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节日观调查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节日观调查报告”。
中国人节日观调查报告
——人民网调查专栏“态度”第二期
近年来,从西方舶来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开始在中国流行,国人还乐于自创节日,由此中国的节日更是越来越多,可是“老百姓感觉节日味儿越来越淡”的报道却不时见诸媒体,似乎节日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增强过节的体验。人民网强国论坛“态度”栏目联合国内专业民意调查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就“中国人节日观”的现状、变化、成因及对与节日有关的政策建议等主题开展线上线上同步进行的民意调查,调查周期为2013年3月6日至21日。调查结果如下:
一、国人对传统节日喜爱程度较高,对传统节日文化有很好的认知,对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作用表示肯定
1.国人对传统节日喜爱程度较高,其中春节和中秋节最受欢迎
综合网络调查以及线下调查,数据显示,春节在国人心中地位最高,90.9%的居民表示喜欢过春节;其次是中秋节,68.5%的居民表示喜欢过中秋节;喜欢端午节和元宵节的居民分别占34.7%和23.9%;9.5%的居民表示喜欢清明节。
2.随着年龄增长,清明节和重阳节的过节比例逐渐上升;30岁以下人群过七夕节的比例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清明节和重阳节的过节比例均在上升;过七夕节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所占比例较高;其他传统节日的过节比例随着年龄变化差异不大。
具体来看,51-60岁居民对清明节更重视,21-30岁居民对七夕节的喜爱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居民。
3.南方地区更看重清明节
调查数据显示,南方(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更看重清明节,近90%的居民过清明节。
4.北方地区更看重腊八节
调查数据显示,北方(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更看重腊八节,六成以上居民过腊八节。
5.八成以上国人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了解
本次调查发现,传统节日文化深入人心。全国六个地区总体来看,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了解程度高达80.1%;分地区看,西北地区了解程度最高,为84%;东北地区了解程度最低,仅67.5%,低于全国总体水平;其它地区了解程度均在80%以上。
6.居民对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认知情况较差,对元宵节、端午节的认知情况较好
在对传统节日习俗认知情况调查中,居民对清明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传统习俗的正确认知率仅在60%左右;对元宵节、端午节传统习俗的正确认知率均在95%以上。
7.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媒体是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途径中,“家里人告诉的”占76.8%,“从书本上了解的”占40.4%,“电视、广播”占29.7%。
8.国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和功能表示肯定
九成以上居民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应予保护。尽管八成以上居民不认同“传统节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认为“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脱节”的占比较高(72.3%),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应与西方节日文化互相借鉴共融的比例为61.3%。
二、与家人团聚、探亲访友是庆祝传统节日的主要方式,但有下降趋势;外出旅游度假逐渐成为新的过节方式
1.与家人一起团圆聚餐、探亲访友是目前中国人庆祝传统节日的主要方式
调查数据显示,在传统节日期间,89.8%的被访者与家人团聚;62.8%探亲访友,另有1/3左右“宅”在家里、外出旅游或参加传统节庆活动。
2.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人选择在传统节日时与家人团聚,而探亲访友和参加节庆活动的比例逐渐下降
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年龄增长,传统节日时与家人团圆的比例逐渐增加,探亲访友、参加节庆活动比例逐渐下降;“宅”在家里休息和外出旅行的比例无明显变化。
3.与10年前相比,传统节日期间陪伴家人更多和更少的人,比例相当,均占三成左右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更看重亲情。调查数据显示,21-30岁的居民传统节日时陪伴家人“变少了”的比例最高;60岁以上的居民陪伴家人“变多了”的比例最高。
4.与10年前相比,在传统节日过节方式中,走亲访友“变少了”的比例较高
20岁以下居民走亲访友的变化最为显著,表示“变少了”的比例高达66.0%。
5.与10年前相比,在传统节日过节方式中,参加节庆活动的变化不显著
40岁以下居民表示参加节庆活动“变多了”的比例较高;40岁以上居民表示参加节庆活动“变少了”比例较高。
6.与10年前相比,在传统节日过节方式中,“宅”在家里独自休息“变少了”的比例较大
31-40岁居民表示“宅”在家里“变少了”的比例最高,60岁以上居民表示“宅”在家里“变多了”。
7.与10年前相比,在传统节日过节方式中,外出旅游度假“变多了”的比例较大
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与10年前相比,各个年龄段居民均表示外出旅游度假“变多了”,20岁以下居民外出旅行“变多了”的比例最高。
8.节假日选择外出旅行的原因
(1)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调查中,71.4%的居民表示希望全家都能出去旅游。
(2)节假日时间长,适宜外出旅行。
(3)政府着眼经济发展,节假日期间推出优惠政策(如免收高速费用),人们更愿意出去旅游,从而拉动内需。
三、国人普遍认为传统节日的味道变淡了,时代的更新、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是变化的主要原因
1.七成以上居民认为传统节日味道变淡了
调查数据显示,30岁以下居民认为传统节日味道变淡了的比例最高,高达80%以上。
2.传统节日味道变淡的原因
(1)时代的更新: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不再对月饼、粽子等有兴趣;温饱解决了,昔日“穿新衣、戴新帽”的期盼降低了。
(2)生活压力大、节奏快,导致人们对传统节日习俗不感兴趣。
(3)节日的娱乐功能日益增强,娱乐活动多了,人们对放风筝、看花灯等民俗活动兴趣下降了。
(4)主旨的扭曲:过节成了商家赚钱的机会,商业化倾向严重。
(5)信息传播日益发达,平时沟通交流的方式多了,过节时家庭团圆的渴望降低了。
