不 同于原底 色,色调也会变得柔和。这是大漆霍饰 色泽 的另一特点。
(四)原辅用料
大漆是髹饰用主 料。大漆经炼制后品质可 分为生漆、半熟漆、熟漆三类。推光漆属熟漆类,但加进黑料的称 雾推光漆,不加黑料的称 “红骨推光漆”。后者是调制 各色推光漆的原料漆,色泽偏褐红。
其次是,推光漆常以 干燥逮度来分品种,可分为“紧”、“疲”(慢干)、“正好”三种,以便适应四季不同温 湿度气候使用。凡高温高湿季节则不宜使用紧推光漆,否则易使漆液成膜起皱。但起皱却能用来起出自然凹凸纹样,这是因为起 皱 漆 膜不平整,膜下漆液不干或慢干,故只需及时括去皱膜 ,并用溶荆洗净不干余漆,就能起出十分自然的凹凸纹样来。溶剂一般用榨脑油,但在油溶余漆之后,必须用发团蘸以瓦灰擦尽油质,才能继 续表涂下一道复盖色漆。
其三,推光漆、生漆本身单薄不厚,故有加入填充料白土、瓦灰、豆腐、蛋清等,使之漆液变稠变厚,可用以起出高低、凹凸、阴阳对比明显的纹样。例如于稠厚漆液之上可用拧棉包压起出螺旋绞纹;扑打则能起出细粒蓓蕾纹,用粗圆刷旋滚就能起出海潮、波涛、流水纹;珠球滚动就能起出垂柳枝条纹等。
其四,推光漆若加用稀释剂汽油,即可制成“漂流漆”,使其增大流动性,以便在一种 色漆液上融合另一种 色漆浓,制成双 色纹样。在这种场合下,花纹用工具一般就可用软漆刷、棘形漆华、散毛 圆刷或直接用手指尖点苔起出纹样。
其五,辅料色漆粉,系用色漆涂于玻璃板等之上,干后剥离,薄而脆,稍事碎研就成各种色漆粉。色漆粉可漪洒在触面漆液上起出点状纹样。福州脱胎漆器艺术的发展没有停留在漆器本身,通过艺人们的努力,它还衍生出一个新的画种--漆画。1964年,从美术院校毕业的一些美术工作者把漆器装饰工艺技法用于绘画,创作出了一批漆画作品,首次以独立画种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受到首都美术界和群众的瞩目,从此福建漆画从实用美术进入观赏艺术领域。原来漆画是附着在漆器的器皿上,近几十年来,通过画家的努力,把漆器的一些装饰技法运用在平面上,来做成独幅画,这就形成了漆画。漆画使用大漆和其它一些特殊材料,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是其它画种所不能替代的。
漆画是画在木板上的,但是它的画面不能直接接触木板,必须在画面和木板
之间用生漆做一个严密的隔离层,这就是作底胎的功夫。这个画板由工厂生产制作,然后画家用熟漆在上面画画,干了以后画面上就有一种光泽,很漂亮。至于漆画的作画手段很多,整个脱胎漆器的工艺手段都可以用到漆画上。
据介绍,漆画采用黑漆、朱漆、透明漆、金银、螺钿、蛋壳等材料和绘作、髹色、剔填、镶嵌、晕金等装饰手法,配以罩明、戗刻、打磨、揩擦、退光等工艺手段,使画面产生深沉古朴、瑰丽神奇、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加上漆画质地华美坚固,适用于建筑,是现代壁画的理想形式。
总之,福州脱胎漆器技法独特精妙,这一民间美术壮大流长,在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
青田石雕的艺术特色摘 要:青田石雕是一代代石雕艺人和欣赏者们共同创造的民族优秀文化,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艺术。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基调为写实而尚......
民间美术考察的调查报告——关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考察(前言)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时间点开启的旅途。领略寺庙的神秘色彩,看过湛蓝湖水的广阔,体会宗教带给人的生活方式,探求山......
福州民间婚嫁习俗旧时,青年男女婚姻皆由父母包办,并须奉行繁琐礼俗。 提亲 男家托媒向女家提亲,如女家父母同意,便取得姑娘的生辰八字,俗称起帖。请星相或算命的合婚,如男女二人的......
关于瑞金地区民间风俗及民间美术的调查报告瑞金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武夷山脉西麓,与福建省长汀县相邻。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置瑞金监,因“掘地得金,金为瑞”故名瑞金;五代南唐保......
民间美术课业类别:欣赏课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中国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欣赏作品首先要搞清的概念、种类,了解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