四、西方节日中母亲节、父亲节备受国人青睐,年轻人群对西方节日的喜爱程度较高 1.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和情人节是国人比较青睐的西方节日,母亲节位居首位 针对过西方节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过母亲节的比例高达60.4%;其次是父亲节,比例也在50%以上;四成以上的居民过圣诞节和情人节。
2.女性比男性更热衷于过西方节日
调查数据显示,女性比男性更热衷于过西方节日;除了“自创”节日(如“光棍节”)男性的过节比例高出女性之外,西方节日的调查中,女性的过节比例均高出男性。
3.年轻人对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热衷程度更高
调查显示,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差异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对西方节日的热衷程度逐渐下降。
4.国人对西方节日文化了解甚少
调查显示,在过西方节日的人群中,仅12.2%的居民了解大部分的西方节日文化,六成以上居民了解少数几个西方节日的文化,24.7%的居民表示对西方节日的文化完全不了解。
5.国人过西方节日的原因
在对国人过西方节日的原因调查中,43.9%的人表示生活压力大,希望找机会让自己休息;41.2%的人表示西方节日中的一些节日很有意义,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还有30.5%的人表示西方节日或者“自创”节日新鲜有趣。
五、中国人过传统节日的幸福感较高,传统节日受欢迎程度远高于西方节日
说明:
(1)本节采用“赋值法”计算节日幸福感,“非常快乐”100分、“比较快乐”80分、“一般”60分、“不太快乐”30分、“非常不快乐”0分。
(2)幸福感>80分:非常幸福;70-80分:比较幸福;60-70分:一般;
(3)50-60分:不太幸福; 幸福感
1.中国人过传统节日时比较幸福,整体幸福感为71.1分,男性过传统节日时的幸福感略高于女性
2.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过传统节日时的幸福感明显增加
3.西方节日过节整体幸福感为61.2分,女性过西方节日时幸福感高于男性
4.年轻人过西方节日时幸福感较高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居民过西方节日时的幸福感逐渐下降,20岁以下居民过西方节日时的幸福感最高,比西方节日整体幸福感高出11.6分。
5.九成以上居民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喜爱程度调查中,91.3%的国人表示更喜欢传统节日,仅1.3%的居民表示更喜欢西方节日,还有7.4%的居民表示无所谓。
调查发现,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远远高于西方节日,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幸福感比过西方节日时的幸福感高出9.9分。
6.要提高传统节日过节幸福感,关键是“单位保障员工放假权利,不变相加班加点”;其次,“娱乐场所推出优惠政策”、“丰富节假日期间娱乐活动”也颇受期待六、九成以上居民认为有必要保护传统节日文化 1.传统节日商业化倾向不受欢迎
调查数据显示,44.3%的被访者认为商家以节日的名义开展促销活动“不合理,纯属商业炒作”。
2.六成以上居民对中国传统节日被其他国家抢注为文化遗产表示“愤怒”
调查中,针对中国传统节日被其他国家抢注为文化遗产,63.0%的居民表示愤怒,22.0%的居民表示平静,还有14.2%的居民表示没感觉。
3.九成以上居民表示有必要提高传统节日关注度,保护传统节日文化
4.要保护传统节日,“加强学校教育”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手段;其次,“政府给予立法保护”、“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也十分必要
针对“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提高传统节日关注度”的调查中,62.6%的居民认为应当从小抓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适当在学校开展相关活动;四成以上居民表示政府应该立法保护并赋予节日新元素、新闻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年轻人积极参与、精心组织传统节庆活动、通过“载体”突出传统节日特色也是保护传统节日的重要途径。
七、九成以上居民认为政府调整节日制度时应听取民意
1.九成以上居民认为“政府对节日制度进行调整时,应听取民意”
2.七成以上居民表示在对节日制度进行调整之前,应借助第三方调查机构进行民意调研,使之更符合社会客观情况,让民众更加满意
3.2013年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春节长假延长至10天”的建议,七成以上居民对此表示支持
八、小结
本次调查发现,传统节日文化深入人心,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度较高,且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喜爱程度和过节幸福感远高于西方节日。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更愿意在传统节日时陪伴家人;外出旅行度假在年轻人群中成为新的时尚。而年轻人相比于其他年龄人群更热衷于过西方节日,但对西方节日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关于政府对各类节假日制度的调整,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应借助第三方调查机构进行民意调研,使之更符合社会客观情况,让民众更加满意。
九、调查说明 1.调查目的(1)了解公众对传统节日和舶来节日的认知现状、态度、变化情况
(2)分析内在原因,探索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方式
(3)对节假日制度提出建议 2.调查组织过程
时间周期:2013年3月6日——3月21日
执行机构:人民网、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
3.样本结构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中国人饮水观调查报告,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国人饮水观调查报告公众对健康饮水的认知度究竟如何?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凯迪数据研究中心撰写的《中国公众健康饮水蓝皮书》在当天发布,该报告主要针对当下公众对于健康饮水......
择偶要求高,而且不会主动调整,以致错失择偶最佳时期 女性择偶要求的高低,是婚恋市场供求均衡的主要杠杆 男性 女性 全体 很高 4.14.54.3 比较高 27.935.632.5 一般 58.157.958.......
中国人的面子观——从中国民间俗语说起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一文中专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就觉得糊涂。它是很有好几种的......
关于节日观素材(1) 18位意见领袖的节日观回溯传统,中国人的本土节日意味着纪念活动,或团圆、或庆祝、或祭祀,春节之后的“土节”依次有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情......